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海外诗人的中山情结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美国的三藩市是一座有趣的大都会,虽与中国远隔重洋,然而华裔人士特多。小小的华?,俨然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其中祖由中山人所组成的侨团有十多个,且相当活跃:敦善堂(石岐)、同善堂(隆都)、良善堂(南区)、归善堂(三乡)、德善堂(东乡)、喜善堂(斗门,原属中山,今属珠海,但珠海斗门在海外的华侨都仍喜欢将自己称作中山人或香山人)、积善堂、集善堂、乐善堂。这些一百多年历史的侨团,每一个的命名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所谓身在海外,心系华夏,此之谓也。   1982年,族居三藩市的中山学子成立了海外第一个“中山全县中学同学会”(简称“中中”),1988年10月更与夏威夷中中同学会联合首倡归宁,举办“世界中中同学恳亲大会”,为促进家乡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海外侨团中具有很高的声望。   正是在这个其础上,三藩市中山诗书画音乐文艺社(简称三藩市中山文艺社)于1996年4月21日正式成立,并在屋仑举行了首次雅集活动。   笔者是从三藩市寄回的信函和剪报上获悉这一喜讯的。一看名单,社长李叔业,副社长蔡庆权、徐顺利。其主要成员叶苍、刘金?、李炳枢等都是中山诗社的社员,近年才移居美国;另一些主要成员,则大都曾在国内接受传统教育,具有颇深的古典诗文造指,与“中山诗社”等到国内文艺团体有广泛的联系。因而,从剪报上所见到他们第一次雅集的诗稿,不但可以欣赏到他们精湛的诗艺,还可以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暧烘烘的亲情。   李叔业社长的《中山文艺社筹组喜赋》:“应归黄鹤会登楼,十二栏杆壮斗牛。笔法画图怡眼倦,诗篇唱玉匠心修。力商策划骚坛愿,兴革议程志未休。源溯香山诗略史,邑贤海外献新猷。“   他们自比“应归黄鹤”,直承自己是“源溯《香山诗略》”中山骚坛的海外传人。所以,便有如叶苍在《侨美感怀联语》中触景生情,抒发对故乡的情结:   “情逢多故里亲交,试话阜峰月色,岐江渔唱,无客不思家,归梦远驰几万里;到此览异国风光,但看金门桥畔,赌城喧嚣,有人皆驻脚,流连神入瞬经年。”   相比之下,刘香池的两首《中山文艺社雅集》在表现手法上却要含蓄得多:   “堪羡兰亭桃李园,逸思高致古今论,?生最喜谈风月,不钓寒江不杜门。”   “幽谷嘤嘤求友声,藜???暮云萦。金门放眼量风物,不负当年万里行。”   身处他乡,眼前是异国风物,耳边多是关腔夷调,然而,萦系于心的依然是“兰亭”、“??”,是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和《诗经》的嘤鸣求友!怅怅之余,也只好自宽自解,看看壮观的金门大桥吧,也该“风物长宜放眼量”啊!人生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即然到了此间,应该努力干出一番事业,“不负当年万里行”!对于外身于海外的老一辈的中国人,珍重民族传统与融入当地社会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看来将是他们永恒的诗材,必不可免地要伴随着他们终老。   “薪传海外”是他们筹组文艺社的宗旨,说得更具体些,那就是“以文会友,联络情谊,传达乡音,响往祖国,弘扬中华文化更广泛地团结有志于中华文艺的中山人士”。因而,除了得例行的“雅集”之外,他们在日常时间也进行大量的艰辛而繁重的创作活动。限于篇幅,这里仅再转录蔡庆权的《题李叔业《昙花诗词集》》一首:   “绿叶非柔弱,无根亦可栽。待花甘守夜,邀友共抒怀。一现银光闪,千年佛瑞开。幽香明月下,疑是美人来。”   咏的是昙花,但也未尝没有“夫子自道”之意。“绿叶非柔弱,无根亦栽。”寥寥十字,其为海外华人的共同写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