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民谚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所谓谚语,通常指俚话、俗语、歇后语、格言等。大多数是用三两句话甚至寥寥三四个字,形象化地总结一条规律,或者揭示一个道理。语言精炼,通俗易懂,为便于记忆,超过两句以上的,通常还抻上韵。   中山历史悠久,流传于民间的谚语相当丰富,这里只扼要介绍一些具有地方色彩的。   在封建时代,统治阶级重科举,轻农商,所以尽管历代的文史典籍浩如烟波,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人却不多,即使是仅有的几套,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由于劳动人民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文化低,根本无法传之于民间。这样,劳动人民只好把自己的生产实践经验,以谚语的形式世代相传,用于指导生产。   所以,在民间的谚语中,有关农事的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地区性特别明显。中山的民谚,主要有以下几大类,一是关于时令的,如“冬(立冬)在月头,卖被置牛。冬在月尾,卖牛置被。冬在月中,冷死耕田公”。“雷打惊蜇前,七七四十九日不开天。”“霜降不出懒低头(指水稻)”等;二是关于气象的,如””如“东闪雨重重,西闪日头(太阳)红,南闪长流水,北闪大南风”“蓝带贯西东,隔日有台风”,“朝虹雨洒洒,晚虹晒裂瓦”等;有关于和生产的,如“插田插到立夏,插唔插都罢”、“正姜二芋三薯四葛(指栽种时间)”等。以上的民谚,可说是流传于民间的另一套“农政全书”。   其次是涉及时政、社交、修养、整理和行活的种种经验教训。这些谚语中,不少到今天仍不失为金玉良言,如“见蛇唔打三分罪”、“一锹难成井”、“有心唔怕发迟,十月也是拜年时”;有的却不免混杂了封建糟粕,应予扬弃的:如“民不与官斗,贫不与富争”、“宁得罪君卫,莫得罪小人”、“奸奸狡狡,朝煎晚炒;忠忠直直,终归乞食”等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