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黄圃飘色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1996年秋,黄圃镇文联分会成立,我和市文联的同志一起前往祝贺。午饭时,文化站长和一群民间艺术的爱好者把我邀到他们的席上,碰着酒杯谈起了民间艺术和传统诗词来。他们眉飞色舞地向我预告说,明年吧,明年国庆期间再来,参与我们的飘色欢乐节,你将看到古老的黄圃飘色艺术又一次增添新的光彩。   说起来,我与黄圃飘色有缘。早在36年前,亦即是1961年,我便有幸看到一次原汁原味的“出色”。提起这一点,连年不觉沉重起来。那时,正值“大跃进”过后的经济困难时期,长长的“出色”行列,实在很难带给人们多少欢乐。抬“色柜”的农民步履疲惫,充当“色心”发孩子面有菜色,所有的旗?、服饰尘灰扑扑,十分陈旧,慢慢挪动的人群一个个神色肃穆,连庙里的菩萨也抬出来了!   不管怎么说,这到底是我第一你接触飘色艺术,站在用青石板条铺设的古老长街旁,目送着土味十足的飘色擦肩而过又逐渐远去,怀旧的幽情不期然地浮动起来。   很想等来一回洋溢着欢乐的“出色”,却没料到,这一等就是33年!直到1994年国庆节,盛大的首届“黄圃民间飘色艺术节”举办成功,古老的黄圃飘色艺术重现于世。   黄圃飘色始创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一直令坊联合“出色”的,所以也叫做“三坊飘色”。黄圃飘色具有强烈的本乡特色,它的历史之长或许比不上番禺沙溪飘色、吴?飘色以及中山市的崖口飘色,但在造型结构面显得更原始,因此也更古老,长期以来,它坚持以人力抬着前行,因而在工艺设计主面就必须适应因重量限制而导致的种种要求。它构思之独特,主要是在细小的钢条上,通过扎制、塑造、雕刻、彩绘等工序,塑造成一版版美丽的神话故事或历史传说,那巧妙地被顶托在距地3米高的2岁至3岁的童男童女在抬杆的簸动和钢条的振颤下“飘”动,看起来颇有似欲凌虚而骈的感觉。   黄圃飘色的单位叫“版”。每版飘色演释一个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例如桃园结义、水浸金山等。飘色通常由四部分组成:   首先是一个木制的“色柜”,由四条大汉用两根竹杠抬着走;从“色柜”底部起,用遮掩的办法巧妙地藏着一根长约一米的钢条,直通向上,名叫“色梗”整版飘色就是由它支撑的;色梗上端支撑着一个按照相馆故事内容盛妆打扮的幼女,名叫“色心”,通常由二三岁大的女童饰演,体重限制在22市斤以内;“色柜”的造型,就像一个桌子,桌子旁则坐着另一位按故事内容要求盛妆打扮的男孩,名叫“色脚”,年龄要求一般为十岁左右。   而从“色柜”到县空的“色心”之间的长约20多厘米的一段,也不能让它裸露出“色梗”的钢筋,必须在其外塑以香粉,塑成与飘色故事内容一致的彩塑,再加上“色柜”前壁的题诗,对“色心”、“色脚”合力饰演的故事大加渲染。所以说,黄圃飘色其实是一门古老的综合艺术。   每一版飘色,都由一面以刺绣、珠绣制作并饰以流苏的?旗引领,?旗上绣上了该版飘色的命名,锷 “色标”,在飘色巡游队伍的最前面则以“高标”引领,若干斑飘色,则配备一个八音锣鼓柜,也由人抬着。边巡游边演奏。   洒酣耳热,黄圃的老艺人不禁说起保存民间艺术的种种苦涩与辛酸。原来,就在1961年的那次“出色”后,飘色已于翌年被极“左”思潮所禁,毁于一旦,幸得“三坊”乡亲想尽办法,保存了部分飘色文物,才为33年后的复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于是,透过泛着泡沫的啤酒杯,30多年的印象宛如一张泛黄的旧照片,终于渐渐褪色。1994年首届飘色艺术节的锣鼓喧天,旗?若海,众头攒动,万人空巷的盛况一下子给扒至记忆的前台。记得那天我坐在观礼台上,强烈的新旧对比,真使我感概万千,那可是只有在改革开放的盛世中才可能出现的奇观!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黄圃镇政府顺应群众要求,由政府协办,民是投资,民间组织主办了“民间飘色欢乐节”,于国庆节前夕隆重揭幕。所有的飘色均为重新制作,不公保持了原有的特色,还吸取了外地飘色的长处。   1997年国庆前夕,第二届黄圃飘色欢乐节再次掀起了新的热潮。飘色的版数,也由三年前的36版增至56版,相当于36年前的5倍,参加巡游表演的人数多达1500人。除飘色表演外,还设有花车队、高跷队、腰鼓队、秧歌队、武术队、醒狮队、舞龙队和军乐团,刚成立的中山市武警威风锣鼓队也在巡行队伍中第一次公开亮相!   看,《吕祖仙踪》飘色飘过来了。在黄圃的石岭村,流传着一个吕洞宾治病救人的传说。这位传说中的神仙虽然法力无边无际,却因风流成性,在民间的口碑不算太好。但他既为这儿的群众做了好事,群众就把他铭记于心。可见,群众心中是有一把秤的,该弹该赞很有斤两。那么,像黄圃镇的那么一批苦苦痴恋,经过艰苦的保存、发掘、更新。终于把飘色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发扬光大的热心人,是不是更值得我们赞扬呢?放眼望去,眼前的“神仙”和“英雄豪杰”,都是他们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