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的高跷表演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1997年举办的第三届黄圃飘色艺术节,当穿着古代衙役服饰,举着“肃静”、“回避”等高脚牌的高跷队伍出现在大街时,立即引起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这是中山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有人说:这是近年从外地引进的。
究竟“高跷”在古代的中山是否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记得过且过我的第一次看“高跷”,是在建国初年庆祝中山解放的游行队伍中:那主要是由南下部队的文工团表演的,分别由演员在高跷上饰演白毛女、黄世仁以及八路军战士。但在这以后,仿佛就不常见了。照此推测,说高跷是近年从外地重新“引进”,未必没有根据。
这里我谨慎地用了“重新”一词,意在不排除在这以前高跷也曾在中山流行的可能。果然,一张拍摄于40年代(或30年代)的老照片,给我们透露出一个秘密:其实,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并由此追溯到更远古的年代),中山(也包括原辖于香山县治下的澳门),高跷这一民间艺术是曾经广泛流行的。
照片拍摄于澳门,拍的是民间艺术队伍通过水坑尾的情况,与我曾经介绍过的“六坊云龙”赴澳门为孙中山元配夫人卢慕贞祝寿的照片拍于同一天同一地点。从照片可以看到,踩高跷的民间艺人装扮成各种神话人物,有的还戴上了大头佛的面具,在巡游中,不时变换队形,照片当中的一组共3名的踩高跷艺人大摡正在即兴表演以逗趣围观者。
澳门原属香山县,风俗民情完全一样,澳门盛行高跷,间接地证明了高跷在中山同样是盛行的。
高跷在民间艺术中属于“杂技”类别,而且是最原始因而也是最为易于普及的杂技。犹记建国初期,当部队文工团的高跷队伍巡游过后,许多中学也订造了一批类似的高跷(结构很简单,其实只是两根木棒,钉上两个踏脚的木块,然后双脚踏在木棒上,就可以练习走动)。
这是不妨追溯得更远些。“杂技”作为民间喜爱的一种艺术,在中国是相当源远流长的。现存的北魏石刻中,我们就可以找到表演“高跷”的艺术画像,即使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1500年了。
有趣的是,在汉魏南北朝时期,甚至士大夫等上层人士也迷上了杂技与魔术,而且还亲自练习及下场表演。比如著名的诗人曹植,以其地位之尊,居然除了具有“七步成诗”的诗才外,还善胡舞(即从西域传入的舞蹈)、喜武术、爱杂技。
《魏志-王粲传》里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曹植初结识了一位好友名叫邯郸淳到曹植家拜访时,曹植先不忙请他入座交谈,而是马上自己进内化妆(即所谓“熬粉“),然后在朋友们面前大跳胡舞,又表演跳丸(又称“弄丸”,即双手轮番抛接若干件物体,这在今天的杂技表演中也常见到)、击剑。表演完毕后,才重整仪容,坐下来与邯郸淳一起谈论“混无造化”等十分玄妙的话题。
现在的人,对曹植这一举动恐怕很难理解,其实,魏晋年间,上层名士盛行将尚武习艺与修道谈禅糅合在一起。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和曹植等到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鲁迅先生还为此写过专文论述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