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说鲤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一跃龙门去不停,烟波万里入沧溟。久经浅底惊滩险,何惧深渊起巨霆!“   这是前《人民是报》总编辑、北京市委副书记邓拓吟咏鲤鱼之作。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1966年夏《人民日报》公布邓拓的“反党“黑材料的文摘版上。没想到。这一看就留下极深的印象,一下子就记住了,爱上了。直至于今,依然认为它是历代咏鲤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想想看吧,数以万计的鲤鱼,在湍急的黄河激流中顺流而下,跃过一个又一个惊涛险滩,不至东海,誓不罢休,那是一种何等的豪气与魄力!大凡大江大海的鱼类,都有一种习性。在生长期成熟以后,喜欢忆流而上。到上游水流清澈、湍急的地方产心,而后,成上千上万的鱼苗便开始了如邓拓所描写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华夏先民定居的黄河流域,鲤鱼就是其是最具代表性的鱼类。   民间传说每年农历三月,鲤鱼奕流而上去跃龙门。能够高高地跃过龙门(既著名的壶口瀑布)的鲤鱼,就有可能变幻为龙!与龙有深厚渊源,能够蜕变为龙的动物并不多,粗算一下,只有鲤鱼、蛇、马三种,由此可见鲤鱼在先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我国古代,鲤鱼是一种祥瑞的象征,几乎所有的地方的年画,都离不开一个这样的题材:鲤鱼。基本构图是。一个袒露屁股的娃娃,骑在一休红色鲤鱼的背上,娃娃的前胸挂一幅绣着莲花的红肝兜,肩上扛一带叶的莲花。莲谐音“连”,鱼谐“余“,因此,这幅年画的主题就是“连年有余“,又因为”骑“与”吉“谐音,所以这幅画也有题作为“吉庆有余“的。   加一方面,鲤鱼又是人们互通佳音的象征,古乐府《饮马长城窟》里有这样的诗句: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此后,鲤鱼就成为书信的代名词。现在人们常把收不到对方的信称为“鱼雁音疏“,说的是鱼(主要是鲤鱼)和雁都是传递邮件的使者。在唐代,文人寄帛书进,常把帛书结成双的形状,这就是叫“鱼书“,今人切莫误解为古人把书信塞进鲜活的鲤鱼的肝子里。   在原始时代,人类特别重视种族的畈衍,因此鲤鱼多子的特征也使它成为崇拜的对象。《易井》云,“鱼,阴虫也。“这应是鱼与女性联系泊原始崇拜的遗迹,随着进入以男性为核心的奴隶制社会,鲤鱼又成为男性的象征。当孔子二十岁得子时。鲁昭公就送他一尾大鲤鱼,借以祝福他子孙繁衍,家族昌盛。孔子也很识趣,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所以古代年画中的“娃娃骑鲤鱼”,反映的就是儿孙满堂的愿望。   在中山的民间艺术里,鲤鱼灯也是常见的品种之一。沙溪等地的民间艺术巡游,鲤鱼灯就是不可缺少。1975年,中山县文艺宣传队曾根据流行于古镇等地的鲤鱼灯,编了个《金鲤献岁》的民间舞蹈,在巡回演出后大受欢迎,获行省业余舞蹈创作评比的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