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说蛇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远古的神话年代,蛇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具有非常崇高的位置。传说中的老祖宗伏羲、女娲的形象,就是人首蛇身、半人神的。在如图所示的山东省嘉祥武氏祠内的汉代石刻中,我们可以发现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正在交尾,伏羲手持角尺,女娲手持圆规,象征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不仅是他们的后裔,而且所有的“规矩“都是由他俩亲手制订出来的。   关于“蛇身“,现代的解释是他们所在氏族的图腾,后来,以蛇为图腾的氏族征服,兼并了许多以其他动物为图腾的氏族,把那些动物的某些特征添加到蛇身上,于是成了今天我们都很熟悉的“龙”,从此,所有炎黄子孙都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   以蛇为图腾的历史还向后人透露了这么一条远古的自然科学信息:那时候,黄河流域绝对不像现在的那样的干旱少雨,而是温暧潮湿,林木丛生的,不然,蛇也不可能在那里出没、甚至因敬畏而成了部族的图腾了。   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们对蛇的观感逐渐改变,由“小龙”而降格为“长虫“,关于蛇的成语,如”虎头蛇尾“、”蛇蝎心肠“、“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没几个是好的。当然也有例外,《白蛇传》中的白娘娘白素贞就是一位美丽、善良而痴情的姑娘;香山醉龙中的茜茜姑娘,更甘愿为陈旧遭受瘟疫为患的香山人而献出了生命!   而在信奉天主教、基教的西方,对蛇是深恶痛绝的,视为魔鬼的化身。你看,人类的祖先阿当和夏娃,不就是由于受了“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才被逐出伊甸园的吗?   如果摒弃由教义而形成的偏见的话,也许我们可以反过来说,正是由于阿当、夏娃的被逐出伊甸园乐园,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   试想想,所谓伊甸园乐园,无非是浑浑整整的洪荒年代罢了。虽有兽肉野果可以填腹,有兽皮树叶可以蔽体,但要是几千年一贯制地相沿至今,人活着还有何意义与价值可言!被逐看似坏事,但从此脚踏实地,在挣扎中闯出一条生路。今天我们的这个现代社会,虽然还有许多缺陷和不公平,今后也还会碰倒许多许多困难和曲折,但比起原始的伊甸园乐园,何止好上千百倍!   不管虞诚的基督徒们如何看待这记录于《圣经》中的传说(或寓言)。我倒以为,“蛇的诱惑“,指的其实是人类认识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意识的萌芽;所谓“禁果“,就是世代相沿、早已不适应时代潮流发展要求的陈规陋习。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变革与进步。无不是大智大勇的先行者偷尝“禁果”的壮举而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圣经》把这个传说(或寓言)编进“创世纪”中,确是一点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