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中山民间文艺原流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古称香山,立县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近年的野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6000-7000年前,这里就是以渔猎为生的古越人聚居之所,属于珠江三角洲文化圈。从秦王朝为统一中国而挥师南下;东晋的“八王之战”和“五胡乱华”;直至南宋小朝廷为逃避元兵的追杀,辗转逃到南粤,最后覆灭于崖海。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促进了珠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今天的岭南文化。中山的民间艺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center][B]一、民间文学[/B][/center]
中山最古老的民间传说,可以追溯到《香山县志》开篇的香山“地多神仙花卉”的记载。香山曾有过什么神仙传说,县志和民间都没有为我们保存下来。关于花卉,我们倒知道香山(今五桂山)在古代曾盛产由一种名叫古蜜树的植物提取的“沉香”,当时香山还隶属于东莞县,所以这种香料又名叫莞香,大约从唐宋年间开始,就集中于珠江口外的一个小岛就是现在的香港,所以香港与香山是有很深的渊源的。
有迹象表明,中山现有的民间传说,主要形成于明清以后,带有很明显的中原文化的色彩。前些时候我到江西旅游、考察,发现不少的中山民间传说,尤其是关于地形成的传说,都可以在卢山传说中找到影子。显例之一是关于金斗湾的传说,据说有一个名叫“牛仔王”的牧童,受神仙的托梦,驱赶神牛出海以疏通淤水,许诺事成后让他为王,牛仔王急于求成狂鞭神牛,弄得开出来的河道九十九道湾,结果水排不出去,牛仔王也成不王。这一传说与卢山的秦始皇挥神鞭驱赶卢山出海的传说何其相似,只是地貌不同而传说有罢了;与三乡的罗三妹山相关的石牛诗:“怪石分明似石牛,不知经历几千秋。风吹遍体毛不动,雨打浑身有汗流。禾草乱堆难入口,竹鞭挥打不回头。牧童举步难牵去,天地为栏夜不收。”除了个别字略有出人之外,简直是卢山石牛诗的翻版,其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山先民主要是中原的移工,而迁徙的途径,则是从江西经梅岭进入南粤的韶关珠玑巷再转赴珠三角各地的。移民们把中原的传说带来并根据当地的地形貌加以仿编,最后成了新的传说。
三乡还有个“酒米洞”的传说,说的是贪心的小和尚把能不停流出酒米的洞眼挖大,结果此后不但不出酒米,还把阴阳二气泄漏了。阴阳二气重新钻入地,就分别形成了冷热池,这就是泉眼村的温泉(即三乡温泉)和茅湾村的冷泉。阴阳二气是道家学说的旨要,这又令人江西龙虎山的张天师。
那么,古越人的文化沉积一点也没有留下?非也。至少从南朗、三乡一带的一些独特的俗字和地名(例如南朗的朗字原来带草头),我们可以追溯到与今天广西少数民族的某种渊源。有人忖测,所谓罗三妹山,原来就是刘三妹(姐)山,由于大量中原移民的涌入,有关的民间传说的主题,变成以“孝义”为核心,与粤西和刘三姐传说发展路向各异,最终变得毫不相关了。
中山是二十世纪三大伟大之一的孙中山家乡,在一个多世纪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名人辈出,对中国和世界都曾发生重大的影响,关于他们的故事和传说的搜集和整理,应该是今后中山民间文学的主要选题。十年前,笔者曾根据流传于翠亨的传说,写成了《求索——孙中山在家乡的故事》一书,近年又与画家合作,出版了连环画《少年孙中山》。其余如郑观应、杨仙逸、马应彪、阮玲玉、郑君里、吕文成……等名人,对有关他们的种种闪烁着爱国主义和民主精神光华的逸事传闻等,是大有潜力可挖的,这也正是中山进行传统教育和创建名人城市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center][B]二、民歌[/B][/center]
一提起中山民歌,就令人想起坦洲,然而,坦洲并不是唯一的中山民歌的流行地,在中山,凡是沙田地区,甚至几乎整个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地区都流行着同样的民歌,只是不同地域之间有一些轻微的区别罢了。通常,人们把沙田地区的民歌统称为“咸水歌”(按:这是泛指,中山人口中的“咸水歌”则是其中的一种曲调,这在下文详作说明)。
广义的“咸水歌”指的是蛋民(今称水上居民)的传统歌谣。据古籍记载,2000多年前,“秦时屠睢将五军入粤,肆行残暴,粤人不服,多逃入丛土,与鱼鳖同处”,意思是以艇为家(见《粤中见闻》),后来中原人就把人他们称为蛋民,由于他们赖以生息的地方主要是珠江口低沙地区咸淡水交界外,受咸潮影响,水带咸味,所以他们所唱的歌谣就被称为“咸水歌”。
蛋民在旧社会务备受歧视,推动受教育机会,因而以口头即兴创作或演唱传统民歌为主,重俗不重雅。但既然出自民间,就有其活泼鲜亮的艺术性和生命力。
中山民歌品种丰富,历史悠久,据父老相传,至少流传了两三百年,其中的“高棠歌”和“咸水歌”合称为中山民歌的双璧。不过,它的被广泛接受和认可,是建国以后的事。首先是,以梁容胜、何福友、霍妹等为赌注民歌手以及以陈石为赌注龙舟歌手,通过他们创作和演唱的民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的代里把这些过去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文艺样式带到庄严的艺术异殿堂,带到首都人民大会堂领导人的面前,带到音乐院校的讲坛上。梁容胜的声音浑厚高亢,曾赴京演出,担任过50年代的华南歌舞团民歌演员和70年代的星海音乐学院的民歌教师;何福友他作了《金斗湾》等大批优秀民歌伤口,1954年冬,他以青年作者的身份,赴京参加文代会应邀在会上即兴演唱《福友进京》、《唱歌到北京城》,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他的嗓子略带沙哑,出色的演绎却别有韵味。他舞的崛起,奠定了中山民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位置。《送郎一条花手巾》等在60年代便已录成唱片,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民歌教材。到了70年代,一批志同道全的中山市文艺工作者,包括陈锦昌、文石耳、许树坚、林铁威、黄德尧等坦洲民歌手合作,从搜集和整理开始,致力于中山民歌的从形式直到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在1993年出版的《中山民歌》CD碟中,我舞可以见到他舞的辛勤劳动的部分成果,这里有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歌,也有经过革新成写成的作品,不管是哪一种,共同的特点是乡土气息特别浓厚,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专家的好评。由坦洲文化站于1979、1986、1989、1992、1995、1997、1998年举办的大型水上歌会,更是盛况空前。
以下主要谈谈流行于坦洲的中山民歌的分类和艺术特征:
高棠歌。高棠歌也可以写作高堂歌,源出于水人办喜事时亲戚朋友请到家中摆酒“唱高堂”的习俗。“堂”谐音转为“棠”,是取古诗中的“棠棣”即骨肉亲情之意。歌词每段4句,一般在1、2、4句的句末押韵。以下是《送郎一条花毛巾》(何福友词)中的一段:
“画眉唱歌似弹琴,妹子唱歌郎接音。两人勤劳来生产,似盏油灯一条心。”
起兴和比喻,是中山民歌最常用的手法。
高棠歌有长句短句、今腔之分。例如传统民歌《钓鱼仔》就是古腔长句高棠歌:
“你是钓鱼仔定是钓鱼郎?我问你手执鱼丝有几多十壬长?有几多十壬在海底?有几多十壬在手上?还重有几多十壬在船旁?”
这里的“壬”是渔家常用的长度单位,大约双手张开的长度。曲中的发问者是未婚女青年,问对方是钓鱼仔钓鱼郎,实质是问对方成家了没有,男方若在答歌上清楚表明还未成家,双方就可以开始用对歌谈情说爱了。
咸水歌。咸水歌的句式相当简单,每段只有两句。要求上句押仄声韵,下句押平声韵。例如:“菱角花开浮水面,开花结子似钩镰。”(传统民歌《对花》)为了拓展它的容量,近年作者喜欢把句子扩大为八字句,如“姐妹巡逻飞舟拍浪,星光月影闪耀船旁”(何福友、孙锦昌《姐妹巡逻》)。
这里再列举数例:
《农民泪》(何福友作于解放前):“日做工,夜何做工,汗水湿背唔敢放松,做生做死因为家穷。灯盏无油望月上,北京市无米望禾黄。口食黄莲肚里苦,肚中饱饥饿无米来糊。日在茅工寮望见日照,夜间望见月来朝。好日之时日又猛,雨天寮仔似水瓜棚……。
又如:“出海打鱼鱼打缯,有鱼打缯无人来寻。虾仔在涌鱼在海,鱼虾等哥追来。虾仔无肠鱼无脏,无肠无脏甚好商量。有心打鱼喇怕大海,顺风使?唔怕风来。哥是花针妹是线,针行线走步步跟前。冷饭淘茶唔论菜(中山方言,读若送,下饭菜的意思),真心哥妹唔论家务。”
至于长句咸水歌,其实是在一般咸水歌的上下句之间插进若干衬句,由于这些衬句的句式和音调都一样,颇像文章中的排比句,特别适合用来描述一组并列的事物,一气呵成地讲述一大段故事。
与咸水歌大致相同的还有大缯歌、姑妹歌等,这里不一一尽述。
此外,沙田地区还流行“哭嫁歌”与“哭丧歌”。
以下就是一首哭嫁歌。《心抱仔》(中山方言,意即小媳妇):“一岁娇,二岁娇,三岁执(给)柴亚妈烧;四岁出街玩蚬壳,五岁出街学织麻;六岁出街换年庚,七岁通知送大礼;八岁当年过人家,做了人家心抱仔(小媳妇);一更舂米二更筛,三更背起个竹篮去摘菜;听闻话老虎又多贼又乱,手抱大树等天光,等到天光回家煮熟白米饭,第一碗饭菜装俾老爷食;老爷声声话要只嫩鸡腿(中山方言中读作比),要食嫩鸡又唔早嘀(些)讲,得我好叫拉(中山方言:意即最小的叔叔)叔担条竹仔出街捉只鸡来?,拉姑烧热吱吱水;拉叔出手?(拔)毛鸡灿光,金刀切落银钻板;左手揸刀右手扯出肠,鸡肉切成棋子样呀;鸡骨剁成榄核长,先落葱花十八样;先落榄仁杆八双,红枣香菇样样齐;金菜云耳喇在讲,落齐配料菊花香。第二碗饭装过安人食,安人声声要条鲤鱼脊;要食鲤鱼又唔早日讲,得我好叫拉叔担罾落塘网条鱼?;金刀切落银钻板,左手插刀右手扯出肠;鱼肉切成棋子样,鱼骨切成榄核长;先落姜葱调味酱,落齐配料菊花香。第三碗装过拉叔食,点知拉姑扯被盖齐眉;婆家难捱我想回娘家走,要返处家须经九十九度(座)龙门口;守门共有九十九只花斑狗,我想过门揸定九十九个大饭球;每座龙门丢个饭球塞狗口,唔知边个坞姑娘收藏起一个;我无饭球过门只有任狗咬,从此绝了外家条路见爹娘面。”
高棠歌雄浑高亢,具阳刚之美;咸水歌婉转缠绵,具阴柔之美。两种曲调 的并存,为中山民歌增添了变化与色彩,这是中山民歌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center][B]三、民间艺术[/B][/center]
这里说的民间艺术,主要指龙舟和龙、狮、凤、鹤、飘色、高跷等主要在节日庆典期间出动巡游或广场表演的民间艺术项目。大体上,中山的民间艺术与国内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同类项目大同小异,因此,这里只着重谈独具中山特色的项目,其他的只一般涉及。
表演这些民间艺术需要武术根底,因此,在旧社会,通常虽由武馆具体负责组织,并依附于庙宇。建国以后情况有所改变,但也由于破除迷信等原因,连带把一些项目(例如醉龙)“破”掉了。
狮舞。舞狮是中山群众最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山的狮艺源出佛山,属于南狮。中山现有居民根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粤语系、闽语系、客家语系等。说前两种语系的主要聚居于石岐及民田区、说客家话的主要聚居于五桂山区,前者重文,后者尚武,所以舞狮的风格和配合的鼓点有不同。与狮舞类似的还有麒麟舞,在中山,主要流行于黄圃、三角、张溪、崖口等地。
龙舞。中山可说是龙的家乡。据《香山县志》,至少可以分为木龙、火龙、纱龙、草龙、游龙、云龙七大类。以黄青白赤黑象征五行,按四时节令而舞。现在的可观性较大的游龙纱龙类为主,名气最大的是古镇的六坊云龙,其主要每截龙身内均点灯,在稻秆焚烧的烟中腾舞动,看起来栩栩如生。1935年,该龙曾应邀访问香港,勇夺银禧大奖而归。
鹤舞,是沙溪早明亭乡特有的民间艺术,始于明代。该乡杨性先民崇尚习文,取“鹤”与“学”谐音,首创鹤舞,目的是鼓励后学。鹤舞的用道具是以竹笏扎鹤身,外糊白纸,有布可以自由活动的脖颈,艺人藏其间表演。配以锣鼓和《得胜令》等广东音乐,并由歌手演唱用当地隆都话演唱的“鹤歌”,与出鹤配合的还有鲤鱼、蚌娘等,称为“蚌鹤相嬉”。类似鹤舞的还有风舞,主要流行于沙溪、张溪等地。
飘色。黄圃飘色始于清光绪年间,崖口飘色创始年份不详,大概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基本上是由浴佛节等神诞抬菩萨出巡演变而来。
以下,笔者打算多说几句“醉龙”。
醉龙是中山特有的民间艺术,但目前在中山已经失传,而仅活跃于澳门的鱼行醉龙醒狮队。醉龙的前身是香山的木龙,它的起源不迟于明肛,近年从长洲乡重新发现的猪嘴型的明代木龙可作证明。
在迹象表明,木龙应起源于农历四月初八的舞龙船头。过去,中山的划龙舟活动从四月八便已开始,龙舟出水后,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消弭灾祸。族中长老带着龙头龙尾到庙中祭祀,随后沿街舞支,挨家挨户地舞进村民家中,以求“纳吉祛灾”。民谚云:“四月龙头随街绕”,这龙头就是龙船的龙头。清末民初的中山学者郑彼岸在《四月八》一诗上描写说:“四月八,拜菩萨。家家做饼捣栾茜,捧出蒸笼热辣辣。……何来一个伯爷公,人面龙头一样红,拈起木龙来乱舞,居然姿势似游龙。……”既醉且舞,这正是醉龙的特征。由于龙船头笨重,接捧处又不平整,于是就有人了专用的木龙。舞木龙的习俗主要盛行于香山县城石岐的周边乡村,舞龙人大多是渔民和鱼贩,他们认石岐康公庙为大本营,后来更由鱼行传至澳门去,为便于舞动,再把短短的木角改为鹿角,这就是现在的澳门醉龙。
与醉龙相关的传说,澳门和中山各地大同小异。主要梗概是:某年,香山县发生大瘟疫,灵蛇口衔栾茜叶(一说是灵芝)为村民治病,不幸却被误杀,最后瘟疫终赖此药草驱除,而为断蛇也因此感天支地化为飞龙。不过,看来濠冰乡的古老传说更值得重视:某渔民屡次撒网,都只捞得一个颇似龙头的树,头,于是默祝,如是真龙,当保佑我渔获丰收,果然此后网网丰收,于是该渔民把树头送到庙中,又清人雕刻成龙头,岁岁供奉,并于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随街而舞,这就是木龙的起源。考虑到舞木龙(醉龙)的集中于鱼行,濠头的这一传说应是最原始的传说。醉龙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表演时只见首尾不见龙身,中间的一大截留给观众自己想象。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它所蕴涵的为理想献身、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的远古神话中,鲧因治水失败被尧处死,但他之心不死,尸身三年不腐,终于在腹中孕育出一个婴儿来,这个婴儿就是治水英雄大禹。醉龙传说与这个古老的神话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学中讴歌历史剧英雄的作品不多,所以醉龙的传说特别值得珍惜。
[center][B]四、小榄菊花会[/B][/center]
相传750年前的南宋度宗时,一位苏姓贵妃私逃出宫。官军奉旨搜捕,沿途滥杀无辜。咸淳十年(1274年),一批避祸的先民,从南雄珠玑巷启程,辗转到香山小榄。 时值深秋,先民为遍野的菊花所吸引,决定在此垦荒定居,并将野菊移植园圃中。到了清初,喜爱菊花的小榄人办起了“菊社”和“黄华(花)会”。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考虑到祚是在甲戌年在此开村的,决定从该年开始每隔60的举办一次盛大的菊花会。该年就列为首届,以后,分别于1874、1934、1994年举办了第二三四届。小榄的菊花会除了展出艺菊之外,同时还举办诗书画的唱和、展览、以及演戏、灯饰、水色等,堪称大型的民间艺术节。在 60年一届的菊花会之外,小榄人每年均举办一定规模的菊展。1959年庆祝国庆10周年的菊展,蜚声海内外,为小榄赢得了“菊城”的美名。
[center][B]五、其他[/B][/center]
中山的民谣、童谣、民谚等也十分丰富。语虽俚谷,却写得十分生动、,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爱憎分明的感情。以下列举数例:
《猜拳(又称猜枚)令》
“发财!儿戏!三丁当!四季好!五联灯!六合枚!七星宫!八马栏!九长入!开晒!”
《阿妹细》
“阿妹细,朝朝晚晚梳只蝴蝶髻,胭脂搽得确美丽。着起红袍去买鸡。买只鸡公鸡项都唔系(不是),买只生鸡半路啼。啼物(中山方言,意即什么)事?啼我爹爹妈妈八十齐,大家欢欢喜喜恭贺来饮醉。”
《迷觉觉》(意即睡觉)
“迷觉觉,肚皮巢(中山方言,意即皱)。呷杯烧酒夹的肴(意即肉)。肴有骨,烟灶窟;灶窟有火,食芒果;芒果有皮,食沙梨;沙梨猛赠(意即不光滑),花生有壳;食菱角;菱角有尖,食冬?;冬?有瓤,食黄糖;黄糖有沙,食西瓜;西瓜有核,食塘虱;塘虱有须,买块良田来收租。”
这此民间歌谣,或是獐游戏时唱的,或是教儿童认识事物的名称(这也是诗教中的“多识鸟兽虫鱼之名”的意思),或是讲口采,哄成人开心,但也有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例如《心抱仔》反映男尊女卑,新媳妇受欺负的情景,读之令人酸鼻。
灯谜。中山的灯谜制作和展猜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山的灯谜活动十分。每逢重大节日,都由市灯谜学会举办大型展猜活动。例如1998年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77周年灯谜学术研讨会,应邀出席的灯谜代表团就有10多个,包括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台湾和国内的学术团体,会后还出版了多本有关著作。
[B]结语[/B]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山,是民间文艺的沃土。近年来,由于文化部门和镇区政府的重视,发展更为迅速。到目前为止,已被命名的国家级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有沙溪镇(龙狮凤鹤)、小榄镇(书画),大涌镇(红木雕刻);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的有黄圃镇(飘色),坦洲镇(民歌)。假以时日,更多的专项民间艺术之乡还将陆续在中山出现,古老的民间艺术定将在新时期里发挥娱乐和教化的作用,焕发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