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与地藏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城隍诞,七月三十日(月小则是二十九日)是地藏王诞,要是加上俗称“鬼节”的七月十四,往昔中国人心目心的农历 七月,可真说得上是“鬼影幢幢”了。 几乎所有的古老民族,由于当时科学知识的贫乏,都弄不清如“人是从哪里来的?”“人死后往何处去?”这类经常碰到却又无法说得清的疑问,因此,很自然地把想像中的宇宙划分为三个界面:天界、人间和地狱。天界是神仙、佛祖以及种下善因死后升天的人的归宿,上不了天的人,死后就只能下地府了。 地府,或称地狱是个怎么样的所在呢?这一点,无论是源出印度的佛教、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西方的天主教、乃至希腊神话等等,所描述的情景都十分相近,总之是非常阴森、恐怖的。中国民间认为地狱一共有18层,一层比一层可怕,最底下的一层名叫阿鼻地狱,生前犯下滔天大罪的人死后就给打下那里,“永世不得超生”。所以,七月十四盂兰盆节,就是源出于目莲倚仗佛法下第18层地狱救母的故事。 在古人的想象中,地狱的封建等级十分森严,一共由10位阎罗王掌管,号称“十殿阎王”,阎王的顶头上司是东岳大帝,亦即泰山的镇山大神,下辖判官和牛马面的鬼卒。著名的四川丰都“鬼城”,就是一座把这一切形象化地予以塑出的庙宇。用意是警省世间的为非作歹者:要想想自己的未来! 既然人死后大多数都要下地府,那不是前景太暗淡,都没得救了?古人在想象中给他们找到了出路:幸亏有城隍主持公道和地藏王菩萨的救助与教化。 先说城隍,这是民间传说中的神,与佛教和道教都没有关系。在中国古代,“城”指“城郭”,“隍”指“护城河”,所谓“城隍”,原来就是一座城市的保护神。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深信,许多守城有功、正直贤能的人,死后会被上天册封为城隍。很多地方的城隍是有名有姓,在历史上实有其人的,例如上海城隍庙所供奉的三尊神,就分别是西汉的骠骑大将军霍光,明代的名将泰裕伯和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按民间的传说,城隍作为一方土地的管治者,白天管人,晚上管鬼,正是在阴阳两界之间办理进出境手续的官员,他对一个人在生时是非功过的判词,对此人日后在地府所受的礼遇或惩罚有莫大的关系。 再说地藏王,这是佛教中的一位穿越三界的菩萨。按梵文原意,“地”指“土地”,“藏”指“宝藏”,意即他像大地一样包涵了一切善根。相传他在佛祖释迦牟尼面前发下宏愿:定要度尽六道众生,使他们摆脱回之苦,他自己才肯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语的出外就源于此。因此,他的职责,就是在无尽的日子里,没完没了地“教化”包括人、鬼、畜生等都在内的“六道众生”。过去在庙宇里给地藏所塑造的法相和那些带着光晕的佛祖和菩萨很不相同:地藏右手持锡杖,左手持如意宝珠,完全是一副悲天悯人的得道高僧的样子,和《西游记》里的唐僧(玄装)十分相像。不管你信不信佛教,至少你得承认,佛教徒们塑造了一尊十分可敬的神?:他为了教化和拯救包括“罪鬼”在内的所有生灵,甘愿舍弃灿烂的天界,永无休止地蛰居幽暗的地府,所以在几位主要的菩萨中,文殊称为“大智”,普贤称为“大行”,观音称为“大悲”,而地藏则称为“大愿”。 中山过去也有城隍庙,直到民间初年才拆建成县政府,旧址就在现在的孙中山纪念堂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