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君上天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古代的中山,从腊月二十三日起,过年的气氛就渐渐浓了。所谓“腊月”,就是农历的十二月。腊月二十四日俗称“小年”,所以腊月二十三夜就称“小年夜”。 《香山县志》关于中山人过“小年”的习俗记载如下:
“腊月念四日,小年,祀灶。”
远古时,人们所奉祀的灶神(也叫灶君、灶王爷)是火神,按阴阳五行理论,南方属火,所以火神的职责就由南方的部族首领炎帝兼任;也有人说,火神名祝融,但近年已有学者考证出,祝融也就是炎帝,所以南岭衡山的祝融峰上的祝融庙,实际上是炎帝的总部所在地。
到后来,灶神就渐渐被人格化了。甚至还有了姓名。据说灶神姓张名禅,字子郭,他的夫人字卿忌。过去民间还流传着一种用木版刻印的灶神像,称为“灶马”。画像中,灶神头戴礼冠、身穿朝服、黑面长须、手捧玉圭,与“灶王奶奶”并肩端坐。
从此,灶神的职责不止主管人们的起居饮食了,他成了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代表,一个家庭的大小事务,一一看在他眼里,他一一记录下来,在腊月二十三晚上回天庭向玉帝报告,做了好事的添寿,作了坏事的折福折寿。
对于玉帝安插在家中的“卧底”,人们既敬又怕,但又无可奈何。碓一办法就是趁他回天庭“述职”的前夕,恭恭敬敬地“谢灶”,先把他请出厅堂,给他焚烧金银元宝,讨他的欢心;给他煮糖糕、煎锅贴(中山人称之为“薄撑”),用糯米粉胶住他的嘴,这才焚烧灶神像,恭送他上天;再在大年三十除夕,在厨房贴上新画像,恭请他回来。
细一剖析,以上的这场“戏”,其实正是人间社会的写照。中国人的信神,很大程度上与宗教信仰无关,而是采取一种实用的主义的态度,“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却不想想,既然是“神灵”,自然公正廉明,明察秋毫,哪能这么轻易地受骗上当,也如人间那样刮起不正之风!
关于“谢灶”的日期,过去有“官三民四蛋家五”的说法,即三种人的谢灶日期分别是二十三、二十四和二十五,这是封建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民间节令中的反映。
中山居民主要来自中原,所以中原旧俗大都沿袭至今,但也有被废除了的,例如中原地区至今仍然流行的“腊八粥”。相传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每逢这天,都有蔬菜、鲜果煮米粥,供佛之后,施舍给贫民。这种做法后来演变为民间习俗。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侠客行》的读者,恐怕对侠客岛的“腊八粥”都留下很深的印象,这里就不再?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