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冬大过年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冬至是我国民间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历来对冬至十分重视,把它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四大节日,基至有“冬大过年”的说法。   冬至的日期通常是公历的12月21日,这一天,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子,也是北半球一年之中黑夜最长的一天。从这天起,白天就逐渐长了。在民间,习惯从冬至开始“数九”,每过9天,算一个“九”,九九八十一天结束,“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过去的人常在冬至那天挂上一幅画了81朵梅花的画,每过一天,就给一朵梅花染上红色,81朵梅花红遍,就到了春暖花开的日子,所以这样的梅花画又叫做“九九消寒图”。   冬至也叫“小年”,这是因为周、秦两代曾把农历的十一月作为正月,于是冬至就成了当时的新年。汉代以后,才把现在的春节视为“岁首”。皇家的律令是颁布了,民间仍然把冬至当作节日过,称之为“做冬”。据古籍《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在中山,人们常把“做冬”视作“团年”,一年快要到头,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过。而主要的习俗就是“以丸糕祀神”(见《香山县志》)。到了现代,煮汤圆拜神的习俗还保留着,时间一般在早上,所以有“朝冬晚年,晏昼十四”的说法。意思是拜神的时间,三个节日各有不同,冬至是在上午。   过去人们常把节令的气象特点加以神化,例如认为“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河水井水(称为“河溪水”,意即源自天上的银河的甘泉)贮存起来,“永不腐败”;冬至晒制的干姜,“永不霉坏”等。事实上,冬至前后风干物燥,的确是制作和保存食物的良机,但碰上那一阵子下雨,传说恐怕就不灵了。   根据民间数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冬至那天的天气与明年早春的气候有一定的关联性,“干冬湿年”就属于长期天气预告的民间谚语之一,意即冬至那天晴朗,第二年春节前后就会下雨;反之,冬至那天下雨,春节前后就是晴朗的好天气了。又例如“冬在初,冷唔多;冬在尾,卖牛来置被”。所谓“初”,指的是冬至那天是农历的十二月初;所谓“尾”指的是冬至那天是农历的十一月尾,而按公历算,冬至永远是12月21日(个别年份也可能地22日),公历是太阳历,按地球环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的实际位置计算,所以每年都是固定日子。   我国在历史上主要属于农业社会,一切节令大都与农事活动有一定关系,通常节日都在农闲的日子过。冬至的日子正在秋收大忙之后,转向积肥改土、犁冬晒白之时,抓紧这一时间的余暇,庆祝丰心,缅怀先人,这应该就是当时设置冬至这一节日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