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花灯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苏轼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然而,有意思的是,恰恰是在中秋节这一个节日,藉着一轮满月又大又圆又亮地高悬碧空的美好时刻,平日里难得一聚的一家人,公公、婆婆、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加上女儿、女婿、外孙子女一大群,高高兴兴地聚地一起,“人月两团圆”,这对于崇尚孝道的中国人,是何等地令人神往的理想境界!中国的古代哲学最讲究“天人合一”,中秋节的民间风俗,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点。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一家人难得聚汇在一起,自然就该庆祝,并由此衍生出一整套饮食文化来。
吃月饼、啜田螺、煮鸡粥,桌面上还摆满了应节的蔬果:芋仔、菱角、慈菇、马蹄、柚子、香蕉……在所有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或许是迷信色彩最为淡薄的一个,这也恰好证明,中秋节确实是属于一家子看书的节日。
心情太兴奋了,只是饱餐一顿还不满足,于是又繁衍出一整套花灯文化来。
心灵手巧的中国人最善于扎制花灯。只要给他一叠花纸、一些纱纸、竹蔑,就能制作出款款花灯来。鲤鱼灯、兔子灯、公鸡灯、走马灯……争奇斗胜,千姿百态,点上一支蜡烛,城乡处处,顿成灯海。一些技术精湛的工匠,甚至能把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剪纸,以及诗书画种种技艺融为一体,扎作出高逾数尺巧夺天工的巨型花灯来,令人叹为观止。即使是小学生,在中秋节的前夕,老师布置的手工劳作,也往往是亿一盏八角灯。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二十世纪50年代的一次提灯集会,每个赴会的人,都必须提灯一盏,满城的灯火,满街的人流,煞是热闹好看。
近年,人们不大愿意动手扎作花灯了,而代之以塑料灯,又以干电池点燃的小电泡取代了熊熊的蜡烛,这固然符合安全防火的原则,却也少了一份古朴的情趣。特别是,受现代的居住环境所限,再难得一见孩子们三五成群地提着花灯穿街过巷的情景。倒是城区里的商铺华厦的巨幅灯饰,彻夜生辉,给了人们另一番“东风夜发花千树”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