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四大佳节之一。八月十五日为什么叫做中秋?唐代的欧阳詹这样解释说:“秋天包括农历的七、八、九月,八月十五刚好处于中间的位置,所以叫做“中秋”。 根据确凿的文字记录,过中秋节的习俗,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周,当时的京城镐京(今西安)城西修了座月坛,每逢中秋,就由帝王亲自前往拜祭月神(也称太阴星君)。其后,最神奇的传说莫如唐玄宗(俗称唐明皇)的梦游广寒宫,据说他在那里看到一群素衣仙女在嫦娥的率领下,应和着音律翩翩起舞。梦醒以后,精通音律的唐明皇把梦中听到的音律记录下来,又指点宫女排练,这就是中国音乐舞蹈史上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唐明皇本是一等一的音乐高手,他在梦中浑然不觉地完成了创作也是合符情理的。 在我国的民间节日中,中秋节迷信成份较小,即使拜月吧,除了祈愿一家团聚之外,也没有希冀太阴星君再给些什么。尤其是到了现代,过中秋其实就是赏月,有道是“月到中秋分外明”,秋高气爽,桂花飘香,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那种微凉的温馨确是够人陶醉的! 赏月的主角是月饼。我国各地的月饼制作和馅料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甜饼。有人说:“月饼”的命名来自风流的乾隆皇,某一年他下江南,游到杭州时正好是秋,吃到了当地赏月的甜饼,不由得连声称赞:“好月,好饼,中秋佳节也!”皇帝开了金口,从此,为中秋节特制的甜饼就被命名为月饼。 这一传说十之八九靠不住。倒是“吃月饼杀鞑子”的传说比较有意思。相传元末,中国在蒙古人的统治下民不聊生,于是韩福通等串连老百姓发动起义。商定起义的日期就是中秋节,互相传递消息的办法就是把纸塞在月饼的馅里,这就是著名的红巾军起义,经过前赴后继的战争,终于把蒙古人的统治推翻了,由朱元璋建立起明朝。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此流传下来,这么说,吃月饼其实也是一种爱国的主义的传统哩! 月饼以处,应节的瓜果也是不可缺少的。在中山,用来供月的祭品还柚子、香蕉、菱角、芋头等。柚子圆溜溜,象征今后一切顺顺利利;芋头和围着芋头的一堆芋仔,象征人丁兴旺,阖家团聚。只要美味,什么都敢吃的广东人,习惯从河底捞起一盆盆的田螺,开了油锅,用紫苏叶和蒜头、豆豉、姜炒熟,那种香味,真叫人远远嗅到也觉嘴馋。至于小孩子,则喜欢手提灯笼,或者手拖着装上轮子的白兔灯(按:我国北方,尚有农历中秋祭“兔儿爷”的习俗,但在南方已经失传了),成群结队地在赏月后满街跑。在半个世纪前,中山还有人放“孔明灯”,这是一种利用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把灯升起来随风飘走的纸糊装置,由于容易引发火灾,所以终于被淘汰了。 《香山县志》里说:“八月十五日饮月下,曰?中秋,十六夜曰追月。”这就是说,过了八月十五,要是兴犹未尽的话,大可以呼朋啸友,重赏一遍月,那就叫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