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七夕拜七姐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老百姓心中,织女既然是天上织布的神仙,自然是心灵手巧的。在千百年前以农立国的中国,妇女除了生养孩子、操持家务之外,最主要的生产劳动就是织布。所以在《汉乐府》中,有一首诗写到一位被丈夫弃的妇女偶遇前夫时,问及他后妻的情况。她前夫答道:“故人工织素。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缣比素高档,也更值钱。在古代,是以织布的质量和多寡来判断女子的能干与否的。   也正因为如此,从远古起,就有了未婚女子向天一的织女“乞巧”的民间拜祀活动,希望神仙姐姐能传自己一手。   《香山县志·风俗篇》里说:“七月七日曝衣书,家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儿女乞巧。”   这里要略作解释。七月秋高气爽,正是曝晒书籍和衣物的好时候。加上由于神话故事的流传,人们总觉得七月七日的阳光和空气、水份都和平日有所不同。所谓“井华水”,“华”字应读作“花”,中山人认为,七月七日打上来的井水(井花水)久贮也不会变质发臭,所以习俗在这一天贮井水以备酿酒(主要是家酿糯米甜酒)。《县志》说得还不够详细,实际上,中山人不仅用七夕的井水酿酒,而且还在这一天在坛罐里浸制冬瓜水、节瓜水、甜桃水等。通常的做法是把切成块状的冬瓜等密封于坛罐里,严密封口,放于屋内的阴凉处一放就是十年、八年,直到完全化为液状。拆封后甜香异常,对治疗发高烧等症状有奇效,可算是家中的一宝。   关于乞巧,《广州岁时记》里记得很详细:   “七月初七日,俗传牛女相会之期。一般待字女郎,联集为乞巧会。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极钩心斗角之妙。初六日陈之庭内,杂以针黹、脂粉、古董,珍玩,又花生、时果等,”“初六夜,初更时分,焚香燃烛,向空礼叩,曰迎仙。自三鼓至五鼓,凡礼拜七次,因仙女凡七也,曰拜仙。礼拜后,于暗陬中持绸丝穿针孔,盖取金针度人之意……初七日陈设之物,仍然不移动,至夜礼神如昨夕,曰拜牛郎。”   中山的“乞巧”风俗与广州差不多,主要的特色是多了一样供品:“仙秧”。那是提前浸种,在七夕前已育成的半尺高的秧苗。通常盛在瓦钵里育,到时已长得齐齐整整、密密麻麻的一束,上供前再拦腰围上一圈红纸。在拜过七姐(即织女)后,晾干贮存,也可以入药,治疗小儿的食滞等疾病。   过去未婚女子对乞巧十分重视,富贵人家的供品,有多至十桌以上的。那些娇小姐们平时养尊处优,“十指不沾杨枝水”,如何制作出那么多精美绝伦的供品呢?不要紧,她们可以雇工代劳,也可以现成到街上买,过去在广州西关、石岐大庙下一带,七夕前就有不少这样的临时摊档,腰包一掏,什么都“搞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