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古代的卫生节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里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叫端午?“端”就是“开端”,“午”就是“5”(端午古时候最初叫端五),合起来就是五月的第5天。且慢,有人会问,子丑寅卯辰巳午……,午分明排第7,又怎么会是第5呢?原来,按照农历以地支纪月的方式,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五月为午月,把子、丑留给十一、十二月,“午”的排列顺序恰好是第5。
端午的最主要习俗当然是裹粽子和赛龙舟,但未必有多少人知道,在远古,端午原来是“卫生节”,至今,在上海和浙江一带,依然有人把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端午节正值盛夏,潮湿炎热,碰上低气压天气,令人感到气闷难受,蚊蝇病菌也开始横行,因此,最古老的过端午节,就是“驱秽浊”。具体的做法是挂菖蒲、薰艾叶,用雄黄酒泼洒角落,洗帐掸灰,打扫庭院。江浙一带的老百姓,习惯用彩纸剪成蛇、蝎、蜈蚣、蜘蛛、壁虎等五种毒物,然后焚烧,以驱除“五毒”。广东的老百姓更绝,干脆用饼模压出有这5种毒物形象的饼,称之为“五毒饼”,然后蒸熟了或烙干了,再把它吃进肚子里,以“祭祀”“五脏庙”,一了百了,显示出广东人的什么都敢吃下去的豪气。
现在再说“薰艾叶”,据《孟子·离娄》一文:“五月五日采搞艾叶,曝干,陈久者良矣。”可见此习俗来源之古。过去人们喜欢在端午节前后采摘艾叶,晒干收藏,或悬于窗檐门楣,以驱除蚊蝇、毒虫。
端午节的传统食物也属这一系列。用糯米包裹的粽子具有消暑、清火、清热的作用。“五色糖粥”(用红、黄、黑、绿豆和赤小豆加上米熬煮)有消暑清热、补气血、散寒湿的功效,都不失为应节佳品。
至于“洗龙舟水”,据说可以清除邪秽,不生皮肤病,那也反映了古人对自身清洁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