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端午扒龙舟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蝉鸣荔熟,榴花似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五月端午赛龙舟的好时节了。   过去,每条龙舟都有一间它所隶属的神庙。五月初一神案前的香火供过后,所有庙宇里的龙舟鼓便咚咚地整日敲响,敲得人心里就像有头小鹿在那里乱蹦乱撞,老想伸头往街外看热闹。接着,那些膀粗腰圆的壮汉们便把龙舟从河底的液泥里挖出来。龙舟一般用原枝的坤甸木作龙骨,它不怕水泡,只怕风吹日晒,所以每逢龙舟节过后,一般把它埋在就近庙宇的河底。例如原址在现今的民族路水关街口的南关古庙的西丁龙舟,通常就埋在登瀛桥附近的淤泥中。   壮汉们把龙舟上的淤泥冲洗干净后,便到庙宇时里“请”出木雕的龙头和龙尾,仔细装嵌好,便可以下水了。那时,九曲河、方基涌、张溪等还未被覆盖,都是扒龙舟的好去处。   到了瑞午节那天,家家灶台上米粽飘香,吃过蛋黄咸肉粽和碱水粽后,无论是大人小孩,几乎无一例外都涌向河边看龙舟,小孩子则剥光衣服跳下河里去,据说,洗过龙舟水,这年就不会患上皮肤病,所以那天大人对小孩子到水中嬉戏特别宽容,即使是过度谨慎的人家,也总是挑一担河水回家让孩子冲洗。几乎在同一时间,龙舟鼓不绝于耳,一条两条三条龙舟不时在跟前游过,最后都划往大江大河的方向去,赛龙夺锦即将开始了。   很奇怪记忆中的江河都有那么宽,比如方基涌吧,现在不过是被覆盖了的污水渠,上面铺成了并不见得特别宽敞的马路。那时,却是可以让四至六条龙舟并排着比赛的哩。两旁还泊满了小艇,一种盖了乌篷的可坐六至七人的小艇,从在艇上看龙舟,风凉水冷,甚至还可以远远地尾随着龙舟划,真是写意极了。   听老一辈人说,过去长洲乡曾出过一条相当出众的龙舟,名叫“鸡公龙”,每逢比赛,例必拿锦标的。为什么呢?原来,一下水,它便显出灵性,从腹部伸出一双龙爪使劲划水,哪有不赢之理!直到有一年,一位隔天吃了狗肉的道士上了龙舟,可叹旁人不知情,兴冲冲依然想夺锦标。结果,当几条龙舟斗至难解难分时,“鸡公龙”突然船底朝天翻沉了,而且从此失踪,想是化为蛟龙重回天上了吧?更奇怪的是,龙舟上所有的人都被救起,就只那位吃狗肉的道士连尸首也找不到!   小时每当听到这里,心里便起疑问,怎么是“鸡公龙”而不是“鸭母龙”?你见过不怕水的公鸡吗?问大人,总不免招来一番训斥,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长大后才明白,“讲古”从来是不兴驳古的,都要用科学道理衡量,哪一个神话故事还站得住脚!   但这也说明,所有民间习俗都是禁忌诸多的。例如过去龙舟下水时,首尾都插上庙里的旗幡。在龙舟鼓前,还供着一尊罩着罗伞的菩萨。大多庙宇还有派“龙舟饭”的习俗,据说孩子们吃过后会快高长大。   一首岭南地区的民谣,相当生动地描述了民国初年的习俗:   “五月五,是瑞阳,朱砂黄纸写符章。香包挂在襟头上,绸裤纱衫好在行。但见龙船长十丈,锦标罗伞共辉煌。鼓声震动冲波浪,水色娇娇艇内装。紫洞船头绷布帐,游河公子坐船舱。渡头拥挤人来往,热闹繁华又一场。”   时至今日,划龙舟已全然去掉所有的迷信色彩,而成为一项群众性的体育盛会,许多国际级的龙舟大赛,还吸引了金发勾鼻的外国好手派队参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