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踏青,古代的生态旅游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随着都市化的进程,现代人对于都市中的“滚滚红尘”渐渐感到烦厌和无奈,为了保持身心健康,转而渴望与没有喧嚣、没有环境污染的大自然亲近。一项崭新的旅游项目应运而生,这就是“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概念其实古已有之。不过,古人叫它做“踏青”,亦即是郊游之意。踏青的最佳时候,一般选在清明前后的农历三月三日,又称“上巳节”。   先读一首非常著名的唐诗,这就是“诗圣”杜甫的七言歌行《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过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麒麟……”   《丽人行》是一首讽刺诗,讽刺杨贵妃和她哥哥杨国忠的骄纵荒淫的生活。不过,在本诗的开头,杜甫笔触精细地描写了当时的仕女们在长安水边踏青的情景。给后人留下了中国古代的一幅抹色浓重的风俗图。   为什么要选择农历三月三日到水边游玩呢?这源出于一个传说:相传在汉代,有个名叫徐肇的人,他的妻子有三月初生了三胞胎,可是三天内却都夭折了。人们认为是邪妖附体所致,于是都到水边洗濯,以求驱邪避魔。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都到水边戏水,又在上游放置酒杯,让它硕流而下,最后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把酒喝了。这一驱邪避魔人仪式,就中做“修禊”。而文人雅士藉此进行饮酒赋诗的活动,就叫做“曲水流觞”,或简称“流觞”(按:觞读伤,意即酒杯)。   如果不是在后来出了位“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的典故也许不会那么出名。1000多年前的一个农历三月三,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近郊)的兰亭,与文友们一起“曲水流觞”,乘兴写了一篇《兰亭集序》,成了他的代表作。从此,兰亭、曲水流觞就与王羲之一起成了传诵千古的文坛佳话。   当然,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也并不一定要到水边洗濯的。随着风岁月的流逝,这一古代习俗逐渐变得更具人文色彩而较少迷信意识。大约到了唐代,上巳节的主要活动已不是“修禊”,而是“踏青”,心情也由原来的恐惧而变为欢乐了。杜甫的《丽人行》就是这样的一幅行乐图:满城男女,都穿起了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到风景幽美的地方嬉戏,带着春食美酒,或席地野餐,或在河边“曲水流觞”,相与为乐,这与现代的秣旅游就十分接近了。宋代的吴惟言还写过一首题为《苏堤清明记事》的诗: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此情此景,身为现代人,读了后也不免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