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寒食与清明节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寒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这两首著名的唐诗,分别吟咏了我国民间的两个重要节日:寒食和清明。寒食就是清明的前一天,不过,到了如今,已经没有谁再把寒食看成是节日了。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古籍《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帮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通常在每年阳历(亦即公历)的4月5日。但也有例外的,例如2000年是公历的闰年,2月份有29日,所以清明节就落在4月4日。我国的古历法按月亮的运行规律制订,每月分别是29天或30天,所以阴历(亦即农历)的一年只有354天,然而二十四节却是按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规律制订的,为了调整这一偏差,便一般在19个农历年里安排7个闰月。严格地说,我国的古历法应该称之为阴阳历。   古时候,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盛行土葬,后人常在坟上种植树木,以资保护,同时也留作纪念标志。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坟墓附近不免水土流失,树木凋零,因此,古人习惯在清明节(或是前后)前去看望,称为“上坟”,也叫“扫墓”,带去食物、冥镪等供奉品,同时也把坟墓周围整修一下,这一风俗,正好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慎终思远”尊敬先人的好传统。   清明扫墓的习俗源远流长,据现有的文献典籍,这一习俗可以上溯至西周。近年的考古发掘进一步表明,早在殷商时代,即有了春天祭祀祖先的习俗。近年大力推行火葬,许多家庭不再需要上坟拜祭了,但是,也总是在清明节祭祀先祖,以尽一份子孙的孝心。   关于清明节扫墓的来由略如上述。不过,在民间,一般把这一习俗的起源与春秋时代的一个历史掌故联系起来: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为奸臣所害,被迫流亡国外,有一个名叫介之推的随从一直追随着他达19年之久,后来重耳得以复国,当上晋国的国君,遍赏功臣,介之推却不愿当官,老是避而不见,晋文公(即重耳)派人去找他,他索性背着母亲上了绵山。有人提议三面放火烧山,只留一面,介之推肯定会跑出来的。然而山也烧了,却不见介之推下山,再次找寻,发现介子推背着母亲搂着一棵老柳树给烧死了。晋文公悲痛万分,下令此后每年的这一天禁忌烟火,寒食一日,并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故事其实并未说完。据说,第二年寒食节,重耳又领着群臣到绵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棵烧得半焦的老柳又复活了。晋文公恭敬地折了一枝柳枝,编成一个环戴在头上,把那棵老柳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个故事同时也说明,在古代,寒食和清明,原是同一天的。到了后来,不知从哪时开始,才把寒食挪到清明前一天。   清明节的折柳、戴柳的习俗,后来就演化为把柳条插在井边。(按:“井井有条”的成语即源出于此),这也是清明节植树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