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三月十二日植树节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没有到过内蒙古和大西北,没有亲眼目睹过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和大戈壁的人,很难体会到一株普普通通的树是多么地宝贵!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一千年或者更久远,那里曾经还是水土肥美、林木丛生之处,要不然,也不会成为一个又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民族的殊死争夺的地方了。可现在,留给人们的只是眼前的一片荒漠,教人想起苏芮唱的歌:“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你和我!”   滥伐、战火和过度的土地开发毁掉了成片成片的森林。在北京十三陵的长陵的地面建筑,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巨大的柱子,那是由一个人也抱不过来的原支楠木制成的,现在你试试在北京一带找找看,还有没有这样的大树?其严重的后果是,沙漠的前锋已经逼近北京郊区了!   滥伐、战火,过度开发都是人为的,但这不等于说,我们的祖先不懂得林木对人类是多么重要,恰恰相反,远在神话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把植树造林作为一个美好的愿望了。   最壮美神话故事之一的《夸父追日》,说的就是一位追逐太阳的巨人,在垂死之际用力把自己的手杖掷出,这根手枚就变成了一片茂密树林的故事。   除了传说,还有典籍中的文字记载。《礼记》中写道:“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说,在早春二月植树造林,是一项造福子孙的极大功德。大约早在传说中的虞舜年代,我国就开始设立了掌管山木的官员,名叫“虞官”,并且出现了保护林木的行政法规。《周书·大聚篇》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甚至规定“不树者,无椁。”你不植树么,死后就不准用棺材安葬。翻开《中山市文物志》,我们还可以找到《桥头护林碑》等昔日的保护林木器厂乡规民约。   历代堂皇都有鼓励植树的规定和措施,即使是以穷奢极欲闻名的隋炀帝也曾亲自种柳,下令在开挖大运的同时,在河的两岸广植杨柳,植柳一株,赏一缣(即一匹绢);明太祖朱元璋甚至规定:民间要广植桑、枣、柿、栗、桃等林木,“每户初年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违者处罚,这个命令,是在他即位之初的1394年颁布的。   柳条甚至还曾经作为皇帝赏赐给群臣之物,唐高宗于三月三游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受宠若惊的群臣,简直把御赐的“柳圈”,看得贵重如奥林匹克优胜者所获颁发的月桂冠了。   提起植树,不能不提及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他青年时代的《致郑藻如书》(1890年)中,他就写道:“呜呼!今天下农桑之不振,鸦片之害,亦已甚矣!……试观吾邑(指香山县)南东一带之山,秃然不毛,本可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而无人兴之。农民只知斩伐,而不知种植,此安得其不胜用耶?”他认为,解决的办法,就在于“道在鼓励农民如仄西兴农会,为之先导。”到了1895年,孙中山先生果然在广州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农学会,设于广州双门底的农学会同时也是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的领导机关的所在由于地。   由于孙中山先生生前对植树造林的重视,所以我国规定的“植树节”也与孙中山先生有了密切的联系。在世界上,最早规定“植树节”日期的是美国(始创于1872年)。1915年,我国首次仿效西方,把“清明节”定为每年的植树节。孙中山先生逝世后,1928年4月,我国政府把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以示永久的纪念。1979年2月,全国五届人大再次确认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3月12日正好在惊蛰之后、春分之前,树木的根系生长旺盛,植树的成活率比较高,所以把这天定为植树节,不仅有纪念孙中山的意义,也很符合树木的生长规律,是一个很恰当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