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陋俗:惊蛰打小人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同治年间编纂的《香山县志》,在《风俗篇》的前言中,曾讨论到风俗的“厚”与“薄”,亦即是“美”与“丑”的问题。的确,由于民间风俗的起源十分复杂,并不是所有的民俗都是美好的。例如,惊蛰的“打小人”就是一种十分丑陋的恶俗。   惊垫本是我国民间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日期为公历的3月5日或6日。“惊蛰”的本意就是“开始响雷,冬眼动物复苏”。时值仲春二月,正是生机勃勃的日子,《香山县志》的物候记录是这样的:   “农播早谷,燕子时至,木棉橘柚以次花,早蚕抽丝,雷发声,蝼蝈鸣,蚯蚓出,秧针微绿。”   大概由于蛇虫鼠蚁都在这个期间开始活动,便给了一些封建迷信观念特别严重的人一个错觉,以为阴间的“小人”(其实指的是自己的“对头人”)也开始活动了,于是便先给他一个下马威:打!   看过港产电影或电视剧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镜头:某些恶毒的妇女(甚至是男子)在惊蛰那天的深夜,装上神香,然后蹲在马路边或其他阴暗的角落,脱下鞋子在事前剪好的纸人上狠狠地打,一边打一边还恶毒的诅咒:打你个头,叫你……,打你个身,叫你……,这还嫌不解恨,再用神香在纸人身上乱戳乱烫,直到纸人千疮百孔变成马蜂窝。   可能有人以为,“打小人”的人大都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明里斗不过“对头人”,所以用“打小人”的办法出气/解恨。其实,“打小人”者,恰恰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人”,他们与对头人其实往往并无深仇大恨,妯娌间邻居间争吵了几句,就使用起这样的损人阴招,其内心的阴暗可知。   “打小人”大概是古代巫法的变种,阅读古代的通俗演义,常可读到这样的场景:帝王的妃嫔们之间的争风呷醋,常常演变成“西宫娘娘”请法师扎一个草人,贴上“东宫娘娘”的生辰八字后,登坛作法,书符念咒,狠狠地用针刺在代表“东宫娘娘”的草人身上,以使对方生病或失宠。民间的所谓“打小人”正是同一性质的邪法;虽则由于没有科学根据,打是白打了,总不会灵验。   旧社会各行各业的陋习其实是不少的。一位老木匠就曾经告诉我,过去,制造木床的木匠师傅,每当造满100张大床时,总要在第100张大床上“做手脚”。具体的做法就是在装嵌木床时悄悄地塞进一枚针或两个纸剪的小人。据说,每当新婚夫妇睡上这样的大床时,必定会反目相向,反唇相讥。我问这位木匠,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亏心事呢?他回答说,不这样,木匠本人就“不吉利”。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先师一生聪明勤劳,光明磊落,敦厚正直,他老人家怎么会把这样的恶俗传给弟子呢?可见,这一恶俗的发明专利,一定属于那些居心叵测的巫师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