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这本取名<<阜峰岐水>>的小册子其实是我的另一本著作〈〈百年随笔〉〉(中山文史第46辑)的续篇。两书体例接近,但侧重点有不同。〈〈百年随笔〉〉强调的是“从老照片看中山”,主要从一幅幅的老照片带出二十世纪以来发生在中山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花絮,旁及山川景物的变迁;〈〈阜峰岐水〉〉则主要反映二十世纪以来的岁时节令、民生民俗乃至市井风情的变化。乍看题材的份量比较轻,但从中却能提示社会和观念变化的更深层次的因素。
少年时代读杜甫的诗,对他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杜甫认为,只要君王起用他,他就有办法使国家和民族回复到远古时代的精神状态。民风淳朴,自然国家就大治了。
杜甫关心民生疾苦,被誉为“诗圣”,他的复古思想却是不足为训的。不过,他至少悟出了一个道理:观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民生,就可以评估出所在地的精神文明的程度,进而推断它是否有希望有将来。民风民俗民生是一面精神世界的聚焦镜。一方面,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另一方面,通过它的演变,我们还可以窥测和了解某时刻的民心所向。
民风民俗民生一旦形成,甚至可以表现为一种强大的惯性力量,成为民众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例如春节期间的互相拜年,农历七月十四的祭祀祖先等,都来是不必行政领导部门动员或作出指引的。犹记“文革”期间,曾以此属“四旧”为理由,由官方出面予以阻拦甚至禁止,群众冒着被张贴大字报,甚至被“揪出”示众的风险,还是偷偷地按照老规矩行事,对此,大多数官员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民风民俗民生既有那么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所以在我国的古代,朝廷曾为此专门设置“采风”官,致电了现代,也还有个半官方的民间文艺家协会,其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搜集、整理、研究古今民俗,为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在清代同治年间重修的《香山县志》的“风俗篇”中,编撰者说了番十分有风地的说:“谨案风俗不能有厚而无薄,自古而然”。意思是说,采风的人在记载当时当地的风俗时,不能只拣好的说,为什么呢?因为,其中的优良传统当然值得发扬;即使其中名符其中含有糟粕的,也不要忌讳,要把它如实记载下来,提供执政者和老百姓们自己深思,以便克服它纠正它。所以,县志的编撰者语重心长地说:“采访所登,概为增入人心升降,气运盛衰所关綦重,庶使操转移风俗之权者,知其弊而磨揉迁革,使之共趋于厚;而躬其弊者,或亦思所返也。”
笔者同意县志编撰者的观点,因此,在《阜峰岐水》结集出版的前夕,很想告诉读者的一句话就是:记下一百多年来中山曾经有过的民风民俗民生,目的是为了给当代人提供一个关于这方面的历史挡案,以便有所借鉴,有所取舍,从而有的放矢地推行“移风易俗”,如杜甫之所言,做到“再使风俗淳”!当然,这里所说的“淳”,并非是三皇五帝时代的带蒙昧色彩的“淳”,而是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健康向上的新时代新风彩。
《阜峰岐水》所做的,就是一种为二十世纪中山的民风民俗民生“立此存照”的工作。由于民风民俗民生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许多至今依然盛行,所以书中所附图片不以老照片为限,有时也选用一些能够给读者以直观印象、帮助读者了解书中内容的新照片。至于照片的来源,有笔者自己历年所拍摄和收集的,有友人提供的,也有从书籍报刊翻拍的。笔者在向知名或不知名的提供、拍摄者表示衷心感谢之余,就不再为每一幅照片一一注明出处了。
《阜峰岐水》其实也是一部历史,一部记录平民百姓凡人小事的历史。这部历史没有主角,但无论是谁,包括你和我都曾在此客串。或许,它本来就是一本无字的天书,这里,我只能对此作出一些不完整不全面也许还不够准确的摹写。我认为,为了避免它随岁月的流逝而消亡,记下了总比遗忘好(说不定其中还会有可供开挖的金矿呢?)。因为,它毕竟是不应遗漏的历史的章节。
刘居上
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