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水利人生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徐雪梅
黑黑瘦瘦的霍容桥让人一看便可猜出是从事水利工作的。霍容桥也说,他这一生与水利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他已经在水利线上工作了30年。
1971年,霍容桥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坦洲,被安排在坦洲镇水利会,先是任坦洲联围出纳,当时的办公地点在大涌口,这一干就是7年;1979年,他被调任作资料员,负责记录围内每天的水位、咸度,以及围内水利工程进度。在这期间,霍容桥入了党、成了家。直到1984年,霍容桥的工作有了一些变动,先是到了工程队,做起了水利,中山港的货运码头就出自他们之手;1995年霍容桥又回到了大涌口,任坦洲联围主任。
坦洲联围全名中珠坦洲联围,辖管中山的坦洲、珠海的南屏、前山三个镇区。联围堤全长11公里,有大中型水闸5座,其中大型水闸占了全市的一半。由于地处磨刀门水道出海口,因此每当台风来临,大涌口便首当其冲。并且,大涌口是我市水文遥测最完整的地方,每到咸潮上涌,大涌口的测咸数据也就是市三防指挥部的科学依据。担任这样一个联围的负责人,霍容桥形容仿佛时时有一把利剑悬在自己的头上,不敢有丝毫怠慢。尽管如此,霍容桥在接任工作岗位安排时,只说了一句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服从组织安排。”
在镇区一级的水利会中,坦洲联围的人员架构算是最大的,整个联围管理处有100余人,而且非常分散,单是管理也非是件容易的事。霍容桥上任之后,首先便是加强管理,建立管理制度,让制度去管人,让每一个员工明白自己的职责,并严格按照制度来办事。严明的纪律,使员工树立了强烈的责任感。如今,只要一听到气象部门发出一号风球信号,员工都会四面八方赶回自己的工作岗位。
1995年,霍容桥上任时,正值我市水利建设上台阶的阶段。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坦洲人,霍容桥非常明白水利对坦洲的重要性。从前,坦洲的水利设施缺乏,台风一到,禾田就变成白鸽坦,村民的收成也成了泡影,于是也就有大沙田的村民唱着这样的咸水歌:“金斗湾,弯又弯,有女唔嫁金斗湾……”如今,坦洲人富了,唱咸水歌的内容也不同了,因而就更需要坚实的水利设施捍卫他们的生命财产。上任之后,霍容桥实打实地进行着坦洲联围的水利建设,11公里的堤面全部按4.5米的标准加宽,石堤外面筑钢筋水泥防浪墙,堤外建防风林,并建了二级戗台,全面完成了市下达的水利建设上台阶任务。
霍容桥经常对员工说,如今的水利设施是比以前先进多了,但仍不可疏忽。就拿水闸来说,以前是木、铁门,开闸关闸时,稍有闪失,就会连人带杠栽进水里,现在是电动提升闸门,方便多了,可机器也有发脾气的时候,紧急关头,如果开关失灵,那可就大件事了。因此,水利工人在平时要不甘寂寞,做好检修、防护工作。每到汛期,霍容桥的神经便更加紧张了,刮台风,下暴雨,霍容桥不顾自己有病的身体,必在工作现场。2000年4月13日,坦洲下特大暴雨,是自1978年以来录得的最高雨量。晚上7点钟,霍容桥回到工作岗位,通知各水闸人员立即开闸,并密切注意洪水情况,随时向领导报告。然后,他冒着大雨,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开车上铁沪山水库工地视察情况。铁炉山水库是个地势极为险要的路段,当时雨量又大,水不断地向下冲,还差点把车冲翻。霍容桥只得就此停下,打电话到水库了解情况,在得知安全后,又赶去各村了解受灾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5点钟。7点钟,霍容桥又赶赴同胜、连胜、联星村察看灾情。
近几年,坦洲联围管理处党支部接连被评为市、镇优秀党支部,作为支部书记的霍容桥也连续3年被评为市优秀党员,并当选为镇人大代表。
2000年,霍容桥54岁了,按照规定,还有6年就要退休了。霍容桥说,他这一辈子注定是要与水利打交道的了,虽然很辛苦,但只要他在任期间,老百姓相安无事,他就很满足了。
此文载2000年7月30日《香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