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一生水利缘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林凤群  
  现作中山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院长、原中山市水利局副局长周世雄已过退休年龄多年,然而,他以66岁的高龄,亲力亲为地主持着万人瞩目的东河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从而让人们肃然起敬。请记者去写周世雄,是他的上级和下属的共同心愿。 [center][B]缘系东河[/B][/center]   记者经过多番恳请,一向低调的周世雄才勉强答应接受采访。但是,当记者如约赶到水利局的时候,他却将记者请上了车,直奔东河水利建筑工地。周世雄说,要写他,不如先写东河水利枢纽工程。   周世雄看重东河水利枢纽工程是有理由的。   紧接横门水道的东河,是中顺大围最大的一个围口。自1959年白藤堵海,导致西线水位提升之后,每年洪水季节,中山城区都水淹严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虽然在1959年以来搞 了一批排灌站,但是,将水抽到内河的做法仍然是解决不了问题。1974年,东河口水闸竣工。东河口水闸竣工。东河口水闸的建成,大大改变了石岐水浸街的情况,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得到了有力的保护。然而,由于受到当时物质条件的技术条件的限制,东河口水闸的防御标准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由于上游的植被逐年减少,水土流失,处于下游的中山,洪水的水位逐年增高;横门的围垦,令横门水道出海口河道延长、变窄导致水位上涨。还有潮型的变化,横门的水位从七十年代开始每年增高近4毫米。多种原因,导致原来按百年一遇标准设计的东河口水闸变得连五十一遇的标准也达不到了。同时,内涝渍水也明显增加,据统计,在1986—1994年期间,中顺大围的内涝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约占全围工农业总产值的0.56%,1994年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时,中顺大围内的损失达到4亿多元。而随着外河水位的升高,当年建成的东河口水闸,在特大洪水来临时无疑巨大的潜在危险。按水位计算,一旦东河口水闸出现险情,石岐城区要水淹1.1米!更令人忧虑的是,东河口水闸经省水利厅鉴定为必须抢修的三类水闸。   如何把一个带病运行的东河水利工程改造成为防御能力强,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多功能水利工程,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经过反复的论证和广泛听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东河口水闸改造工程摆到省市领导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周世雄这位超过退休年龄多年的“老水利”,因为东河枢纽工程的上马而被有关领导诚恳挽留。 [center][B]天降大任[/B][/center]   换留周世雄主持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水利工程决非偶然。这位从六十年代就开始从事水利的老专家,在他数十年的“工作记录”中,有过许多“重要篇章”:五十年代后期白藤堵海工程,成功地抵御了咸潮入侵,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面积的内涝渍水,造成农业减产,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当时的国家水利部部长钱正英也亲自前来视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周世雄提出了河湖分家、建闸排水的治理方案,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150米的白藤水闸建好了。接着,他又在斗门主持了一批水利工程的改造和建设,大大改善了斗门的水利情况。1981年,周世雄调回中山之后,一直负责中顺大围的水利改造工程。在前年,他主持建造的大型水利设施小榄大泵站投入使用之后,已过退休年龄的他想“收山”了,但是,有关领导的诚意挽留,又促使他去全情投入东河水利枢纽工程。   东河水利枢纽工程是一个牵动全市上下,甚至牵动全省的重大水利工程,由市长陈根楷担任总指挥,主管水利的副省长欧广源曾三闪来视察工程的进展,省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次到工地视察工程的质量和进程。工程的受重视度可想而知。 周世雄接手主持东河水利枢纽工程之后,结束了持续一年多的关于维修重建还是大规模的争论,坚持对东河口水闸进行改造。周世雄觉得,随着社会发展,水利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就如中顺大围内七十年代初的时候,围内的工农业总产值才只有3亿多元,时至论证东河水利工程的时候,围内的工农业总产值已近270亿元。而围内的固定资产也已超过了1000亿元。作为中顺大围重要围口的东河口,一定要有一个稳固的水利设施对围内进行保护。周世雄经过广泛听取意见,认真勘察和缜密计算,终于拿出了一个2亿元的东河水利枢纽建设方案。有关方面同意了他的方案。 [center][B]大胆创新[/B][/center]   东河水利枢纽工程的上马,周世雄遇到的困难并不少。首先,原有的东河口水闸不能因施工而停止运行。以前抽干河水搞水利的做法,在东河水利枢纽工程中显然行不通。周世雄大胆地设计出用钢板围堰长达73米,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挡水深度达8米。加上施工地段淤泥特别深,在水下吊装80多吨重的混凝土构件和要打下18米的桩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些专家认为这样施工很冒险。但是,经过科学论证之后,周世雄对自己设计这套施工方案很有信心。目前,第一个围堰工程已经竣工,第二个围堰的桩柱已经全部打好。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周世雄甘冒风险,大胆创新,单是围堰施工这一项,就为国家节约了上千万元的投入。   中顺大围的张关?工程师也是一个“老水利”,这个见证了整个中顺大围建设的老工程师对记者说,财世雄虽然已过退休年龄,但在“创新”上一点也不逊色于年轻人。比如在开闭闸门的问题上,周世雄提出要用液压启闭,但是,有些人对液压水闸没有把握,建议还是沿用传统的卷扬机关启闸门。周世雄坚持自己的主张:液压水闸比卷扬机水闸先进,它可以改变卷扬机水闸回为水头差太大而不能关启闸门的缺点。目前,在东河水利枢纽建设中,第一批液压启闭机已顺利运转,而周世雄还继续与液压生产厂家不断探讨如何将液压水闸的装置更趋完善。   体现周世雄创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东河水利枢纽的另一个大型设施——东河泵站不设变电站,大胆地采用1万伏直配线供电。这样,既节约了投资,少占了农田,日后也不用派出专人管理。据估算,公是这一项已经节约了上千万元。 [center][B]无怨无悔[/B][/center]   在周世雄的工作日程表上,东河水利枢纽工程:包括宽度150米,10孔的水闸;按4级航道设计,可行500吨船只的船闸;拥有6台大泵、总流量达每秒273立方米的大泵站共三大主体工程,从1998年5月份动工,到2000年春节就可以竣工。2000年汛期,东河水利枢纽工程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如今,东河水利枢纽工程进展顺利,并在最近广东省水利厅质检站期中检验中获得94.5分的好成绩,但是,周世雄在接受采访时说,东河水利枢纽工程现在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因为,水利所涉及的不可知因素太多了,天文、地理、人为等,都与水利有密切关联,很难说是功德圆满。   我们理解周世雄这位“老水利”的谨慎。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水利的效益永远是一组抽象的数字,没有损失就是成功,减少损失就是收益,这种淡泊的心态,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作为一个一辈子与水利打交道的人,周世雄对这份特殊的职业有很透切的理解:水利是一项与大自然搏斗的事业,必须有全局的观念,不能只是看自己掌管的那块地方,要看天看地、看左看右、看前看后,只有这样,才能照顾全局的利益。久而久之,这种全局的观念,对陶冶一个人的广阔心胸,培养一个人兼收并蓄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很有帮助。   问从事了一辈子水利事业的周世雄有何最深刻的体会,他说,水利工作的对象是与天斗与地斗,为人类造福,因此,考虑的是全局的利益,依靠是全社会的支持,个人的力量很渺小。而且,工作单间不分昼夜,台风洪水就是命令,随时要准备出动到有险情的地方。不认是一般员工还是领导干部,都要深入工地解决实际问题,长年累月,确是十分辛苦,也不是人人都能理解这份职业。但是,每当看到坚固的水利设施在风雨中保住了国家财产和人民安全的时候,再多的苦和累也不在乎了。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周世雄这位“老水利”在做完东河水利枢纽工程之后,是否真的要“收山”了?他笑着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倒是水利局工程科的方科长表达出他们对周局长“去留问题”的复杂心情:站在晚辈的角度,知道周局长劳碌一辈子,很想让他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了;但是站在下属的角度,他们又很想周局长留下来继续工作。因为,如周局长这样对中山水利建设了如指掌,又能够在重大决策方面运筹帷幄的人不多。而且,周局长强烈的事业心、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工作敢于创新,为人诚恳、不遗余力扶掖后辈的精神,还是水利局一笔无形的财富哩。                       本文登于1999年7月12日《香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