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先士卒 奋战抗洪第一线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黄俊良
在1994年6月抗击二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的战斗中,中山市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原东凤镇三防总指挥、镇委书记李武彪(现任市工业发展局局长)的事迹尤为广大干群所称道。
该年的6月中旬以来,西北江上游连降大暴雨,山洪暴发,江水猛涨,地跨东凤、阜沙两镇的五乡联围是我市防洪的前沿阵地,16日16时该围的莺哥咀水文站水位超3.5米警戒水位后,水位持续上升。6月18日是东凤人民难忘的日子,上午8时莺哥沮水位达4.69米,超过1968年4.63米的历史最高水位。当天上午6时,14年从没有崩塌过的东罟围(大堤外小围仔)被洪水淹没,作为镇三防总指挥的李武彪听到这一消息,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即下令:“一定要把东罟围的抢险人员全部救出,同时密切注意在堤情况。”然后,马上调派镇指挥部成员到现场指挥,接着,他提醒镇指挥部全体同志要作好迎接更艰巨战斗的准备。9时,横迳水闸严重漏水,西翼墙流出带沙浊水,情况非常危急。李武彪立即指挥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到场勘察,对症下药。200多人经过8小时的苦战,终于使水闸转危为安。上午11时,洪峰水位高达5.34米,超过200年一遇的5.31米水位。中午12时,镇三防指挥部里的5台电话机响个不停,”东罟砖厂大堤内坡出现约40米长的滑坡,情况万分危急”、必须马上增加人力,运送物资要快,越快越好”……指挥部里一些同志顿时手足无措,但见李武彪镇定自若,边问情况边周密分析,并迅速果断地作出抢险指示。刹时,一队队抗洪抢险队伍奔赴险段,一车车编织袋、松桩、木板等抗洪物资运抵现场,一船船沙石向险段运送……李武彪顾不上吃,没时间睡,安排好工作后便匆匆赶往抢险第一线。经过2000多军民昼夜奋战,翌日凌晨3时终于控制了险情。
险情发生时,部分不时情况的群众误信谣言,开始抢购大米,卖粮食的老板趁机抬高粮价,导致物价暴涨。部分群众还把贵重物品搬上船,准备逃离东凤。有些个体老板将私家车开往五桂山避洪。个别群众烧香拜神,保佑大堤平安。顿时,人心惶惶。得知这一情况,李武彪在坚持抗洪的同时,指示开展两项紧急工作:一是组织工商、粮食、公安等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抑制粮价,并通过多渠道保证粮食供应。二是通过广播、电视把险段实情告知造有万户,进行辟谣。很快,粮价恢复正常,稳定了人心,保证了防洪抢险的顺利进行。
人和自然的战斗在继续,21日凌晨3时,连续4昼夜未有好好睡一觉、声音已沙哑的李武彪在指挥部同志的劝说下,正准备躺一会儿,然而,告急电话又来了,阜沙镇牛角排灌站出现险情,情况未明!他马上放弃休息,又投入战斗,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弄清险情,并转告各村,同时作好有关人员、物资的支援准备,做到召之即来。事后,有位班干部说:“当时,如果没有李书记冷静的分析、果断有力的抢险措施,险情就不会控制得这么快。”
6月25日,当莺哥咀水位降至3.43米,大堤安然无恙了,然而在镇指挥部里熬过七个日夜的李武彪去病倒了。早在洪水袭击前,他已身患重感冒,由于连日奋战,由咳嗽转变成肺炎。指挥部里的同志见其脸色发黄,人也瘦了一圈,于是轮番劝他到医院接受治疗,但他说啥也不肯离开,说“威胁一天不解除,就算死也不能离开岗位。”大家实在看不下去了,只好一边替他熬药,一边到医院请医生到指挥部为他治疗。
按20年一遇设防标准构筑的大堤战胜了水位超二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胜利,高奏了一曲人定胜天的凯歌,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领导有魄力,指挥得力。”许多群众都深有感触地说: “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这次洪水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搞洪结束后,李武彪同志被国家防汛旱总指挥部、人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部授予“1994年全国抗洪模范”,1996年7月升任市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从更广的天地去展开他的治水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