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改造大沙田的标兵黄来胜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林社业  
  1960年10月,中山县团委号召全县共青团员和青年,学习黄来胜的选取进事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象黄来胜一样,热爱农村,热爱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创造性地劳动,迅速改变我县的面貌。   黄来胜,男,原中山县横栏公社特沙大队三村人(现属新会大鳌东风村),出生于穷苦人家。旧中国,天昏地暗,妖魔横行,少时的黄来胜苦不堪方。沦陷期间,更是天灾人祸,家破人亡,被卖逃生,其家12口人就死剩他一个。解放后,黄来胜绝处逢生,共产党抚育、培养他入团入党,当上了国家干部,走上了康庄的社会主义大道。他满怀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理想抱负,不艰难险阻,带领青年人,团结众乡亲,苦干巧干,坚定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在建设大沙田的事业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黄来胜退休前是新会大鳌供销社主任,1996年病逝,享年70岁。下面介绍他青年时代的先进事迹。   注:本文是根据1960年10月21日《中山日报》刊登县团委供稿的《黄来胜》一文和有关资料综合整理而成的。 [center][B]一定要把特沙建设好[/B][/center]   原来栏公社特沙大队,是黄来胜的家乡。这里有着大片大片的冲积沙田,土地肥沃,盛产稻谷,和其他沙田地区一样,是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这可爱的家乡对黄来胜有着巨大的吸引力。1956年起,26岁的黄来胜当上了特沙大队的团总支部书记,一心要为建设大沙田贡献自己青春的力量。   由于解放前封建制度盘剥的结果,使大好良田得不到基本建设,形成逢雨渍水,逢汛崩堤,灾害频繁。加上当地田多人少,劳动工具简陋,只能粗粗耕粗作,单调经营,因而一贯来的农业生产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解放以后,由于生产关系的大改变,农村实现“耕者有其田”,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特沙确实起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翻了身的农民仍然遭受着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使黄来胜最难望的是1954年5月那次“龙舟水”兼连10多天暴雨,使特沙全部稻田都渍水尺多深。虽经各级领导发动群众,用“龙骨车”等工具排水救灾,苦战20多天终于把渍水车干,但当年粮食生产却因此大减收。黄来胜家25亩稻田,车水换工已付出三担谷子,而当年的稻谷收成比上一年减收2500多斤,使其生活进入困境。那时他想,要是有部抽水机,能够一下子把渍水排干多好呀!可是在一穷二白的“单干”年代,农民想买抽水机,谈何容易。1956年乡里又发生这么一件事:二村有一户人家不慎失火,使连片茅寮的村落即时罹难。无情烈火一蔓延,就把30多间民房烧成灰烬,100多口人依靠了国家的救济才免于流离失所。受苦人心连心,对受灾者深切同情,贫农出身的黄来胜看到灾情景象,又产生这么个念头:如果这些茅寮是砖屋,就可避免这场灾害了,什么时候才能把茅寮拆掉建砖屋呢?!   1956年冬,特沙农业互助合作达到高级社化。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党支部提出了“改造旧特沙,建设新特沙”的宏观口号,并规划要若干年内,把特沙建设成为水利自流化,茅屋砖屋化,耕作机械化,生活电器化的新农村,彻底拔掉穷根子。党的号召符合了群众的要求,正反映了黄来胜多年怀负的愿望,他和广大社员都衷心地拥护党组织这一号召,并自我勉励“好好干吧,一定要把特沙建设好,使穷兄弟们不再为温饱担忧。” [center][B]为消灭水灾而战斗[/B][/center]   特沙人祖祖辈辈饱受水患之苦。要“改造旧特沙,建设新特沙”,第一件事就是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消灭水灾!要实现“水利自流化”规划,必须筑堤建闸,配置排灌设施,需用一定的资金。除了国家有限的资助外,地方必须想自筹,大队发动了全民性的储蓄运动筹集资金。黄来胜率先响应号召,马上卖掉家里最值钱的一只猪,连同平时省吃俭用的一点积蓄,一共90多元,放进信用社资水利建设。可是穷哥儿们手上现款不多,凑不足所需资金。党组织又向群众提出“挖地宝,支援生产”的号召。翻身农民最听党的话,积极响应行动起来。于是,金饰、手表、银元,甚至铜、锡器等稍值钱一点的东西,都陆续地投进信用社。可是黄来胜于解放前连饭都没餐饱,那来的金饰银器?看看别人踊跃捐输,想想自己什么也没有,一如袖手旁观者,急得抓耳挠腮。思来想去,终于想到妻子的嫁妆围裙上的两个银元,就立即回家说服妻子,将两个银元割下来投进信用社。   秋收结束后,水利工程立即动土兴工。黄来胜领着三社青年为主体的水利大军,日夜点头在“七十亩”、大?口等水利工地上。他经常鼓励青年们说:“大家积极干吧!建好抽水机站,就不用天天搬‘龙骨车’车水而吃力不讨好啦!”经过一段时间的繁重劳动,他们开出了一条370丈长、2.2丈宽、6尺深的“七十亩”排水渠,建成了第一座抽水机站。跟着,他又带领原班人马,开拓第二段工程,修建大孖窦大水闸。 闸底刚建好,正在凝墙施工。一天晚上,河水突涨,风助水威,冲崩了工程的保护堤,急流汹涌直冲刚砌好的墙脚。黄来胜一见则明白,若不立即堵塞崩口,整个水闸工程就得全面翻工。他毫不犹豫地对身边的同伴说:“快!跟我来!”便一纵身扑进护堤崩口处。周太长、陈呀等好几个青年跟着跳进水里,合力进行紧张的堵口工作,干到深夜11时,天气渐寒,水凉透心,他们几个仍在水中打桩布板、搬泥补堤直到完工。尽管十分疲劳也没时间休息,接着车水排渍,一直坚持干到天亮,终于车干渍水,保住了工程的安全进展。 [center][B]扎实奋战,勇夺亩产千斤粮[/B][/center]   为了建设新特沙,大队在开展大规模的水利运动中,在打好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同时实行耕作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如将挣稿改翻耕,大行改合于是密植,改良品种等,推行全县的“五改三推”?规划。黄来胜事事带头响应,与青年们一起,大搞科学种田高产试验活动,勇当技术革新的尖兵和表生事物的促进派。1959年夏,各地到处都在放粮食高产卫星,而他们还是扎实地为稻谷亩产千斤而奋斗。一亩田产谷千斤,已是沙田区从来没有过的纪录,人们不公过做过,而且从来不敢想。那时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亩产千斤谷,那是上天摘星星,梦想!黄来胜不讲假话,但他相信新科技新品种能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量,就下决心搞个千的斤场。他把心思和计划向党组织汇报,得到大力的支持和鼓励,信心更足,便与同伴们商酌决定,把青年试验场改为特沙青年千斤场。   注:“五改三推“是挣稿改翻耕,潮田改围田,浸冬改晒冬,单造改双造,单作改间作;推广不科客密植,推广良种,推广新式家具。   夏收结束后,夺取千斤稻的战斗开始了。黄来胜、卢炳友领着全场小伙子,把所管稻田都梆翻了(那时牛力和机耕勘缺,许多田不犁不耙,粗耕粗作),耙了多次,每亩下土杂基肥760担,采用合理密植规格,适时栽秧,接着进行精细的田间管理。青年们为千斤稻目标花心思流大汗。水稻圆身拔节了,出现了第三代三化螟虫为害,青年们提出“用青春之火烧死‘白翼仔’”,一连几夜每人一灯点火诱杀螟虫;水稻抽穗扬花了,群鼠为患,他们半夜出动,用各种办法赶、杀老鼠。就这样全心投入地管理了4个月,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全场36亩稻田,平均亩产1036斤,创造了当地的历史纪录,真实地成为全县的第一个千斤场。 [center][B]苦干巧干,提高劳动效率[/B][/center]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是老农经验之谈。水利过关之后,肥料就“坐”上了“帅堂”,正是“庄稼地支花,全靠肥当家”。根据大沙田的特点和有利条件,入泥积肥是增产的有效措施。1960年春,大队决定每亩入泥700担,夺取上早造大丰收。按每亩700担计,特沙1400亩田就要入泥98万担。那时距离春分只有40天时间,即使开支全队37绞泥船,每只船每天只能绞泥400多艇,这任务确实很重!“加油干呀!青年们带个头!”黄来胜招呼卢得添等人天了个团支委会议,决定以生产小队为单位组织青年战斗船,开展破定额竞赛劳动,带动群众闯关。当晚就发支成立了21只青年战斗船,每船5个人,定额由原来的每天600艇提高到1000艇。第一天过去了,苦战了12小时,最高纪录的一只船只达到870艇,人已弄得精疲力倦,还没完成任务。一船一天要绞泥一千艇,那是大幅度超历史的纪录,确实不容易啊!“得想个好办法才行”,黄来胜也觉得单凭热情硬拼不行,于第二天一早来到入泥能手卢桂荣的船上,目的是摸索“千艇”经验。他一边劳动一边观察体验,双眼视线慢慢地移到绞关上盯着不动,全神贯注的看着绞关几次来回转动后心想,绞关转轴小,每劳作一次转动的次数太多,如果适当地加大绞关,岂不节省了许多回运动的时间,大大提高劳动效率了吗?再看看,他又发现工作板太短,人一走动,船就颤动,船一颤动,人就走得慢。他琢磨换块长板,减秒颤动,效率一定提高许多。中午休息时,他就在桂荣小组开了个座谈会。“桂荣,一千艇有信心吧?”“有困难呀,你看一个上午干了7个钟头,只得437艇,下午就算加码再干7个钟头,也不可能在到一千艇。”“光苦干不行,得从工具改革方面想想办法”,黄来胜把自己的出来后,卢桂荣高兴地跳起来,大家放弃午休,立即分头找来工具、木材,就地制成了一个大绞关,又找来一块长木板。下午,新绞关果然发挥了威力,只用了5个小时就绞泥623艇,连同上午的合共1060艇。超千艇的消息马上传开了,当晚,全大队都掀起了改良绞关的热潮。第二天,21只青年战斗船都超过了新定额。三天后,团总支副书记卢得添小组创造了1900艇的新纪录。黄来胜又亲临该小组,认真总结他们实践摸索的“飞?法”之经验,并立即召开现场会推介。以后,新纪录不断刷新,2000艇、2500艇……吴七胜小组达到3040艇的最高纪录。就这样,苦干加巧干,终于赶到春分前完成 了所有稻田的入泥任务。入了泥的低沙田,既抬高和平整了田面,又增加了大量有机质肥料,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center][B]留在家乡搞建设[/B][/center]   黄来胜领着大伙苦战了几年,家乡初步改变了面貌。但离“四化”的社会主义农村还差得远,必须继续奋斗。搞农业,劳动量很大,经常披星戴月连续苦战,的确是很艰苦;搞农田基本建设,配套设施需用大量资金,须增加积累,分配不多,生活自然清苦些。一连数年的穷日子使一些青年熬不过了,男的向往城市找工做,发的想嫁到富裕的经济作物区。公社化后,由于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需要,一批又一批团员和青年被招到工厂和企事单位去,这又自然地引起一些青年的思想波动,甚至影响着一些向来都安心各级的团支委,连团总支副书记卢得添也回想不通。他认为,调出外面是件好事,但好差使应该先给积极分子,这样才能起到鼓励先进,刺激落后青年的积极性。于是,在青年积极分子中间,开始流行着“积极孵死巢,中进有出头,落后有自由”的议论,有个别的甚至松劲懒干了。   黄来胜毫不动摇,坚定地扎根家乡搞建设。他想共青团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我闪团组织多年来培养出一批批有为的青年奔赴国家各条战线搞建设,这多么光荣啊!但是团支委中的思想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组织工作的开展,他对问题进行认真的剖析思考后,胸有成竹地召开了个团支委谈心会。他在会上提出了“为什么目前我们大队的青年老是想出去”这样一个问题,让大家充分地发割见解。大家铙有兴趣地议论纷纷,有的说:“工人工资高,生活好,谁不想去?”有的说:“小榄经济作物地区吃的是朝鱼晚肉,我们只是白米加青菜,难怪我队的女青年都往外嫁。”提起女青年往外嫁的问题,大家很自然想到几年来特沙和新会睦洲公社百大大队的生产竞赛情况。原来特沙和百大只隔一条河,过去条件都差不多,那时百大的女青年多往外嫁,而特沙人也多在百大找亲家,两条乡被称“亲家乡”。可是近年来百大嫁到特沙的女青年渐少,而特沙嫁往百大的女青年增多。虽然生产竞赛不常评比,但人们已明白,上述情况就是两个队生产竞赛胜负的标志。团支书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很自然地提到:百大的生产搞得比我们好,要不,他们的女青年为何不愿嫁过来?“我们要加快家乡的建设”,“我们一定要赶超百大!”此时房间里不断发出豪言壮语。黄来胜抓住这个时机,提出了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对!我们一定要搞好生产赶过百大,但是,但是,积极分子都想出去,谁来带领青年搞生产呢?”几个支委你看看我,我望望你,沉默无言。黄来胜进一步开导:“现在出外当工人,对个人来说,无疑是比在家乡生活好些。但我们曾立志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若是青年都走了,剩下老的幼的去建设吗?回顾我们苦战了几年,特沙建起了自流化的排灌系统,办起了医院,有了拖拉机耕田,运输车船化。但是我们还很穷,拥有的东西实在太少。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要电器化,要茅房变砖屋……非扎根实干不可”。一席话使一班支委深受感动,互相勉励安心家乡。以后带领青年继续奋斗,使特沙生产生活蒸蒸日上。 [center][B]战斗在新的岗位上[/B][/center]   当时全国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上级为了加强产粮重点地区的领导,于1960年5月决定调黄来胜到边远的大沙田区—乾雾公社乾北大队任党支部副书记兼团总书记。黄来胜接到通知后,也确实曾有思想斗争。因为他在特沙这么多年了,舍不得离开自己经过艰辛劳动而初步改变的面貌的家乡,舍不得多年来并肩膀作战的同伴,再有家庭的一连串问题令他牵挂:他走了,妻子一人照顾四个幼小的孩子已不容易,还有七、八十岁的养父母在堂,一旦有事怎么办?……他想到党的教导“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的道理,更想到没有党的事业便没有他黄来胜的一切,终于下决心去乾北大队。   黄来胜离开家乡了,但他不是进城市、入工厂,而是到本县另一个“大粮仓”继续务农,要带领群众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食。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黄来胜满腔热忱地去建设他的“第二家乡”。一到乾北大队,他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群众的生活问题,冒雨和社员一起搞食堂的?菜自给生产。为了增产粮食,他象在特沙一样,兴致勃勃地与青年们一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展科学种田试验,一起劳动,食在田头,集体住在田头大草棚中。在一个狂风暴雨的黑夜,为了抢割稻谷,他冒雨摸黑地走了三个钟头的路,及时地买回了争需用的禾镰。第二天因着凉而发就烧,他躺在床上,看到棚顶被风掀开了数个洞,而周围又没有人。他想草棚是大家睡觉的地方,若不马上补搭好,到晚上30多人便没地方休息了。于是便咬紧牙关爬起来,花了三个钟头才把棚顶结扎好,然而他的病却因此加重了。关心他的大伙都觉得过意不去,但他却说:“不要紧,大家的事比我个人的事重要。”就这样,黄来胜在新的岗位上,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毫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壮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00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