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会议港口水利模范苏和礼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洁  
[center][B]一[/B][/center]   苏和礼诞生于我市大沙田港口乡,他从祖父起,三代人都是靠出卖劳动力卫生的雇农。祖父精于珠算,教了几个徒弟,他也因此学到了一手好珠算。由于父亲早死,他很早就担起了贫苦的家计。除了给地主干季节性的耕作劳动之外,就是临时性的堵口复堤工了。中山东海十六河几十万亩禾田,到处都留下过他的足迹。长期艰苦的雇工生活,使他对封建制度造成劳动人民的痛苦,有着较深刻的认识,而水患也给他积累了许多治水工作的经验。 [center][B]二[/B][/center]   1949年10月中山解放。我被任命为一区支前指挥所副主任(主任是黄敏元同志),和工作同志一起到港口乡开展支前筹粮工作。港口是著名的土匪窦,解放后土匪继续潜伏活动,工作队入乡不久,就遭到土匪伏击,黄凤兰同志身中五枪,一个土匪被我们打伤逮捕(已镇压)。由于社会?序尚未稳定,逃亡地主和“大天二”霸耕的土地都丢荒了,农民不敢开耕。我们根据县委指示,深入发动群众,配合解放军展开清匪反霸斗争,摧毁了匪特组织,安定了群众的生产情绪,同时组织农会,发动退租运动,取得了大批退租果实。丟荒的田,也发动无地农民、渔民、?镇手工业工人开耕了。但春荒和洪水有接踵而来。我们根据县委“生产渡荒,防洪抢险”的指示,用退租果实解决了春荒困难,有组织了一个农民治水机构“港口水利会”开展治水工作,主任就是苏和礼。 [center][B]三[/B][/center]   苏和礼在港口农民心目中,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诸葛亮”,他对港口的水旱灾情,了如指掌,对于治水方略,早已成竹在胸。他提出港口治水要做许多基本建设工作;现在是急则治标,首先要把围堤险段抢修好,保证洪临不崩围、崩围不过夜。他根据港口农民集中居住,分散耕种,到处是吊耕田、插花地的特点,主张打破“各人田头各人修”的老规矩,全乡统一组织“救基队”,大围一个围设一个分队,几个小围设一个分队。由水利会根据各围险情,分配力量,负责培修险段及巡逻抢险任务。汛期前动员群众上堤施工,汛期来时,所有农村、?镇、有田无田的,都踊跃参加“救基队”,自带粮食,走到指定的围堤上去。工商界人士也踊跃捐赠了大批桩杉、谷围、麻袋等防洪器材,万众一心,严阵以待。解放后的第一场洪水,发生在1950年旧历三月?三(俗称娘妈诞),洪水把旧社会留下来的缸瓦沙烂六顷围,冲开了个大决口。救基队百多人不到一个小时就把他堵好。全乡围堵安然无恙,打赢了第一场防洪仗。取得了第一个丰收年。   秋收后,苏和礼提出了全面修复全乡围堤的计划,群众热烈响应,区乡政府提出了全面修复全乡围堤的计划,群众热烈响应,区乡政府积极支持,工商界更踊跃捐赠或廉价供应全部所需器材如窦板桩杉等物。土方工程全部由群众义务负担。我们工作队没有一个是懂水利的,工程计划完全由苏和礼担负起来,我们只是帮他做点资料记录工作。由于围堤分散,堤线过长,而又险情不一,必须实地踏勘,才能订出具体施工方案。我记得当时的和礼叔,每天清早吃过早饭就动身。除了?衣竹帽之外,必带的工具是一支丈竹、一个算盘、一支毛笔、一个墨合和一大束削得平平整整的竹签。和礼叔工作很细致,全乡二万多亩围田,大小三十多个围,他不是笼统地做治水方案,而是先逐个围逐个堤段进行深入勘察,那里是险段,那里是偷岩,那里是耕窿,那个窦闸要改建,那个堤段要加高培厚,具体尺寸多少土方,都一一写在竹签上,让施工群众一目了然。这项工作干足了一个星期。我写过一首《赞苏和礼》的长诗,回忆起这段情况,写道:“起早摸黑走百里,万丈围堤寸寸巡。”、“土方意义树标签,群众施工皆说便”之句,是一点不假的。方案完成后,我们召开了全乡群众大会进行动员,立即掀起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冬锈水利运动,奋战一个冬春,把全乡围堤修筑一新,并形成了一个岁修制度。在1951年后,全乡就没有崩过一个围。   港口乡土改从1951年开始,在丈量分配土地前,苏和礼又提出了一项很有建设性的建议:要设置水利留用地。所有外坦不分,大围及险段内围坡脚前十至十五丈地不分,归全乡所有,专作水利用地。但交给相连地的农户使用,只种水稻,不得种其他作物,不得改钊鱼塘。谁种谁收,不负担交公粮,但要负责管理堤段,发现塌方等情况,就地取土加固。群众很拥护。实际上留用地也不到1000亩,群众每人还分得3亩多田。   港口乡1952年完成土改,秋后划入十一区(后改港口区),甘子源同志担任区委第一书记,直至1955年春。他的水患意识和治水观念很强。港口区东边近海,洪水为患,西边高沙田又经常苦旱,苏和礼就成了区委治水的总参谋了。1953年我县兴建中顺大围,港口区段有一项艰巨工程,就是堵塞白花头江口。那里江面宽阔,水深流急,外地专家主张用竹笼装石镇流堵口,但苏和礼却提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他认为这里的江水遇着潮水顶托,就会出现“水平流”的现象,只要抓紧时机做好准备,用泥土就可把江口堵塞好。沙田粘土入水不溶,只要有足够数量,就可形成水下基础。这个建议群众拥护,专家认可。区委立即动员群众,开展一个千艇万载的堵口行动。堵口那天,江面上都是载满泥砖的大扁艇,水平流的时刻一到,苏和礼一声令下,群众一齐动手,把泥砖抛入水下,水花飞溅,欢声雷动,不消半天,一条新堤的基础就已露山水面,合龙完全成功了,群众欢呼,专家鼓掌,称为群众治水大胜利,合理化建议的胜利。   苏和礼对港口水利建设的又一重大贡献,就是把近万亩的潮田,全面规划,全部改成围田。潮田的特点是没有围堤、窦闸,没有排灌系统等水利设施,全凭潮水自然排灌。由于地势高低不平,高田不能蓄水,往往要到旧历四月八日才有水上田,只能插单造。中低田也只能插播挣稿,产量很低。1955年全乡实现合作化,合作社分配每人平均已达到350-450元,也有了集体积累。秋收后区委和水利会联合开了5天会议,半天下田规划,半天开会讨论,根据原有河涌分布情况,规划建设成大小十余个围,围内重新设置一套排灌系统,按水流方向,每隔20丈开一条排灌河,大河建闸,小河建窦,做到排灌自如,合理用水。所需石材、木材,本乡找不到,就向外采购。把外地当铺、祠庙拆下来的红石条和坤甸大门廉价买来。土方全由社员负担,全部工程费用,不超过10000元,不用政府拨助,不要群众拿钱。工程完成时,县委书记谭桂明同志总结工程特点是“勤俭修水利”,给新围命名为“勤俭围”。新围建成后,1956年春耕就消灭了单造田和挣稿田,全面实现了翻耕化,取得恶劣超历史的大丰收。 [center][B]四[/B][/center]   我和苏和礼相处9年多,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不会磨灭。他中等身材,面貌清瘦而体格健壮,额头有着深刻的皱纹,须发浓黑,但胡须总是修得光光洁洁的,言谈神志,安稳温和,眉宇间自然流露几分英气,给人一个可亲而又可敬的印象。群众见到他不论识与不识,总爱尊称一声:“和礼叔!”他平时很少说话,但谈到水利,就不厌其详,特别是追述水灾情况犹如设身处地,令人感动不已。他爱赤脚走路,除了到县上开会外,在家或开会,总是打着赤脚,这或许他走惯了满地泥泞的路吧!跟着他在田基上走,你的脚步也自然觉得踏实得多,看着他用简短的文字,写爱竹签上,插在围堤上,就能使千百水利大军,把他的施工部署,变成自觉的行动,其力量简直比那些所谓权威的令箭还要强呢!   苏和礼得到的荣誉很少,他是中山县和粤中区的水利劳模,又是广东省的农业特等劳模,但他从来没有居功骄傲的态度。我曾多次和他谈过参党的问题,他总是谦虚地说,等工作做好一点再提出吧。一直到1955年潮田改成围田后,他才提出参党要求,得到组织批准,那时他已60多岁了。                                 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