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人怀念的水利专家谢江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黄立朝  
  谢江,广东省南海县丹灶村人。生于1926年。1945-1949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工学院。1949年6月参加凤凰山区游击队,他是一位共产党员,是中山县第一个水利工程师。卒于1971年,终年45岁。他短暂的一生,全心全意献身于水利事业。   1950年10月,他开始从事水利工作,1950-1968年,先后任中山县建设科工程股股长、主办科员、水利科副科长、科长和中山县水利电力局局长等职。   中山县地处珠江口,大部分面积是一望无际的大沙田地区。解放前,这些大沙田区都是支离破碎的小围,围堤低矮单薄。百孔千疮,抵挡不了洪、潮、台风的侵袭。1934年的一场台风,正面袭击坦州,所有小围全被摧毁,“金斗弯”变成了一片汪洋。当地民谣“风来围堤倒,雨后水汪汪,放下镰刀无米煮,撑只烂艇去逃荒。”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解放初期,他面对这个水利的“烂摊子”,在百废待举中找头绪。他遵照党的治水方针和政策,当好县委的水利顾问,针对中山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为抗御洪、涝、旱、咸、台风和暴潮等自然灾害而出谋策划。在广泛调查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全县的水利综合政治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治理方案。如在大沙田地区,实行联围筑闸,提高抵御洪潮能力;在五桂山周围的丘陵地区,以筑山塘、建水库、蓄水为主,解决旱患;在低洼易涝地区,兴建电动排灌站,使旱能灌,涝能排;在滨海地区,实施大规模的堵海(今属斗门白藤海峡)工程,拒咸潮于外海。   他的一系列水利计划切实可行,得到县委的采纳,并分年逐项实施。接着,他不遗余力地肩负着中山水利建设的领导和指挥施工的重担。一开始他从大局着眼,先抓“大沙田,大控制”,以防洪复堤恢复生产为主,跟着搞联围建设。   1950年冬,打响了联围建设的第一炮,将南头、黄圃镇的连片54个小围联围筑闸,修筑成坚固的文明围,有效地抗御西、北江洪水,捍卫耕地面积5万多亩和6万多人的生命财产。与此同时,他提议县内全面开花,搞“一村一小型水利工程”的群众运动。在县政府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领导积极组织发动群众,根据各自的地理环境特点定项目,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地连年搞水利建设。这么一来,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县兴修了小型水闸6157宗,普遍加固了堤围,使防御能力大大提高,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粮食从1949年亩产200多斤到1953年亩产近500斤,产量翻了一番。   1951-1957年他遵照“防洪为主、结合排水、灌溉”的方针。先后参与和领导修筑五乡联围、民三联围、中下南联围、三乡联围、横石联围等联围筑闸建设,使往日的低矮小围和烂围逐步纳入新联围的保护区。   1953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修筑中顺大围。为了尽快解决上游?水问题,第一期工程,先开挖叠石至石岐河的西部排水渠,全长8公里。他亲自坐镇工地指挥部,每天与省水利厅工程师潘瑞沃到施工现场巡察指导,解决不时出现的实际问题。当时企涌段碰到辣手问题,地下相当厚一层全是烂泥浆,不能钊成泥砖,难挖难砌,后经他出谋策划,很快就顺利完成这段工程。   1958年大跃进,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他想,中山地方,只有过好水利关,才能根本改变面貌。他建议县委借这股东风,掀起中山的水利建设新高潮,得到县委的支持,分工一名副书记、四名委员、一位部长专管水利工作。于是成立中山县水利工程指挥部,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了近十万人投入水利运动,动员工、农、兵、学、商各界全力支援水利建设。这期间,加快联围、大围建设,兴建机电排灌网点,大搞山塘水库,并开展了大兵团作战的白藤堵海防咸工程,是中山水利建设史上的首个兴旺时期。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为了赶工程计划设计,经常日以继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但他也毫不例外和我们一起直到完成任务为止。   解放前,五桂山一带丘陵地区的民田,全靠一些自然山坑水灌溉,抗旱能力很低,遇上旱天,只有望天打卦(等天下雨)。他作为一个肩负全县水利工作的领导者,不能不做到未雨绸缪地全面考虑。经过深思熟虑后向县委反映,提议在丘陵山区,开展以蓄水抗旱为中心,兴建山塘水库,从1956年开始兴建我县第一宗水库—龙潭水库,继而亲自挂帅兴建逸仙、马岭、石梅坑、田心、横迳等水库。   1959年兴建我县最大的长江水库,谢江任副指挥,由此至终亲自在工地督导。   1963年虽遇上60年来从未见过的大旱,持续243天未下过透雨,由于做到未雨绸缪,建成了一批抽水站和山塘水库,战胜了罕见的大旱,工程效益使群众都异口同声称颂。真是奇旱出奇迹,当年农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   为了中山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谢江不时在琢磨如何解决大沙田排灌难的老大难问题,认为大沙田的水利建设目标,必须是适应日益发展的耕作技术要求而实施人为控制的合理排灌。他绞尽脑汁进行深入研究,终有所成。1963年,他花了大半年时间,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编写了一本近20万字的《中山县电力排灌工程设计任务书》上报国家水利部。该书公分9章25节,他指出在大沙田区建设大电网,使用机电排灌,是大沙田排涝、抗旱、防咸的唯一出路。他提出和论证了大电网规划和输变电站的布局,还设计了平沙(现属斗门)片引淡防咸电力灌溉工程规划。国家计委批准中山县为电力排灌试点县。至1968年全县共建成电力排灌站540宗,装机2.44万千瓦,为全县不同程度解决了50多万亩农田的排涝、抗旱、防咸和灌溉等问题,为中山农村机械化,电气化奠下了基础。长期的水利专业工作,使谢江对中山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他编写的《中山县电力排灌工程设计任务书》切合中山水利实际,对指导中山水利建设和“三防”综合治理,卓有成效。谢江的一生,兢兢业业于中山水利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山人民永远怀念他。                                2000年5月22日 [center][B]中山水利建设[/B][/center] [center]黄立朝[/center] [center]联围筑闸挡洪潮,堤防加固要达标。 兴建塘库效益大,供水发电又灌?。 山区大办小水电,处处村庄明珠照。 星罗棋布排灌站,旱涝保收人欢笑。 依法治水新台阶,振兴水利看今朝。[/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