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白藤堵海防咸工程之歌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赵崧材  
  50年代以来,孙中山先生家乡的人民,怀着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雄心,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大规模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已完成和正建设的许许多多工程中,有一宗是不应该被人们遗忘的,这就是巨大的白藤堵海防咸工程。笔者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中山日报工作,曾经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过这一工程的有关人员,并在关键时刻目睹了西大堤合龙的过程,建设者们那种奋不顾身地同咸流进行激烈捕斗的动人场面使我久未忘怀。 [center][B]一[/B][/center]   原中山县的坭湾门出口,有一座几立于海上的白藤山,山东面的白藤头和西面的白藤尾,分别和灯笼沙、三板两地隔海相望,自然地形成了东西两个出海口。每年台风暴潮和咸水,便经过这两个口子直涌进围内来,使原中山、珠海两县部分地区的农业竹产和人民生活深受其害。乾务、白蕉、小霖等乡村首当其冲,受灾的农田面积多达13。62万亩!例如:1954年9月至1955年3月,全县(原中山县)只下了8天微雨,除民田地区遭受严重干旱外,沙国地区(包括白藤海附近的乾务、白蕉和桅灯等地)河道流量减少,水位下降,沿海咸潮上涌,有30万亩农田因被咸水肆虐而影响了春耕生产的顺午进行。有的地方播了六七次种,直至“立夏”才插完秧,不但损失了大量谷种,而且延误了农事委节,造成粮食局食大减产。因此,根除咸患已成为两县、特别是当地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有鉴于此,1958年,两县党委和政府作出决定:联合起来,劈山填海,修筑东西两条大堤,坚决将咸潮拒之于“门”外!接着,成立了中珠白藤堵海防咸工程指挥部,由谭桂明任指挥兼政委,魏来记任副指挥兼副政委,邓永年任副指挥,甘子源、黄敏元任副政委。在人力、物力方面,组织了10000名民工(其中中山县8500人,珠海县1500人),103名干部参与;配备了大、小船艇2000多只,大、小车辆1000多部投入使用。经过一番准备工作,白藤堵海防咸工程于1958年9月12日正式动工了。 [center][B]二[/B][/center]   白藤堵海防咸工程是从修筑由白藤尾至三板的西堤开始的。当天,早已假命进发的民工们,一到工地便大干起来。起初,大致按照老办法“抛石——铺沙——填土”三个步骤进行施工。但这样做,不但对沙、石的数量需求大,开采和运输供应不上,而且坝身严重下陷。先后两次施工都因此而失败了。后来,指挥部的负责人虚心听取了水利技术人员、当地老农和干部的意见,认直总结经验教训,在第三次施工中,采用垫一层土(用海滩及围内的淤粘土)、再铺一层树枝的方法,结果,虽然坝身仍稍有下陷现象,但这个问题终究得到基本解决。这一回成功了!   经过大家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大士两岸逐渐向海中心延伸,只剩下200多公尺宽的缺口了。这是施工中的一场硬仗;因为,这里是海中心,本来平时浪涛廉洁很大,现在受到两面堤坝的阻挡,海水只能从这个窄口奔泻过去,水深流急,施工的难度可想而知。根据这种情况,在堵口的过程中,他们决定采取两边打桩、抛沙包及用谷围挡土使之逐渐断流的方法。最后,指挥部选定15日作为堵口决战的日子。上午8时,海潮已到。指挥部所有工作人员和数千名民工,1000多只船艇从四方涌向白藤尾工地。300多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道德一个个跳进激流里,使劲地拉住绳缆,顶住泥围。载泥的小船也从四面八方艰难地划向缺口。有的小船沉没了,人们便不顾一切地跳下海去推。手里拿着广播筒站在指挥船上指挥的梁带德,看见一只船的系绳断了,船被冲翻。他毫不犹豫地跳下海,以最大的力气、最快的速度游向那只船,紧紧地把它抓住。等到他同大家合力把这只船推上水面时,另一只船又沉下去,被海水冲得老远了。于,他又跳海去,如是者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副指挥兼副政委魏来书也设入了这场激烈的堵口战斗。副指挥邓永年一开始便同广大民工一起干。前来增援的灯笼沙数百名青年突击队员,排列成一堵堵“人墙”,以各自的身体顶住了凶猛的海水,使泥块不致被冲走,他们谈笑风生,完全忘却了紧张、寒冷和疲劳……。此时此地,你分不清谁是领导者,谁是被领导者;堵塞白藤海,永除咸害,造福子孙后代的共同目标,把他们紧密地联贯在一起了。   经过不分昼夜的紧张劳动,1958年9月17日,全长1627公尺的西海堤终于胜利合龙!3天后,即9月20日,整条大堤宣告初步完工——从9月12日至20日,仅用了8天时间。 [center][B]三[/B][/center]   西海堤施工结束后,同年9月26日,干部和民工们又马不停蹄地转向第二阶段的施工——修筑从白藤头至灯笼沙共长4050公尺的东海堤。显而易见,同西海堤比较,这个工程规模更大,任务更艰巨。   起初,采用西海堤的施工方法,工程进展还算顺利,经过23天时间,已有3690公尺海堤露出水面,只有两个地段共360公尺宽的缺口尚未断流。这两个缺口水深达4~9公尺,流速快、流量大。合龙时,他们将200多个各装几百斤大石的自制竹猪笼,用绞泥船载到离缺口撮近的海面,水流急时抛石,水流缓时则在上游加土。当缺口只剩下200公尺时,水流更急了,浪头更大了,把新堤冲开共80公尺宽的4个决口。第一次断流失败后,紧接着进行第二次断流。这时,全堤又被冲崩了共1000多公尺宽的24个决口。水利技术人员从两次堵口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加高培厚已露出水面的堤坝;二是备足大石和竹猪笼;三是在民工中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创高工效纪录。经过一个又一个回合的硬拼,同年12月18日,终天地攻克了东海堤合龙的难关。群策群力的无比威力,使人们的千年梦想成为现实!   大堤全线合龙后,他们及时用草皮泥分层加高培厚堤坝,并用石块护卫内、外坡,以解决坝身继续下陷的问题,确保堤坝的安全。 [center][B]四[/B][/center]   由于白藤堵海防咸工程的建成,一方面,从泥湾门涌进来的咸潮堵截于白藤海以外;另一方面,上游的江水集中向鸡啼门排出,起到了顶托大海咸潮大量涌入的作用。这样,便大大地延长了乾务、平沙、大霖、小霖和白蕉等地的淡水期,不但较好地解决了周围13万多亩农田受咸的问题,而且使40000多农村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因受咸而延误农事季节,现在春耕生产可以依时进行了,从而产量有了明显提高;堵海前不能种瓜菜,不能养家禽,洗衣容易烂,洗脸易烂眼,用淡水要到很远的地方搬运;如今这种状况已有很大改善。   但是,堵海后出现了一些原来预想不到的问题,主要是对上游新会县等部分地区的潮排、潮灌和洪涝排泄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后来,水电部派工作组到现场进行调查研究,采取了补救的措施,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2000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