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 全民办水利的典范
——西河水闸工程纪实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张关廻
[center][B]西河水闸工程的起因[/B][/center]
中顺大围自1953年春起,也是我国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开始的第一年。全围人民群众在中山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连续进行了四期工程建设,到1957年夏已基本完成联围工程,留下东、西两个口门作自然排水和交通之用。随着生产建设和人民群众不断的围垦造田,下游河道逐渐伸延和淤积,水文不断变化,珠江三角洲下游水位也不断提高。每遇台风暴潮,急流向东河西河两面三个河口长驱直入围内,使板芙、大涌、港口、石岐等下游区镇不同程度的遭受洪潮之害。1959年白藤堵海工程实施后,使磨刀门水位显著抬高,洪水向西河口倒灌入围内退潮进向东河口排出,形成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局面。根据省水文总站1968年在西河口设点实测,从6月22日至7月8天内,单从西河口进入围内的洪潮量达9201万立方米;相当于全围平均降雨量130毫米,使全围河涌水位提高0.4米。每天退潮时西河口排出的水量只占进入的水量的20%左右,围内渍水越来越严重,农业生产和工商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据1964、1966、1969三年不完全的调查统计,共损失稻谷6176万市斤,鱼塘走鱼184.87万市斤,受浸作物11.2万亩,按当时国家定价折算1400万元。所以围内群众强烈要求兴建东、西河水闸,首先兴建西河水闸。但是当时县革命委员会内有个别领导有不同意见,认为工程浩大,关系复杂,又怕影响交通:省水电设计院有人认为兴建两闸是“好人打葡萄糖” 。由于种种原因,工程一直拖了几年,直到19702年袁炳焕同志由新会县调来中山县任革命委员会方任后,听到了群众的呼声,了解到该工程的具体情况和重要作用,就下决心促成工程上马,即指示报告当时佛山地区革命委会,得到批准,同意中山县兴建西河水闸,但资金,材料要自力更生解决,国家没有投资。
[center][B]组织施工概况[/B][/center]
工程得到批准后,在人才、物力、财力都缺乏的情况下,县革委会决心在西河口工程打一场人民战争。派出副主任冯以和同志为指挥,方光容、高锡培为副指挥,即时成立“中山县革命战争委员会中顺大围西河口水闸工程指挥部” ,下设政工、工务、后勤三大组,召开受益地区人民代表会议,制定工程施工方案和合理负担原则。各公社相应成为指挥所,负责本社工程任务和民工组织等领导工作。由于上级重视、下级积极,群众拥护,西河口工程很快便行动起来。整体工程设计尚未完成,而工地上已热火朝天,千船万艇齐发,组织运沙、运石,盖塔工棚等,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1970年底,成千上万民工进场,周围沙石堆积如山,迫使我们将设计工作搬到工作,边设计边指导施工。首期安排基础土方开挖的有小榄、港口、古镇、横栏、坦背、沙郎、沙溪和板芙公社,其中小榄、港口负责水闸基础土方开挖,其余负责船闸基础土方开挖。口号是:“快马加鞭,完成闸底土方过春节”。
搞水利要赶时间争速度,当时各社工作进度你追我赶,完成得最快的有小榄、港口、古镇、横栏、坦背、沙朗等公社。民工们都决心争取时间完成任务回家过春节。尽管上天不作美,不断下着小雨,各社组织奋战20多天,已陆续完成第一段任务回家了。只剩下横栏、坦背两社个别生产队还在施工。正当基础工程个别地段进入换沙工作,于1970年农历12月26日下午三点钟时,上述两社地段突然大塌坡,塌坡土方量约5000立方米,势凶而迅猛,连100千伏变压器和高压电杆也拉倒,晚上整个工地漆黑一片,幸无人伤亡。指挥部及时作出决定,暂停施工,让民工回家过春节。
西河口水闸位于福尾沙围仔,其围垦时间短,淤土较深,在施工设计时,我们已考虑到淤土承载力差的情况,所以施工设计采取1:4坡,挖深3米后设4米宽平台,弃土距开挖线10米以外,预算堆土3—4米,可还是避免不了塌坡。分析原因:堆土太高,最高处达6米,而且多在开挖边线10米处堆高,不是向10米外伸延;挖出的泥土含水量大,加上下雨,同时挖土较深,当时田面高程为0。0米(珠江基面),挖至-6。7米,上下相加等于12。7米,按总距计算只有1:3。2坡,所以发生这次大塌坡并不是偶然的,以后吸取这次深刻教训,对淤泥基础开挖、堆土距离留有足够宽度,而且规定不能堆得太高。春节过后再组织民工继续开挖基础土方。
基础土方任务完成后,即组织各公社专业队伍进场,工程进入圬工(浇制混合土工作)阶段。指挥部根据各公社特点,抽调各工种的专业人员,例如横栏抽调木工,港口抽调铁工,其他公社抽调泥水工等。以协调整体施工。但是,除了横栏派出真正木工外,其他社派出的都是青年农民,特别是古镇,大多是刚放下书包的男女娃娃兵,在这种情况下,指挥部工务组的技术人员个个充当师父,每一工种都要由工务组技术人员做示范,做出模样,使他们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因为都是青年人,很多技术工作他们都未见过,大家都很感兴趣。这些知识青年,虽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他们在在实践中遂步掌握了一定技能,成为技工操作的主力军,参与了每组400多立方米、厚度只20厘米的水闸空箱板混凝土浇筑和7。7米高水闸闸墩,7。7米高80厘米厚的船闸空格式土墙的砌作,而且保证施工质量,使用权整体工程经得起历史考验。这正是实践出真知,平凡的人们创造不平凡的事。
全凭人民群众的拼搏精神,苦干巧干,只用一年多的时间,西河口水闸工程缍在1972年春完工,并立即发挥工程效益。根据规划计算,过闸最大流量1075立方米/秒,属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包括水闸一座,净宽150米,分30孔,每孔5米;船闸一座,前后闸首宽12米,室长140米,室宽18米;总工程量,土方100万立方米,石13000立方米,混凝土11000立方米。总工程费230万元(土方、石方以及人工工资未计算)。
完成以上工程靠的是广大民工,特别是400多人的专业队伍的协调操作,整个施工过程没有一台施工机械(水泵除外),一切土石方靠人力手搬肩挑;没有正式职称的工程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全都在专业队实践中培养;国家没有分文投资,县和受益地区自筹和土法上马;设计图纸没有经上级业务部门审批,是我县的首次尝试。在上述“五没有”的民众生活未得温饱的情况下,建设如此大型水利工程,确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事实证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就可以克服种种困难,创造人间奇迹。工程建成后,受到佛山地区水电局多种场合的表扬。
[center][B]趣事和好人好事[/B][/center]
在开挖基础土方的过程中,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当从田面0。0米高程挖至-4。0米以下,土质变成一层土一层沙,其层厚都在20~30毫米。越往下挖含沙量越大。再挖-6。0米时,发现很多喷水小泉眼。一民工吸烟点火时,无间间将火种丢在泉眼上,泉眼立即着火燃烧,刹时将的排泉眼也引着火。泉眼小的燃烧时间短些。在水闸基础底有一较大泉眼连续烧几日也不熄灭。我们将上述情况报告县科委,县科委派人到工地探察。他们将尼龙纸袋口对着泉眼,用泥土围密,几个小时后纸袋就好像充了气一样鼓起来,于是将袋口收束扎紧事回石岐,用一小铁管插入袋口扎实,铁管外管口就可点着煮饭烧水。这样就引起各级领导重视。佛山地区派出一支钻探队到工地进行地质钻探,经过两个多月勘探,证明地下存有天然气,但含量不大,无开采阶值。
在施工中出现很多先进的人和事,由于当时未有记录,现在很难回忆。例如五组水闸空箱底板制作时,每组400多立方米混凝土任务,设置10条混凝土输送槽,各配一班人马进行三合土人工操作。开工前召开预备会,分配任务,统一开工时间,开展劳动竞赛,完成后进行评比,评选先进集体一名,奖红旗一面。当时计划48小时完成一组底板工作,具体操作时,第一组花了42小时,以后一组比一组快,最后一组只用24小时就完成了,工效提高了一倍。每组底析大会战的场面壮观感人,工地上人头涌涌,负重赛跑,沙溪公社一女青年,左右手各抱一包水泥跑步如飞,场内欢呼不绝,高潮迭起。劳动的吆喝声和工具碰撞声汇如战场的喊杀声和枪炮声。在关键工程施工时,夜以继日地不停工作,每个参与者下班时黑头变白头(满头泥浆),看不清其真面孔。
通过西河口工程建设,为各公社造就一大批建筑人才,特别为几个沙田区公社培养一批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他们初到工地时,什么叫混凝土标号、沙浆标号、如何进行级配混凝土、用水泥和沙石料多少等都不懂,经过一年亲身实践,由学徒成为师父。如坦背公社原来没有一名泥水工,经过西河水闸工程建设,他们回去后成为公社建筑队的骨干力量。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依靠全体技术人员集体智慧,千方百计节省开支。例如:原设计按实心底板,需用钢筋250吨,当时本县很难解决,经全体技术人员大胆想大胆干,采用大跨度无筋空箱底板结构,每组底板长30。5米。只有闸门,桥梁用钢筋,这样实用钢筋150吨,节省100吨,为工程上马创造更有利条件;水闸基础原设计换沙厚度1。5米,当挖至-5。0米时,发现土质含沙较多,全体技术人员进行分析研究,经过一般沙基安全承载力都能达4~5吨/平方米,这里虽然是幼沙,对3。5吨/平方米轻型基础还是可以承受的,因此决定改称沙厚度0。3米,从而减少开挖土方和沙方各4500多立方米;水闸墩采用无筋1。0米厚混凝土,为了节省开支和减轻闸的重量,我们购买4000多个旧?粮缸(当时每个六角钱),放在闸墩中间,节省混凝土471立方米,按时价对比节省35000多元,每组水闸减轻荷载160吨;浇灌闸墩混凝土时,墩高7。7米,需要塔脚手架,每个闸他三次浇筑,如果每个闸墩都要几次搭、拆脚手架,既花时间又费工夫,我们采用整体移动式脚手架,全闸30孔,我们只搭4孔脚手架,浇筑到哪孔,脚手架就移动到那孔内,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减少材料费开支。
[center][B]贯彻合理负担原则[/B][/center]
中顺大围从建围之日起,就一直贯彻合理负担政策,每遇有较大工程建设,均召开受举国地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合理负担原则、任务分配和资金筹集等方案。西河水闸工程建设也不例外地执行这原则和办法,具体做法如下:
1. 工程费筹集主要由受益田亩负担,围内工商业负担一小部分。
2. 劳动力摊派,按工程计划总劳动力任务,受益田亩负担60%,受益地区内劳动力负担40%。根据这一原则,任务分到各公社,以一个土方为一个劳动工日进行结算。
3. 各公社按照自己的劳动工日任务,组织劳动力到工地参加施工,指挥部每月按各公社完成的工作量进行结算。
4. 供电由指挥部负责。由于混凝土施工工具损耗大,由指挥部按完成的工程量每立方米补助1元,石方每方六角,木工自带工具按出勤天数补助。
[center][B]工程效益[/B][/center]
西河口水闸建成后,东河口水闸跟着兴建,两闸调控制横贯中顺大围的岐江河水位。主要是防洪、防潮、排涝、灌溉和交通,缩短了原围内提防线513公里。
工程完成后,石岐旧车站及长得一带就没有建闸前年年水浸街的现象出现。按1967年相同降雨量和洪潮同期水位,可解决20。1亩0。5~0。8米高程的禾田不受内涝,7。58万亩0。25~0。5米高程在不同程度减轻渍水。
西河口水闸工程建成至今已历时27年,现在还完好地发挥它的应有作用。虽然大围多次提高防洪标准,西河水闸只作了上部改建,现在还可以满足100年一遇的抗洪标准要求。没有发现不均匀沉陷和漏水等情况。
200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