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海堤石堤化工程片段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杨观宁  
[center][B]中山堤防建设简况[/B][/center]   中山市原是珠江口滨海中的岛屿逐步冲击连接而形成,冲击平原占全市总面积的68%。由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因素,历史上洪、涝、旱、咸、台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平原高沙地带洪水为患,低沙洪涝积水,沿珠江一带受咸潮威胁,每遇台风暴潮,更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中山人民对兴修水利的意识历来都是很强的。解放前,由于朝政腐败,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法摆脱水害的困扰,尽管中山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农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粮食年亩产不到290斤,民生困苦,每遇灾害,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饿?遍野。坦州地区有一首民谣:“风来围堤倒,雨后水汪汪,放下禾镰无米煮,撑只烂艇去逃荒。”这正是解放前沙田农民悲惨生活的写照。   解放后,再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从建政开始,就发动群众大兴水利。在堤围方面,我们把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数以千计而又千疮百孔、低矮单薄的小围进行维修加固,以后按期有序地开展塞支强干,联围筑闸,缩短防洪(潮)堤线工作,又连续5年坚持海堤石堤化施工和3年水利达标建设,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共建成了堤防工程39宗,其中修筑江堤165里,海堤300公里,可通汽车的堤面250公里,还有相当部分是浇筑混凝土的通车地面;兴建水(船)闸189座,总净宽2300米,捍卫着全市24个镇(区)100多万亩农田和100多万人口,保护着全市90%以上的工商企业和交通运输业。   下面是笔者回忆整理关于中山海堤石堤化建设的主力军——农田建设兵团(简称基建团)的产生、成长及其历史贡献的片段资料。希望对于关注、研究中山治水历史的读者有点滴帮助。 [center][B]在抗洪实践中走石堤化道路[/B][/center]   中山市的堤防建设成就,是经过全市劳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出大力、流大汗,并经历迂回曲折,坚持不懈努力得来的。笔者于1970年调任水利工作,至1992年退休,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耳濡目染、深受教育。据了解,解放后政府每年都发动群众上堤岁修,但限于当时的管理条件物质等因素,没有明确的设防规定,所以五、六十年代的堤围防御能力很低。1957年9月22日,强台风正面袭击民众,有近半的堤围被扫平,其中沙仔大队的堤围全部崩溃,淹死17人;张家边联围1962-1964年三年间,连续5次台风暴潮侵袭,围堤受到严重破坏,其中1964年5月28日和9月5日的两次台风暴潮,全长9.621公里土堤被刮低一至二尺,崩口56个,共长1006米。具有关资料记载:1964年5月28日第2号台风,全市堤围漫顶达16.9公里,大小堤围决口1187处,长8466米。同年9月5日第15号台风,全市崩决大小堤围47个,决口170处,长度1258米;1927年10月8日第20号台风在电白县登陆,转袭我市,大小堤围决口也达195处,长达10.2公里。   中山属滨海地区,面临南海,每当台风季节,台风登陆境内,必遭严重破坏,尤其是分别位于磨刀们、横门、洪奇沥出海口的坦州、新湾、张家边、民众等地区,灾害尤为严重。随着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要求建设稳产高产农田。但是中山的围堤全是土堤而且单薄,每遇台风暴潮,都要派出数以万计的人和准备大量防汛器材临堤保护。台风过后,堤围总是崩崩塌塌,围内的窦闸等各项设施,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需要派出数以万计的人力和物力抗灾复堤,恢复生产。因此,要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必须彻底改善落后的地方设施,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搞标准石堤化建设,筑就牢固可靠的“三防”屏障。1970年,县委按照省委提出农业学大寨,重新安排山河的指示,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群众运动,提出堤防石堤化建设号召,以群众运动和专业队伍相结合,以大干、苦干、长年干的精神为指导方针,组织农田基本建设兵团。要求自力更生,实行自爆、自运、自砌,并要求按标准建设石堤。   海堤建设的标准是:10级台风加暴潮(即是顶高程是风浪爬高暴潮水位再加安全超高)。10级台风风速是每秒28.4米,我市暴潮水位为2.4米,根据1965年虎跳门西炮台出现的安全超高定为30公分,演算为坦州、南朗堤顶高程定为4.5米,民三、张家边、横门4.5米,新湾、黄圃、板芙、港口、大涌4米。在质量上要求石要大、底要宽、脚要深、坡要陡。要牢固密实,分层交错砌筑,使整条石堤联成整体。石墙外坡1:0.3,石墙回填土要及时跟上,土堤面宽要求3米,内坡1:2至2.5,并在石堤顶部加一层30公分草皮泥,使石堤和土堤联成整体。外坡要砌好,内坡不能乱堆石或内外砌好而中间乱放石,同时不砌“照镜石,横头石、娘脚石”。砌石时,石与石之间需要用小石垫时,要求只垫一块,不要在一条石缝内连垫几块小石,造成大石不稳。在条件许可下,还要求石堤背后加一层30至40公分厚的碎石或片石作反滤层,以防止雨水渗透和风浪冲击,掏空土堤。 [center][B]石堤化基建团应运而生[/B][/center]   农业学大在寨群众运动开展后,各公社根据县委指示,改变了过去以队为战、农闲突击、农忙收兵之维护提防的老办法,改由以社为战,由公社统一指挥,并抽调大量人力组成农田基本建设兵团,固定专业队进行海堤石堤化建设。如坦洲公社,在各大队中抽调650人组建兵团,团以下编制6个连24个排,以排为作战单位。固定两个连11个排为专业石堤化建设的爆石、运石、砌石和石口勾缝及加筑石堤外坡戗台,固定1个连5个排共163人改建大冲口闸门;民众公社在各大队中抽调350多个劳动力,组成公社基建团,交由民众水利会主管,专业负责石提化建设常年施工;新湾公社在全社各大队中抽调6%劳动力共300多人组织基建团,负责海堤石堤化建设任务;张家边联围也固定一个营共80多人,坚持石提化建设常年施工。   当年是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因此,规定四类分子及其子女不能参加基建团。为了更好地树立兵团战士的光荣感,新湾公社采取自愿报名,支部审查,公社党委批准,开大会迎送接收入伍,如征兵时送新兵入伍般隆重。各社基建团战士,青年民兵占90%以上。基建团战士的工分收入,不低于原队同等劳动力的工分水平,享受社员各项待遇。由于当时社会副食品缺乏,所以各公社给予基建团粮食、肉食和糖类等特殊补助照顾。石堤化建设资金,除县上对炸药、雷管、导火线、钢钎、柴油等给予适当补助和各受益大队按田亩、劳动力比例上缴一定经费外,基建团发扬自力更生,实行自爆、自运、自砌,开展综合经营和农副业生产收入,补充不足,争取伙食补助等部分自给。技术工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边做边学,学懂了再当师傅,在实践中培训技术人员。基建团的设备,除购置部分肩挑的绳索担挑等劳动必需品和固有的运输船只、机械等外,其余不足部分和各项设施,由基建团自力更生逐步解决。 [center][B]新生事物在磨炼中成长[/B][/center]   基建团是新生事物,碰到问题不少。基建团里多是青年人,他们离开家庭集中一起,工作艰苦,生活条件差,又缺少正当的文娱活动,长年累月苦战。因此,有些人讲怪话,说什么“青春之火消灭在不理想的社会中”,又唱黄色歌曲;有些企图偷渡以致违法乱纪;有些不适应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或长期飘泊海上而精神不振;有些长期湿水,患上了风湿病,腰腿疼痛等等,问题一大堆。为使建立起来的基建团健康发展,各级党委加强领导,深入调查研究,把碰到的问题逐一解决:   坦洲公社,派出一名党委副书记任基建团政委,一名党委委员任团长,一名水利干部和一名联围管理处负责人担任副团长,加强领导。首先对错误的思想行为,开展教育和批判,刹住歪风邪气。在这个基础上,组织看书学习,联系实际开展查思想、查斗志、查危害的“三查”活动;建立健全学习理论辅导队伍和逢五逢十为学习日制度;根据青年的特点,办起了政治夜校、文化室、灯光球场和业余文艺宣传队;组织开展民兵军事训练,根据总参“四年训练纲要”以平时、就地、分散的原则,利用晚上分批轮训、学习刺杀、射击、投弹等项目,组织民兵守海活动,使专业队生气勃勃,健康发展,成为改造自然、大干农田基本建设的战斗集体。   民众公社派出一名公社党委常委(武装部长)任基建团团长,配备水利干部、职工担任连、排、班干部。水利会党支部委员轮流下连队蹲点,保证党对基建团的领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如石场爆石连战士不安于位,产石跟不上用石的需求。调查原因,主要是战士们在远离社外10多公里的名为“灿山”的小孤岛上作业,长期居住在临时架搭起来的茅棚里,每逢雨天,到处漏水。加上文化生活缺乏,饭堂伙食又搞不好,所以劳动管理松散。发现问题后,支部再派出一个较强的支委蹲下去,按照支部支部的意图进行整顿。首先集中精力抓好石场的经营和劳动管理,跟着发动全体战士自力更生,在孤岛上建楼房宿舍、养猪种菜,改善了住宿环境和饭堂伙食,大大鼓舞了士气,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同时根据需要,购置石场机械,大幅度地加速了采石进度。又如运输连队,运输跟不上,运砌不衔接,水利会党支部副书记冯华喜同志亲自整带领几个党员轮流深入到连队的每只运石船去参加劳动,工余时间与战士们促膝谈心,从而了解到:连队长年累月飘泊在海上,想买点餸菜也买不到,生活非常清苦,有些船员偷别人的瓜菜做餸,违反群众纪律,败坏基建团的名誉;由于长期湿水、部分战士患有风湿病,腰腿疼痛,影响士气。为解决问题,召开党支部会议研究决定:①在运输连中,每15人派出一名后勤人员到陆上搞副业,定额每一后勤人员负责三点三厘菜地,保证15人每人每年食瓜菜200斤以上;团部后勤人员饲养的猪、鸡、鸭和出海捕捉的鱼虾按比例分一成给运输连作肉食,不营利,只在伙食补助中扣除成本。并严明纪律,今后不准再有损害集体和群众利益的行为,违者严肃处理。②订制了葵挟席100张,每船的睡仓都铺上葵挟席,解决水汽上升而引起的风湿病。③陆上连队优待1天,便于他们回家取粮食。④为照顾在船上煲饭,伙食补助比陆上连队适当提高。问题解决了,人人心情舒畅,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由原来每天运石一载增加到二天三载,载运量由平均每船1.2万斤增加到2万斤。爆、运、砌三个连队互相促进,大大加快了海堤建设的速度。   新湾公社党委会派出两名党委常委分别担任团长和政委,又从公社机关抽调7名骨干,各大队抽调7名正副民兵营长担任团连干部,加强政治力度,坚持逢五逢十的学习制度,深揭狠批“四人帮”,肃清流毒。建立和健全了各种考勤、劳动定额等制度。开展以高工效、出满勤、爱护公物、以团为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领导经常针对思想苗头,开展谈心活动。并按照青年民兵的特点,建立文化室,每旬逢三、七两晚开展文化活动,大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组织打球、下棋、拔河、田径等文体活动,又进行一年一次的民兵军事训练,大大地调动了广大战士的积极性。年终评比,全团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3人,妇女积极分子23人,优秀共青团员16人。培养入党4人,入团31人,参军8人,为各大队、生产队培养了领导骨干。 [center][B]基建团的劳动管理[/B][/center]   在抓好政治和健全各项制度的同时,热爱抓劳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各基建军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训,彻底改变过去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等不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的弊端,实行定额管理和验收制度;   张家边基建团要求爆石工每人每日爆石3方,运石工每人每日运石2方,砌三长两短工每人每日砌石2.5方,每年以300个晴天计算,定期评比验收,超额奖励,不完成定额扣2日工分和伙食补助。定额管理后,仅一年时间,共完成砌石28850立方米,为1975年和1976年度完成砌石量160%。   民众基建团,砌石工定额第天砌石4方,每方补助1角5分,超额奖100%,即仍按1角5分补助。运输按船只大小定产补助,6—7吨船,每船配3人,七吨船以上配4人,按吨装运,每万斤补助1元5角,超产部分每万斤补助4元,不足按4元1万斤扣回。石场爆石工,固定工资加奖励,一级38元,定额日产石8000斤,二级36元,日产石6500斤,三级34元,日产石5000斤(均包挖土方),超产奖励五成,即超产1万斤,每万斤折价4元奖2元,减产扣三成,即减产1万斤,在工资中扣除1元2角。为了保证砌石质量,严格验收制度,党支部派出一名有经验的支委专责到砌石连掌握规格选题,烷 成一段,验收一段,对质量不好的要坚决翻工。如六围一段石堤,连续翻工六次,符合标准才给予验收。贯彻了定额各验收管理制度后,效率普遍提高,运石2月份是1600方,3月份是2000方。砌石2月份是2700方,3月份接近4000方。   坦洲公社,按民主评定的基本工资历级别,每月发基本工资八成,到年终结算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经验收并根据每人完成的定额,超产的奖励,减产的扣发工资历,统一结算兑现。实行定额管理后,大大地调动了战士们的积极性,他们冒寒风、顶烈日、争分夺秒、加快海堤化建设速度。    [center][B]不可磨灭的功绩[/B][/center]   各基建团发挥战士的积极性,自力更生地开展综合经营和农副业生产,创收增资,充实自我。同时做出成绩,提高信誉,有利于资金的筹集,大大地加速了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的进展,5年实现石堤化:   民众基建团在建立健全各项年度的前提下,迎着困难上,选取定难度大,而且群众又迫切要求处理的六围1公里多的危险堤段为突破口,进行移堤砌石。从1975年1月至2月中旬,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处理了这个多年未解决的险情较大的阶段,共用去了16500个劳动工日,砌石9800多立方米,大受群众赞赏。跟着在全面开展石堤化建设的同时,派出50多人处理上浪大队五尾堤段人称为“镬耳”的老险段,投放了3600个劳动工日,完成土方6000方,砌石1000方,把这个长年抛石未能脱的老险段进行裁弯取直,摘掉了险段帽子,并缩短了堤线,扩大了耕地面积,挖回原“镬耳”打下的旧桩杉300多条。基建团的表现,大大地坚定了各大队、生产队对专业队长年施工建设石堤的信心和决心。过去收水费困难,后来收水费和建设石堤的工程费不但能足额收回,而且结清了历年积欠的水费,从1974年——1977年,4年共自筹石堤化资金74万元。那时,刻基建团已拥有年产石5万立万米的半机械化石场一个,驳船16艘(载运量220吨),并培养出一支有60多人的砌石技术队伍。完成砌石量16万立方米,抛石3万立方米。41公里的海堤,已砌石的达39.5公里。他们满怀信心地按照县要求于1979年质量完成海堤石堤建设任务。   坦洲基建团,在完成主业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大搞农副业生产,种上甘蔗97.2亩,水稻59亩,西工蕉7000棵,泥竹100棵,葵树5.1万棵,黄姜24亩,莲藕30亩,鱼墉养鱼25亩,办起了百头猪场等。3年来农副业生产现金收入达14.5万多元。购置了40匹缩机、风钻机、岩钻机、喷药机、打浆机、打糠机等一批。另购手推车50部,100千伏安变压器1台,架设高低压线路100公里,还建了厂房、宿舍7座约500平方米。实现了伙食补助和粮油、蔬菜、肉类部分自给。完成石堤砌石36000多方,土方36万方。提前完成10.7公里的海堤石堤化建设任务。是中山市第一个海堤石堤化公社。同时完成大冲口电动上落式的干堤大型水闸闸门改建工程(总净宽126米),并完成农田水利配套大小水泥窦916个,架设电线杆994条,有效地提高联围抗御台风暴潮的能力。   从1974年至1979年的5年间,全市300公里的海堤,基本上都砌上了石,实现了当年海堤石堤化建设目标,而且还创造很大一笔社会财富。在这一穷二白的年代里,资金、物资奇缺,人的文化科学素质低下,凭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战,完成 这么大的工程,其功业确实不凡,永为后人传颂。这也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才有此丰功伟绩。虽然当年的海堤石堤尚存在不少问题,有竺逐步完善和巩固,但笔者认为,这项工程已为我市今天的堤防达标和再上新台阶的水利工程建设,奠定了牢固和可靠的基础,是一项庇荫子孙后代的永久基业。                                  200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