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机电排灌事业发展史略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程耀增 梁铭沧 卢绍清  
  中山县属低沙田地区,最低田面为珠基一0。6米。   解放前农业耕作主要靠潮排潮灌,经常受洪潮灾害侵袭,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没有保障。解放后,为抵御洪潮灾害,人民政府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的联围筑闸水利建设,中顺围、五乡联围、文明围、民三联围、中珠联围、大南联围等一系列联围筑闸工程相继完成,初步解决了洪潮灾害“一片汪洋”的局面,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有了初步保障。然而,每逢汛期暴雨,洪水虽不入围,但围内渍水仍排不出去,内涝积水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年亩产稻谷低于700斤。   为了解决中山县内涝灾害,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1959年中山县成立“四化办公室”,陈棠任副主任。其后集中县水电局和工业部门的技术力量,在全县开展大搞输变电工程和电排站建设,架设3。5KV和10KV的高压输电线路,一路经江门,另一路由广州经顺德,将电源送到中山。35KV变电站有墩头、小托(今属斗门)和二窖口等站,再以10KV线路输送到各公社电排站,经变压器将电压降为0。4KV低压供排灌站抽水及生产队作照明和粮食加工之用。排灌站除厂房渠道外,主要机电设备有四大件:包括变压器、电动机、水泵和配电设备。由1960至1963年,输变电工程如黄圃、古鹤等变电站又先后投产。板芙公社?冲排水站(8台机组),庙窖站(5台机组),横栏公社跃进河(4台机组)等重点电排站及和公社(包括斗门、白蕉等地)先后建成投产的大小排灌站装机共2。6万千瓦,有排有灌,对我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显著效益。   为加强全县电力排灌站管理,充分发挥效益,中山县编制委员会于1963年3月4日下发中编字第005号文关于“成立胰机电排灌管理总站和人员配备的通知”,中山县机电排灌管理总站遂于1963年3月成立,地址设在石岐安栏路原农机三厂旧址(现中恳广场),人员编制86名,梁铭沧任副站长(站长),下设生、财务器材、秘书等股以及综合修配车间(设有金工、电工、锻焊等生产班组)。当时,总站的工作较繁重,要负责本县排灌站的建(新建工程)、管(运行管理)供(器材物资供应)、修(机电设备维修)及已建泵站的调巩工程,新建电力排灌站约1。1万千瓦。   至此全县电动排站拥有量已达3。7万千瓦,固定站1076宗1600多台机组,还有小型轴流泵群3500多台。全县设计受益面积共约60万亩(其中排水38万亩,排灌结合10万亩,灌溉约12万亩)。设计标准沿用,排水是外江10年一遇洪水顶托,潮水地区是8级台风加暴潮顶托,3天暴雨(300毫米)4天排干。灌溉是百日无雨不受旱。当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标准偏低,机组质量和配套差,渠道不配套,管理队伍经验不足,安全效益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总体估计有四成机电设备不安全,设计效益下降三成)但亦成为全省电动排灌事业发展较快、较好的重点县之一。为了加强管理,总结对全县的电动排灌站进行调查、测试、分类排队,艰苦细致地对1.1万千瓦问题较大的电动排灌站逐站逐项进行技术改造。当时把这项工作叫“调整巩固,填平补齐”,就是把一些平型皮带传动的设备改为立式直接传动或三角带传动;把效率太低的水泥泵壳改为铁壳水泵;温升较高的朝鲜马达改为湘潭或上海产马达;超负荷的马达改配套;铝芯变压器改为铜芯变压器;电器不安全的全套更新;厂房沉陷严重破裂漏水的重建;渠道及进水栏污栅不配套的补齐改进等,提高安全效益,恢复设计效益面积约10万亩。建立了公社一级的水电管理所23个,培训司机手10多批约2000人次。贯彻执行省颁发的排灌站“四大规程”(即新建、运行、检修、验收规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总结,初步形成了一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管理办法,建立了国社合营、社队联营、自筹自管的管理制度。当时物资缺乏,工作条件艰苦,但人人意气风发,忘我工作。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长驻各公社,深入第一线进行规划,安装、维修、测试、筹款,建立管理制度和运行规程等,干群关系非常密切。当时建设资金来源采取国家投资和社队自筹相结合的办法,管理维修费用主要靠收益面积征收水费,加上少量国家补助。   1965年7、8月间“四清”运动结束后,总站一部分人调去斗门县。根据县委批示,总站和供电公司合并办公。之后,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站长梁铭沧靠边站,受到迫害,1973年才平反。在这场“文革”灾难的日子里,总站处于瘫痪状态,管理工作停滞不前。此情此境,过来人当有体会。1971年总站与供电公司分开,重新设站在悦来路供电公司旁边,建立车间、仓库和办公室,算是又有了立足之地,1968年至1970年上级调来谭炳秋任站长,1970-1973年调来谭锡銮任站长,1974-1978年调来徐文泽当站长。   随着全国实行“全面整顿”的形势逐步好转,蕴藏在干部、科技人员、职工以及基层干部中的生产积极性又得到发挥,总站又焕发青春,掀起电排建设的第二个高潮。1973年佛山地区和江苏省苏州地区拉手竞赛,时任中山县革委会副主任李耀祺到苏州地区参观回来后,即指定由县排灌总站、农业局、县疏浚队三个单位派人组成学习小组前往苏州地区参观,主要学习他们推广低扬程水泵、爪斗式挖泥船和河道养殖水花生等项目。回来后,抽调县计委、水电局、排灌总站领导成立低扬程泵推广领导小组,由佛山地区水电局、中山县水电局、排灌总站和工业部门的科技人员组成研制小组,开展低扬程泵的研制工作,引进江苏经验,先后制成出水口径500mm,700mm,950mm,500mm简易移动式,300mm,1000mm,1600mm等型号低扬程泵400多台,装机约7000千瓦,另外又指定石岐农具厂加工500mm和350mm移动式低扬程泵共300多台,约4000多千瓦,拉设农村低压电网900公里,各种配电屏400多台,建设了黄圃公社二河等1.6m口径较大型的泵站,在全县又一次开展一围、一队、一站的电排建设高潮。同时吸收了一批科技人员,在支农、科研、开展多种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为基层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抗灾保生产做出了贡献。1978年4月,总站在湖南省桃源县全国水利管理会议上,被评为全国水利管理标兵。1981年5月,水利部在北京市召开全国水利管理会议,电排总站再次荣获全国水利管理标兵。   1978年后,党中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排灌总站坚持主业搞好电排站的建设和管理。1978-1992年黄桂山任站长,1992-1997年严子安先后任正副站长。在上级的支持下,特别是1990年水利达标的规划中,市政府连续3年每年投资100万元以上,分期分批对60年代建设的老泵站进行全面技术改造约1.5万千瓦,提高泵站安全效益。同时随着珠三角的经济迅速发展,把提高电排的设计标准提到议事日程。小榄、古镇、阜沙、南头、东凤、板芙等镇区先后筹资建设了小榄南、北泵站,古镇洼口,阜沙鸦雀尾,南头深窖、汲水?沙,板芙?冲、里溪等一批装机容量较大的骨干外排泵站。发展至1998年度,全市装机拥有量9732宗、10022台、77409千瓦,把全市电排站排涝标准由过去4天排干提高到2天至3天排干,掀起了电排站建设的第3次高潮。随着科技发展,电动排灌事业已形成现代化雏型。排灌总站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贯彻水利部“一把钥匙,两个支柱”的方针,在上级事业补贴很少的情况下,为了求得自身发展,积极开展综合经营,面对社会,服务基层。在原有维修车间的基础上,吸收一批技术人员,提高技术质量,搞好电排工程设计和施工安装,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997年后由冼其佳继任站长。总站按照中山市城市规划要求,于1997年异地搬迁到起湾道,现在有3个生产车间及5层办公楼一幢,总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职工120多人(在职75人)。自行可以生产由350mm-1600mm各种规格型号的水泵;生产PGL、GDD、GCK等规格用于配电、发电、补偿等多功能的配电屏;生产各种水闸钢闸门、输水压力钢管及20吨以下起重机等金属结构产品;承继泵站及各项机电设备工程、施工安装业务。为搞好电排事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相信我市电排事业将不断发展,寒来暑往,电排总站已度过了36个春秋。回顾过去,往事历历在目;展望未来,事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