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水利建设概况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谢蔚桢 李达明  
  中山市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北通广州市,东南连珠海市,西接江门市,毗邻港澳。地处东经113°09′至113°46′、北纬22°11′至22°46′35″之间。全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人口132万人。   中山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广东省的粮糖基地、经济作物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及旅游胜地。   盛产水稻、甘蔗、塘鱼、蚕桑及南方四大名果:荔枝、龙眼、菠萝、香蕉等,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闰誉。中山旅居国外华侨及港澳同胞众多,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华侨、港澳同胞近60万人。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   中山原是珠江口滨海中的岛屿,逐步冲积连接而形成。新石器时代有五桂山、凤凰山等适宜人类栖息的孤岛。唐称香山镇。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1925年(民国14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易名中山县”。1983年12月22日,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市升为地级市。   中山境内是大陆架隆起的山地、丘陵、台地、冲积平原和海涂组成。平原占全市总面积的68%,丘陵山地占24%,河流占8%。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原高程一般在珠江基面一0.6至1.5米之间,土质类型属冲积软粘土、淤土或粉砂类淤土。除北部小榄、古镇、东凤、南头、黄圃等部分属于淤泥为主的海相沉积层,层厚在20米以上。主要山脉有:五桂山位于中部偏东,纵横40一50公里,山地多为花岗岩所成,主峰海拨531米,是全市最高点,孙中山先生的故乡翠亨村就在本山区东侧;白水林山(又名丫髻山)位于西部偏南,主峰海拨473米,是本市第二最高点。主要河流有:东北部洪奇沥水道,经顺德与番禺之间流经中山,其西岸经黄圃、三角、民众出海,经本市流程28公里,汛期西、北江洪水有22%经洪奇沥宣泄;西部的西江干流,由三水县马口经顺德、新会之间流入本市,其东岸经古镇、横栏、大涌、板芙、神湾、坦洲入磨刀门出海,经本市流程63公里,汛期西、北江支流鸡鸦水道(全长33公里)和小榄水道(全长31公里),在港口与浪网之间汇合入横门水道;东部的横门水道(全长12公里),汛期西、北江洪水有16%经横门水道出海;北部西、北支流容桂水道,其南岸经南头、黄圃与洪奇沥相通;岐江河,全长46公里,横贯本市中部,西与西江干流联接,东与横门水道相通。以上六条水道在西、北江汛期水位均涌高。境内山区的主要溪流:发源于五桂山脉的有北台溪(全长23公里)集雨面积85.4平方公里;翠亨坑(长7.2公里)集雨面积17.74平方公里;大环河(全长25公里)集雨面积74.28平方公不;长命水河(长14公里)集雨面积31.76平方公里。发源于丫髻山及五桂山脉的有茅湾涌(以龙塘断面计算),全长14公里,集雨面积83.52平方分里。   中山市水资源丰富,境内平均年径流量达14.7亿立方米,还有流经本市的西、北江分流水道:磨刀门水道年径流量923亿立方米;横门水道年径流量365亿立方米;洪奇沥水道年径流量209亿立方米。为中山的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生活用水提供丰富资源。   中山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石岐年平均降雨量1738毫米,最大年降雨量(1981年)2669.5毫米,最小降雨量(1956年)1000.7毫米,多年平均降雨日146.6天,占全年日数的40.16%,最多161天(1961年),最小116天(1977年)。每年4一9月(汛期)雨量特别集中,占年雨量均值的83%,年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主峰出现在5一6月,称“龙舟水”;次峰出现在8一9月,称“白露水”。夏秋两季是台风多发、海潮高涨季节,台风每年一般在5一11月份发生,尤以7一9月居多,从1955一1985年,中山市受台风侵袭达118次,其中影响较大(8级以上台风)有41次,台风往往带来暴雨和暴潮。建国后,东部在横门出现最大潮水位2.52米(1993年9月17日);西部在灯笼山出现最大潮水位2.65米(1993年9月17日);在岐江河的西河口出现最大潮水位2.73米(1993年9月17日);北部在莺哥咀出现最大洪水位5.34米(1994年6月20日)。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影响,中山历史上洪、涝、旱、咸、台风、暴潮等灾害交错出现,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建国前,1915年、1947年和1949年,洪水发涨,莺哥咀水位尚未达4.0米境内大小堤围全部漫顶溃决、泛滥成灾,黄圃、南头、东凤、阜沙、横栏一带几成泽国;丘陵山区经常受旱,望天收成;低沙平原地区渍水为患,十年九不收;沿海地区的坦洲、南朗、张家边一带,受咸潮威胁,春耕大多数年份不能依时开耕。民国32年(1943年)大旱,持续140天,禾苗无法插下,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物价飞涨。由于水、旱等灾害频繁,农业生产采取粗种的挣稿或单造耕作制度,尽管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粮食产量仍然很低。建国前年亩产不到290市斤,民生困苦。   为了发展生产,中山人民有解决水、旱等灾害方面,自宋代年间(960一1279年)已有修堤筑坝、防洪、防咸,曾先后建有小榄、古镇、四沙等小围,直至民国38年(1949年)共修筑有小堤防工程1000多宗。由于时代局限,分布零散、细小,有几十亩即成一围的,工程标准不高,防御力弱,长期摆脱不了洪、涝、旱、咸等灾害。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针对中山地理特点,在水利普查的基础上,制定了一面治水整体规划,分期分批治理洪、涝、旱、咸等灾害。到1999年全市建成各种水利工程计有:堤防465公里,其中大型联围1宗——中顺大围(51万亩),中型联围5宗;万亩以上干堤水(船)闸173座,总净宽1753米;水库49座(其中中型水库1宗,小型水库48宗),山塘78座,总库容9159.5万立方米;机电排灌站9732宗,装机容量8.56万千瓦,初步形成了防洪、挡咸、排涝、灌溉、发电、供水、冲污等综合利用的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为中山市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水资源保证和防洪安全保障。   建国后到本世纪末的治水道路,经历艰难曲折、不断提高、逐步完善的过程,按其发展分七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50一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水利方针以“防洪复堤”为主,重点是把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工程进行修复加固。在广东省珠江工程队的支持下,1950年10月开始动工修筑文明围,1951年兴建黄圃水闸。1952年12月10日至14日,中山县委在石岐召开中顺大围第一届益地区代表会议,提出兴建中顺大围的计划。与此同时,发动“一村一小型水利工程”运动,全县兴修了小型水闸6157宗、水陂37宗、平塘7宗,经过3年水利工程的修治,使堤防的防御能力有所提高,做到一般洪水不溃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粮食由1949年亩产290斤提高到1953年亩产490斤。   第二个时期:1953一1957年,制订了水利工作以“防洪为主,结合排水、灌溉”的方针。为了解决洪、涝灾害,把国前支离破碎的小围,进行筑闸联围,堵支强干。1953年1月10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始修筑中顺大围,有计划把420个小围联成大围,保护耕地面积51万亩,1月10日第1期工程动工开挖叠石西部排水渠,全长8公里,兴建指南水闸,先后完成东、西干堤水闸3座。整个工程分4期兴建,至1957年春,除岐江河的东、西河口尚未闭口外,其余基本建成。1955年动工修筑马新联围。为了解决农田机灌,1956年5月成立中山县机械抽水站,配备燃油机13台,流动抽水船4艘;同时动工修筑中下南联围,中顺大围堵塞百花头,改变石岐至广州航道;同年动工修筑横石联围及完成文明围;开挖中顺大围东部排水渠。同年10月在特沙乡(现属新会市)建立第一个固定机械抽水站,1957年动工修筑民三联围和丰阜湖联围的防洪能力,捍卫面积84亩。   1955年春大旱,持续120天无雨。为了解决旱、咸,全县提出了“防洪为主,结合防旱”的治水方针,着手防旱工程建设,筑塘库、建陂头、开河沟。1955年动工修筑平沙、蛇尾迳水库(现属斗门县);1956年动工修筑南山(现属斗门县)、青年(现属珠海市)、龙潭、逸仙等水库;1957年动工修筑横迳、石榴坑、马岭、田心、正坑(现属珠海市)、大猪园、茶冷迳等水库(现属斗门县)。先后修筑小(一)型水库13宗,小(二)型水库及山塘36宗。同年4月全县开始水利规划普查,制定中山全面治水规划。经过第二期治水,粮食年亩产由1953年490斤提高到1958年550斤。   第三人时期:1958一1960年,是中山县水利建设大发展时期。1958年,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县群众性的治水运动,声势浩大,规模空前。县委总结第二个时期治水经验与教训,认为只有“过好水利关”才能根本改变中山面貌,在1957年水利规划普查的基础上,提出以防洪、防潮、防咸、排涝为主,结合灌溉交通;以续建和提高原有设备为主,适当进行新建;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根本治理。工程建设以中型为骨干,大、中、小结合。县委成立中山水利工程指挥部和成立1000多人的中山县第一、二工程施工队,组织了近10万人投入水利建设,长年也保留4万多人坚守重点工程。县委动员工、农、兵、学、商全力支援水利建设。先后堵塞了白藤海峡,修筑了坦洲联围、民三联围、赤坎联围和白蕉联围(现属斗门县)、特沙联围(现属新会县)、张家边联围、神湾联围、中顺联围续建工程、横石联围、三乡联围、五乡联围、乾务水库(现属斗门县)、竹仙洞水库和银坑水库(现属珠海市,负责供澳门生活用水)、长江水库和金钟水库。   1959年夏季,国家计委批准中山为电动排灌工程试点县,同年10月在小榄、横栏、沙溪、港口、神湾、中山农场等6个公社(场)开始第1期电动排灌工程建设,建站46宗,75台,总装机4926千瓦。基本解决了洪、涝、旱、咸、台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第四个时期:1961—1965年,是中山电力排灌工程大发展时期。为了彻底解决大沙田地区渍水,1961年在完成第1期电力排灌站工程的基础上,同时连续兴建了第2、3、4、5期电动排灌工程,中山第一宗板芙公社的孖涌、庙?两座由大电网供电的排灌站运行使用。到1965年全县共完成固定电动排灌站296座,413台,20669千瓦;完成墩头、小托、黄圃、二?口、古鹤、湖洲等地35千伏输变是站6座;完成中新、中顺、古鹤等处35千伏输电线路108.5公里。这些工程的完成为中山农业生产发展和电气化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1962年10月至1963年5月,历时243天未下过透雨,全县受旱、受咸面积30多万亩,全县开动了电动排灌站126座,燃油抽水机85台,抽水泵130台,发挥了118宗山塘水库的作用,抢修了一批临时蓄水工程,结果把旱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年农业仍取得好收成,粮食年亩产达748斤,超历史水平。   从1961年开始分期分批扫清工程尾巴,进行疏挖坦洲石角咀水闸引河,民三联围三宝沥;1962年得到广东省航运厅的协助,派出“新广东”号挖泥船,重点疏挖坦洲大冲口和白蕉依联围界河(现属头门县),并结合农田积肥入泥1500亩。1964年改建旧木窦1535个,新建木窦224个,小间闸224个;培修江海堤围和海堤砌石,搞好工程维修、养护,改建了钢板闸门21对,钢筋混凝土闸门7对,修理闸门18对,同时做好了长江、乾务、南桥三个水库的移民迁安工作,建房169间,2532平方米。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1965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达809斤。   第五个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水电局被撤销,干部、技术人员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一些行之有效的水利规章制度视为 “管、卡、压”而被批判、废除,水利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1969年7月,成立中山县革命委员会山区建设指挥部,发展山区经济。   1970年开始全县有21个公社到五桂山兴建小水电站50宗,结合造林绿化建了一批公社级林场。同年5月成立中山县河道整治办公室,先后整治了前山水道、大寨河、黄沙沥,并用水下爆炸扩阔横门口40米。几年来全县共疏挖大、中河道50多条,长100公里,并结合疏河入泥抬高低沙田20多万亩。   1972年7月15日恢复中山县水利电力局,到“五·七”干校的水利干部逐步调回,使多年停顿的水利工作逐步恢复。   1972年完成中顺大围续建配套工程西河口水闸。1974年4月东河口水闸完成。东、西河口水闸完成后,缩短了防洪防潮堤线513公里,改善了中顺排灌面积28万多亩。   1973年4—6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水利工程“五查” “四定”工作,初步摸清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建立和健全了公社一级水电管理机构,合放松了多年的工程管理工作得到初步的扭转。   70年代在整治围内排灌系统同时,结合山、水、田、林、路进行全面整治。沙田区大搞高低分间,大围改小围,平整土地,开河降低地下水位;民田区大搞开“三沟”、排“五水”。全县共整治了面积30多万亩,为农业高产稳产创造了条件。沿海地区的民众、三角、浪网、坦洲、神湾、张家边等公社都有成立了海堤砌石专业队伍,实行“自爆、自运、自砌”,坚持农忙专业队伍,农亲群众运动干,全县组织有海堤砌石专业队伍3043人,开辟水利石场33个,有专业运输船73艘。1974年冬至1975年春加固海堤砌石42公里,抛石16.18万立方米,加堤土方164.7万立方米,进一步提高了抗击台风暴潮能力。多年来的水利建设,为中山的农业生产高产稳产创造了有利基础,1976年中山县粮食亩产达832斤。   第六个时期:1977—1989年,水利工作进入以工程管理为重点和开展改革的新高潮同时,也迎来了一个依法治水的新时期。从1977年起,着重扭转水利工作中重建轻管的现象,水利管理重新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定理细则。工程建设则继续抓好维修配套,除险加固有,根据条件提高排灌标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水利建设中,逐步贯彻改革、搞活方针,开始实行“四定一奖”合同制(四定:定任务、定投资、定质量、定竣工时间;一奖:按“四定”完成任务者,给予现金奖),实施后效果良好。   1980年水利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加强工程管理、工程安全和维修配套方面来。主要落实专业承包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充实队伍,充分发挥县现有水利水电工程专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搞好工程管理,得高效益。   1982年2月对现有水利设施开展“三查三定”(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经营、定发展规划)工作1983—1989年,这几年在人力、物力的设放都突出“管”字,摆上首要位置,针对本地区的特点,工作重点是主攻洪涝,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做法上分两方而进行:一方面在战术上根据我市 水利和设施面广,工程老化多,险工隐患多,在水利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把有限资金投放到最需要的危险工程上。水利工作人员在汛前、汛后都深入到水利第一线作大检查,把实地检查出的主要问题,抓紧落实解决。组织行动,一是对堤防因地制宜,择险加高培厚;二是江海堤围外坡采取砌石防浪,逐年解决;三是对座弯顶冲深槽迫岸的堤段以及后坦被冲深的水闸进行抛石;四是更换及维修危险闸门;五是对渗漏严重的堤段进行灌浆;六是对个别水库进行配段完善,渠道清理维修。对每个水库严格控制防限水位。另一方面在战略上,组织水利人员抓好健全第一手资料。对危险地段及水闸进行实测。重点危险水闸,要抽干水进行剖析;建立健全中型水库及中型水闸各种观测制度(水位、雨量、蒸发量、位移、渗漏、沉陷等观测);健全工程技术档案资料,编制“中山工程图集”、“中山各联围水闸基本情况手册”,掌握第一手资料,加强技术管理,为水利建设开创新局面。   1985年在执行计划搞好建设的同时抓好“两条支柱,一把锁匙”。两条“支柱”是开展综合经营和征收一定周转资金,扶助基层综合经营的发展,共扶植基层单位30个,项目有种养业,开办厂、场、服务交通运输、发电施工和技术咨询等。综合经营收入,基本上解决了职工的温饱问题,对稳定水利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把“锁匙”是建立责任制。主要是搞好承包、不吃大锅饭,搞好三者关系。由于我市 各工程管理单位在财政制度上是自筹、自支、自求平衡的,建立责任制必须把工程管理岗位责任和经济责任同时建立,把工程管理的责任和保证单位的经济责任同时建立,把工程管安全效益,又要保证集体经济不断扩大和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样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既搞活管理又搞活经济。   同年9月动工开挖坦洲联围西干渠。该渠起于马角水闸,沿山边向东至龙塘,全长9.4公里,渠首底宽40米,渠尾底宽30米。该工和主要是引淡灌溉,分仓排水,畅通航运,是围内的重要排灌系统。10月民三联围正冲水闸重建竣工,5孔总净宽27米。   1986年的水利建设,许多区实行了领导分片包干,深入第一线,带领群众上工地。大多数采用了行政措施的手段,落实岗位责任制。一般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定出计划措施,限时,不完成罚款;二是分任务到队、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三是按受益面积自己负责自己地段。   3月6日,市人民政府颁发了(中府【86】31号《中山河道堤防管理实施细则》。   同年10月动工兴建小榄水道两岸防浪砌石,完成石方3.2万立方米,土方6.2万立方米,投入工程费120万元。   11月18日动工兴建坦洲联围联石湾新船闸,净宽12米,船室长124米,宽14米,可通行500吨级轮船。该闸为前山水道 的进出品,是对外贸易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咽喉之一。   1987年4月5日和中旬,中山市突降特大暴雨,石岐至南朗横门一带伴有冰雹。石岐最大雨量1小时达60毫米,日最大降雨量205.2毫米,石岐孙文西路和凤鸣路一带浸水深20厘米,部分街巷浸水深超过50厘米,岐关东、西路两旁农田一片汪洋,全市农田受浸53万亩。黄圃文明围排水站连续运行100小时,港口 中下南二级排水站连续运行50小时,解除了4万计亩农田渍水。   为了解决渍水,7月动工开挖石岐城区东部排水渠。该渠起于岐关东路的亨尾村与紫马岭村之间,经颐老院侧,开通液压地名件厂与海棉厂之间的山坳,拓除石岐新城区东部的莲峰和柏苑山涌,注入岐江河。干渠长渍水,通过排水渠,直出崩出涌,注入岐江河。干渠长5.37公里,及支渠4条5.89公里,渠底宽6—21米,总工程费726万元。于1988年5月1日通水。   中山市水利志编写工作,从1986年开始正式着手制定纲目,确定修志内容。编写不组采取先近后远、先内后外的方法查阅、搜集资料。走访过的地方有市水电局资料室、中山图书馆、中山档案馆、佛山市 水电局资料室、省水电厅资料室及中山有关联围、水库工程管理单位,召开这多次有关联围、水库修志人员及领导参加的编写座谈会。同时还得到水电系统有关同志积极撰稿和提供资料,共搜集到有关文献资料100多万字。为了力求符合志收体例,对水利志纲目曾作了4次修改,对初稿作了多次增删。  1987年3月,水电局召开了第三次编志会议,审议了中山水利志概述和大事记书稿。   4月中山水利志初稿完成,全书分8篇24章约21万字,按佛山市水电局(当时的上级主管局)意见,把初稿复印,由佛山市分发到有关县。6月佛山市 在中山召开水利志会议,中山水利志得到各县好评。同年下半年,中山水利志在中山市地方志办的领导和支持下,对初稿又进行了全面的修改补充,把原来纲目修改为16章。最后交由市地方志办审稿印刷成书。   198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7月1日《水法》正式施行。通过宣传、学习、贯彻执行《水法》,提高了人民群众守法、护法的自觉性,进入了以法治水的新时期。初步完成了我市行洪控制线的划定。处理了堤障44宗,河障9宗,拆除堤坡鸭棚12个、【84】145号、【86】31号文的精神,已划清了山塘水库的管理范围和地界,堤防两侧护堤地,部分进行了立桩。   上述各时期的水利工作,存在问题是:水利建设发展不平衡,如有些围堤土方任务没有完成;堤围标准低,险工隐患多,部分三险工程因资金不足,未能及时维修各加固;部分乡镇河涌渠道淤积严重;水电设施老化,失管失修。一些地方对“农业为基础”摆正水利位置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表现在:领导忽视对农业水利的领导;劳动积累义务工制度未建立;各级地方财政支农还没有形成一定比例制度,对水利投工减少,投入偏低,距离水利良性循环的状态相当远。某些时期的水利工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消耗老本,出现安全或效益下降的趋势。此外,三防物料储备不足,远未达省定标准。   1989年在工程安全问题上,贯彻了“行政首长责任制”,明确防守范围。分段立桩,标明界限,健全三防机构36个,抢险巡逻、救护队伍3万多人,确保了万亩以上堤围安全度泥汛。同年7月18日第8号台风、暴潮袭击我市,横门潮水位2。34米,接近解放后记录,磨刀门灯笼山站水位2。32米,为解放后最高记录。万亩以上堤围确保了安全度汛,夺统计表早造好收成,晚造大丰收,稻谷年亩产1631斤。这次台风、暴潮袭击虽万亩以上围堤没有出险,但漫顶小围有172个,经济损失4500万元。   执行《水法》加强了水政工作,成立水政科。一年来处理了堤障111处,清河障40处,清乱种14处,处进违章鱼塘21口,处理违法、违章260件。水利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水。   第七个时期:1990—1999年,是水利工作防洪达标及上新台阶,步入历史新里程的年代。   1990年通过总结历年来水利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将群众对水利“达标”的积极性和强烈要求付诸行动。水利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遍了中山的沙头坦尾,踏遍了中山的山山水水,广泛收集意见。对重点工程进行技术鉴定和科学分析,制定规划报告市委、市政府。市委、市政府很重视,在两次市长办公会议上专题研究,并于4月通过了《中山市1991—1995年水利防洪达标规划》,总工程费2。05亿元,5年市财政投入4525万元。达标规划大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大搞水利的积极性。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制定了一系列水利政策,使水利建设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多渠道、多门路筹集资金,增加对水利的投入:   1. 水利系统综合经营,“达标”期间的税收实行“先税后还”,投入水利。   2. 镇(区)财政收入20%左右投入水利,可以税前列支。   3. 水费按省守标准全额征收。   4. 受益范围合理负担工程费。40%由受举国面积负担,30%由受益人口负担,30%由受益范围工商企业按上年产值计算负担。   5. 规定了农村水利义务劳动工,每劳每年10—20工,城区每劳暂定2工,以款代劳(第工10元)。   6. 立章建制。为了加强实施“达标”的工作,制定了立项制度、筹收制度、质量管理及验收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建管并重。建设达标堤围,建一段成一段,移交一段给水利管理单位统一管理。   市政府颁发(中府【1990】59号)《中山市1991—1995年水利工和防洪达标规划》的通知,并印发到各镇区。市及各镇区相断成立了水利工程防江达标指挥部和办公室。   达标工程,从冬季开始展开行动序幕。设防标准是,江堤:中顺大围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洪水位,加安全超高1。5为;5万亩以上中型联围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洪不位加安全超高1。2—1。5米;5万亩以下至1万亩以上小型联围按10年一遇洪水位,安全超高1。2—1。5米。海堤:5万亩以上中型联围,按暴潮水位加10级台风风浪爬高,安全超高0。7米;5万亩以下至1万亩以上联围按暴潮水位加9级台风风浪爬高,安全超高0。7米。中型水库:按100年一遇雨量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其它小(一)型水库按50年一遇雨量设计,500年一遇校核。电动排灌站按10年一遇24小时暴鱼,5年一遇外江水位3天排干标准装机,保持完好率95%以上。   建设与管理同时一超抓,同年11月12日中珠坦洲联围管理处获全国水利系统综合经营管理先进单位奖。   1991年是实施“水利工程防洪达标规划”的第一年,自从1990年5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中山市1991—1995年水利工程防洪达标规划》(中府【1990】59号)的通知后,各镇区认真贯彻落实,行动积极、领导重视、落实措施,迅速掀起了全民办水利高潮。防洪达标成为广大发行人的迫切要求,按照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市政府再次决定以超前的意识贷款搞水利,计划用3年时间,提前2年完成5年达标规划。并明文规定5年内达标资金提前在1991—1993年使用,超前使用部分资金先向银行贷款解决。   防洪达标第一年投入水利资金5601。9万元,完成土方528万立方米,石方41。3万立方米,混凝土1。4万立方米。完成加固堤围203公里,水库4宗,重建(扩建)水闸3座,加固维修水闸52座,电排技改维修17966前瓦。   1922年是我市利防洪达标建设第二年,全市各镇区领导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全面掀起了水利防洪达标热潮。全年共投入水利资金9600。58万元,完成土方635万立方米,石方53。96万立方米,混凝土5。68万立方米。完成加固围堤203公里,水库6宗,重建水闸17座,加固水闸60宗,电排技改维修16848千瓦。   中顺大围工程管理处开展堤围按标准除险加固和式程管理落实责任制,被评为全国水利管理先进单位。中山市率先在全省贷款搞水利,水利投入大,获省水电工作先进二等奖。水电局如期按标准完成省人大“江河整治方案”获省江河整治工作先进单位奖。   1993年是实现水利防洪达标5的规划的最后一年。3年累计,按标准加固干提356公里;加固水闸72座,大修除险加固干堤窦闸150座;加固水库11宗,达标电动排灌站11992千瓦,总投资3。08亿元,其中超前工程贷款1。3亿元。实现了全市江海堤围、水闸、水库防洪工程达到省定标准,成为全省实现水利工程防洪达标第一市。中山市对水利建设持续高投入,率先在全省完成水利工程达标,被评为水利工作先进二等奖。   1993年9月17日受16号台风影响,横门、磨刀门水位全部超历史,超过200年一遇水位,坦洲灯笼山水文站2。65米(超历史最高水位),大冲口水闸水位达2。84米(历史最高2。38米),横门水文站水位达2.62米(历史最高2。54米)。水利防洪达标工程,经受了200年一遇潮水位的考验。全部主要干堤有险无大患,充分显示了3年来水利防洪达标工程建设的成果和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几年来,在水利工程防洪达标的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向更高层次迈进,治水与开发相结合,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一起上的发展水利产业的新路子.   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上,始终以巩固、提高现有工程成果、恢复和扩大效益为目的,重点抓好水利工程达标建设、双体船浪损工程的治理和现有工程的除险加固,确保工程质量。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在加强工程的养护、确保工程安全的基础上,抓好征收水费、定权发证、环境整治等工作。水利围绕加快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发展,实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把治水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水利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发展,促进了水利事业的良性循环,既发挥社会效益,又取得经济效益。   坚持依法治水,使水政、水资源工作走 正轨。   1994年贯?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的决定》,坚持“工作要搞好,经济要搞活,面貌要改变”的工作方针,深化水利改革,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6月20日和7月26日,我市分别遭受5。38米 200年一遇洪水位,和5。02米接近100年一遇洪水位特大洪水袭击,在抗洪战斗中,各级领导亲临第一线,决策正确,指挥得力;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及时调度抢运防洪抢险物资;水利部门充分发挥水行政主管部门防洪指挥机构的职能作用,当好参谋。水利干部、职工公而忘私,全心全意地日夜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在防洪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全市军警干群的共同努力,使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2000亩以上堤围无一崩决。水利达标工程再次经受了6、7月份特大洪水的考验,水利工程安全度汛,确保工业产值增长,农业大灾之年大丰收,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形势的发展,水利在全市人民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市、镇(区)、村名级领导把水利摆在与能源\交通一样重要位置来抓。水利建设和管理又有新的思路,在5年防洪达标3年完成的基础上,制定了再上一个新台阶的计划。1994年9月9日市政府颁发《中山市1995-1999年水利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上新台阶规划的通知》(中府[1994]95号)。计划从1995年开始用5年时间将现有水利防洪、排涝工程设防标准从原来10年、20年、50年一遇提高到20年、50年、100年一遇。同时落实加大水利资金筹集力度:地方财政计划每年投入3000万元,干部每人每年100元,职工每人每年50年,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筹办水利、征收农田水利设施补偿费,金额计征水费,水利建设工程的电力增容费减半征收,受益范围的集体及个人自筹水利工程费等。   1995-1999年,实施《中山市1995—1999年水利防洪防涝工程建设上新台阶规划》(中府[1994]95号),投入9.6亿元,在第一次达标基础上,堤围标准全面提高1个档次,水工建筑物工程提高2个档次。大型围堤宽拓宽至6—8米,设防标准为100年一遇,中型围堤4—6米,设防标准50年一遇。大部分实现堤路结合,其中浇筑混凝土堤面的有120公里。中顺大围(中山段)83公里、五乡联围42公里、中下南联围23公里等围堤,全线可通汽车,既方便防汛抢险,又为当地人民生活、生产提供交通便利。   在加强堤防建设的同时,干堤上的水闸标准也相应提高,适度超前,即对水闸采取比大堤标准高一个档次建设,并提高自动化水平。100多座堤防水闸,从过去的人字门、一字门,改为电动提升门,3座大型水闸实现了程控开关,开关时间缩短近4倍。投资达2亿元的东河口水闸重建工程——东河水利枢纽,按水利基本建设程序完成所有前期工作,主体工程已于1998年5月31日正式动工,2000年7月1日正式启动。1993年台风暴潮以及1994年特大洪水后,对小(二)型反上水库进行达标加固和上新台阶建设,中型水库按100年一遇设计、2000年一遇校核;小(二)型水库按5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甄别、鉴定小(二)水库的效益,好的按小(一)型水库标准进行加固,差的限制运行。在规划水库除险加固中,中山市按照水利厅提出的“一库制”建设要求,结合“八之库”和“六有六落实”?具体要求,把水库的环境整治、综合经营等具体建设项目纳入计划内,立足将水库建成示范型、基地型,做到管理机构健全、工程完整安全、环境优美、效益显著。全市已达标的水库达16座,其中长江、金钟、逸仙、横迳、箭竹山、石寨、蕉坑仔、马岭等水库在全省率先实现大坝三面光。长江金钟逸仙水库还成为施工优良、外观优美、环境优雅、功能多样的工程。在1999年遭受近50年少见的春旱(咸)中。   注:   “八之库”是指:法制之库、安全之库、水环境优美之库、综合开发利用之库、科学管理之库、效益一流之库、两个文明之库、职工福利之库。   六有:   1. 有良好的工程形象;   2. 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管理室、办公室、住房、仓库;   3. 有必须的工程档案资料;   4. 有通讯设备;   5. 有交通工具;   6. 有防汛公路。   六落实:   1. 落实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及其职责,并签订小型水库防洪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书;   2. 落实管理人员;   3. 落实管理制度;   4. 落实水费征收与管理;   5. 落实经费补贴来源;   6. 落实工程抢险预案和防洪抢险物料。   在短短18天时间里,实施引长江水库至南朗镇,及时解决了11个村8000亩农田的灌溉用水,水库抗旱效益在“水乡”初显威力。“98.6”洪水后,结合恩平茶山坑水库垮坝的教训,居安思危,中山市提出“假如恩平千年一遇的暴雨降在中山怎么办”的课题,对全市的山塘水库再进行一次全面的谁,制订新的规划,以更高标准迎接新世纪。   中山市电动排灌站的建设,是始于50年代,是为解决大沙田地区大排大灌的灌溉方式和积水问题而兴建的,当时是机械抽水站,60年代逐步改为电力排灌站,经过近50年的建设,已建成机电排灌站9732宗10022台,总装机容量8.56千瓦,近年,随着形势的发展,电动排灌站向更高标准迈进,涌现出小榄泵站、古镇?口泵站、雅雀尾泵站和和东洒水利枢纽泵达到现代化水平。   水利是无止境的事业。市政府根据1997、1998年暴雨、洪水袭击所暴露的水利问题,按新形势要求,着眼于全局,以战略的高度,又先后拟定了《中山市1999年—2004年水利建设规划》、《中顺大围排涝总体规划》和《中山市岐江河综合治理规划》,使全市经济发展具备更加安全可靠的防汛安全保障,确保水利的适度超前发展。   科学的管理是发挥工程效益的根本手段,中山市始终坚持建、管、防并重的方针,采取“软、硬”结合的措施,通过强化管理巩固和保护建设成果,发挥工程最大效益。   软件方面:一是规范项目管理。在全市推行“四制三统一”管理,即“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工程由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验收”,有效保证了按质、按时、高标准建设。二是落实运营责任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的责权,按照分级管理,一级一级负责的原则,分别签订责任书,以书面合同的方式,具体详细规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全面推行“三分五定法”,即水利工程在水利会(所)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围堤分段管理,水闸、堤库、电排站分别把守,工程维修护分项实施,并定人员、定任务、定标准、定工资奖金。如中顺大围(中山段)83公里堤围,目前配备专职护堤员72名,平时负责清理堤上杂草,护理堤面,堤坡,汛期兼顾查险,工程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完善配套政策。好政策就是好机制,也就会拥有省略,带来效益。经过积极争取,经市政府批准,我市在水利投资、水电价格和收费、行业管理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水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小水电价格达0.55元/度,为全省最高;市财政每年水利投入不低于3000万元;水费40%用于水利工程单位的管理费用等。   硬件方面:加快了水利管理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是办公自动化,配置30多台(套)计算机、3台平板式电动绘图仪及一体化装印设备,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设计系统,大提高了工程项目设计的质量和效率。二是监控现代化,全市98%的堤防水闸由过去的人字门、一字门改为电动提升门,大型水闸安装了集中程控开关系统,全市江海堤围设立了水位、雨量、风向(速)、咸度自动遥测装置了2个中心,39个基地电台,12个水文测报站。此外,全市还兴建了117个水准网点并配置了多台自动测深仪。三是资料信息化,建立静止气象卫星云图、自动水文遥测、无线电通信、大屏幕投影、气象预报、有线传真等六大信息系统及全省三防数据库联网专线,并开发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热带气旋信息系统。   200年是完成”九五”计划和本世纪末重要目标的最后一年。面对新世纪,要有新的治水思路。市水利局要以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防洪安全保障和水资源保证为总任务、总目标,开创性地做好水利工作。   随着全球环境恶化、经济增长和人口的增加,防治水旱风灾害工作更加艰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增加资金投入,增强水患意识,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搞好水利建设规划和防洪规划,从整体上提高我市防治水旱风灾害的能力。为此,我们防治水旱风灾害的指导思想是:做好现有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和安全达标工作,确保现有水利工程安全度汛;高标准、高质量兴建一批重要的防洪水利工程,使之发挥新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三防非工程体系,使之与工程措施配套,使整体功能发挥更大的效益;正确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既要抓好当前的应急措施,更要做好防灾减灾的治本大计。   要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减轻水旱风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必须加强领导,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防灾减灾责任制;必须提高全体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防洪减灾行动,提高为水利尽义务的意识;必须充分发挥各级部门的积极性,做好思想、组织、队伍、物资和措施”五落实”;必须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和”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的减灾方针;必须实施综合减灾、科学减灾、依法减灾、全民减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当务之急,我市水利部门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加大对水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水患意识和尽义务意识,形成”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社会氛围;加大依法治水、管水、用水力度。规范水事行为,控制和清理临水的违章建筑,继续依法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全面开展水土优质执法工作;彻底理顺水利队伍管理体制,切实贯彻省政府的有关决定,将基屋水利会改水利所,实行定编、定级,落实经费供给渠道,使之具有水行政管理职能;认真做好现有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和江海堤围的安全达标建设,抓紧对山塘水库的布局调整和除险加固;建设和完善暴雨、洪水、台风预警系统;认真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及其一系列配套法规,研究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积极推动依法减灾、科技减灾和全民减灾战略的实施;建设完善的,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三防指挥调度中心,运用遥控、遥测等赞赏手段,强化三防的指挥系统、调度系统、决策系统,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