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苏松勤
“三日无雨水车响,一天大雨水汪汪。放下禾镰无米煮,撑只烂艇去逃荒。”一首民歌道出了解入前中山人饱受自然灾害的颠沛流离苦况。那时候,春来咸潮倒涌,夏至洪水横流,秋临台风肆虐,冬到寒流霜灾。老天爷喜怒无常往往带来灭顶之灾,围崩堤塌,屋倒人亡,百姓苦不堪言。
解放后,当家作主的中山人民锲而不舍地战天斗地,成功地构筑了系统的水利工程网络和可靠的“三防”屏障,基本做到洪水泄得去,内涝排得出,干旱灌得上,咸潮挡得住。水利设施发挥了防洪、排涝、抗旱、御咸、供水、发电和运输等综合功能,经受了数十年一遇的台风暴潮正面吹袭和两百年一遇的西江特大洪水袭击,确保了全市城乡安然无恙。
这不是天公作美的巧合,而是中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半个多世纪奋斗创造的人间奇迹,是历届各级政府不惜投入巨大人财物力,以血汗凝注水利“长城”的丰硕成果。
本书的一批作者,大多是水利战线上摔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行尊。他们目睹一项现代化水利工程相继建成,联想到中山水利建设的光辉历程,欣然命笔,以过来人的身份,用丰富详实的史料,重现昔日构筑全省五大联围之一的中顺大围时,中山民众肩挑背扛、龙腾虎跃的生动画面;描述当年白藤堵海防咸、横门劈山疏河以及筑山塘修水库等工程的人民战争气势;追忆水利工作者胆大心细,精心组织创建东河口大型全自浮运水闸的惊心动魄场景;讴歌了水利战线上一些典型的先进人物事迹。
此书所辑,虽属一些历史片段资料,但读者可作管中窥豹,了解中山人民在半个世纪以来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治水的伟大创举。亦对中山为什么能够三年完成五年计划任务,成为全省水利防洪达标第一市这个问题找到答案。通过鉴往博今,可以更好地激发中山的后人更加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创造更辉煌的未来。在此,我们热诚感谢水利史料的作者。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为中山的水利史增补具体内容,从更深更广的层次反映史事的实际和本质,使广大读者从中获取教益,从而更好地激励人们承先启后,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本刊注:苏松勤是本市现届政协主席
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