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澳门是骗卖猪仔华工的罪恶渊薮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高民川  
  中国人旅居海外谋生,历史悠久,但在鸦片战争前,人数很少。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已被船坚炮利的欧美帝国主义者所打破,西方殖民国家到中国招募和掠卖华工,从此中国人大量出国,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大增。   中国历史上自代以后,历代王朝都严禁国人出国。清衩承袭明朝的海禁条例,在大清律明文规定“一切官员及军民等,如有私自出洋经商,或移住外洋者,应照交通反叛律,外斩立决。府县官员,通同舞弊,或知情不举者,皆斩立决。”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国家,在南洋、美洲等地进行开发,急需大量劳工,清政府在西方殖民国家的压力下,就放松了海禁政策。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后,1866年又允许英、法在中国任意招募劳工。1869年中美续增条约规定,华人出洋,清廷不得禁阻。所有这些,都为外国人在中国招募、掠夺华工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清王朝黑暗腐朽统治下,广大劳苦大众失业破产,挣扎在饥饿线上,到处流浪,寻找谋生机会。这就为外国人大量招募、掠夺华工提供了条件。于是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移民公司就大登广告招募华工,与应募的华工订立契约华工的由来。但是契约内容,只是一纸空文,并不兑现,装潢门面而已。事实上,华工是被当作“猪仔”贩运的。   所谓“猪仔”贩运,起源于17、18世纪的黑奴买卖。这是当时最有利可图的买卖之一。后来,非洲的黑奴买卖被禁,西方殖民主义者因而把视线转向华工,继续干贩卖人口的勾当。当时中国人把这种拐卖的人叫“猪仔”。“猪仔”贩运实际上是黑奴买卖的继续。   澳门原是香山县(今中山市)属地。自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被葡萄牙借口曝晒水渍货物借用而逐渐强占。尔后,澳门则成为掠骗华工、制造惨绝人寰案件的罪恶渊薮。   鸦片战争前,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沿海地区暗中掠骗劳动力的案件,时有所闻。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五月十七日皇帝上谕,亦以闽广两省海口停泊夷船(指外国船只)收卖内地幼孩之事而感骇异。同年七月廿四日,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查明夷船骗带华民出洋情况后,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臣到粤之初,……闻有买猪崽之土语,诧为怪异。……五月间,南海县知事刘师陆访获省城鬼子栏杆作坊内,有拐骗幼孩逼勒做工之事。先后查起幼孩及百人……据署澳门同知蒋立昂先后禀复,每岁冬间,夷船回国,间有无业贫民私相推引,受雇出洋,但必择年加强壮之人,其弱稚者,概不雇用。议定先付洋银六七元,置买衣物,带至该国则令开山种树。或做粗重活计。又查另有一二夷船惯搭穷民出洋谋生,不要船饭钱文,俟带到夷埠,有人雇用,则一年雇资听该船主取去。……当其在船之时,皆以木盘盛饭,呼此等搭船华民一同就食,其呼声与内地呼猪声相似,故人目此船为买猪崽。”由此而得知夷船诱骗华人为“买猪崽”。   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烟禁驰,在澳门的葡国人不能专利,则转为诱骗华工出洋勾当,坐收其税,澳门成为殖民者贩卖华工出洋的大本营。秘鲁、古巴诸国在澳门设招工馆收卖华人回国供役。   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主义强盗,在澳门遍设惨绝人寰之劳工收容所,名叫“BARACON”,即所谓“猪仔馆”。据资料记载,当时澳门有招牌的“猪仔馆”达79所。驻澳门美国人致香港美国人函中称:澳门一地,葡萄牙、秘鲁、西班牙三国人所开招工局计300余所。葡国人员及招工局人员。向靠招华工发财,靠招华工吃饭者三四万人。澳门地方一无正经生意,专靠招华工做坏事。参与拐骗华工勾当者,德国说甚亦突出,通过运载华工大赚其利。贩运猪仔华工有利可图,多多益善,一时各国在澳门大贴“街招”(招工广告),争设“猪仔馆”,大肆干其诱骗之能事。   前山同知前山营都会禀中称:“查得已在澳门最辟静之水手先街,开设招工所二间,诡名华利栈、万生栈,两相对面,日集月增,现已达四百余名之多,大半是新安县属客民。洋差防守甚严,路人稍立观看,辄加呵斥,甚至拘禁。刻因船赴暹罗(今泰国)运米,一俟该船回至澳门,便将招致之人装运出洋。该船名叫‘地打杜士’,系德国之船,代理人名卑拿威地士。其‘街招’所叙合同工银服食,及做工相待各款,与历来诱骗办法,大略相同。但七月至今,未及两月,招致之人。因受刻薄事多次,现被监禁多人,并有数十人乘间逃逸。而该公司控于洋官,诬累无辜之人。尚未出境业已如此,将来到彼后之害,不问而知。”   华工乘船出洋,途中所受非人虐待,更是骇人听闻。人们把贩运“猪仔”船的生活,形容为“浮动地狱”。华工在船上的悲惨遭遇,由此可想而知。由澳门乘船至古巴,约需147至168天之多,船行极慢,船舱仅71尺。在热带海洋荡漾百余日,水手虐待,馀食恶劣,身心极之痛苦,死亡率惊人。如1850年运往秘鲁华工共740人,抵目的地时,幸存只493人,惨死船上247人,死亡率达1/3。1856年运往古巴华工298人,幸存166人。死于船上者达132人,死亡率达1/2。船上淡水奇缺,买水一杯要付船主一元。1864年3月,华工陈阿乘从澳门开出之“猪仔”船。船上无水,一路渴死约300人。1987年秋,西班牙船“罗西达”号在澳门载广东华工700余人往古巴,途中遇风浪,船不坚固,折回澳门,改雇轮船“发财号”,工人转拨船上。该船原已载广东华工数百于舱下,今两船人合于一船共1005人,船小人多。麻麻密密,须侧身叠股而睡,酷热不堪其苦。航未数日,有人抗议。船主镇压,用火枪伤三人,余则骇怕。船主又将“猪仔”工发辫(清代男人留有长辫)5人或10人一组系于船旁,又将130人之手足捆绑,迫令伏于布袋上,脱光裤子打屁股,补打得皮开肉绽,血染船红。哀号之声惨不可闻。外国船主阴险凶残,打完还用生盐搓于创处,其痛可知,天时既热,屁股发炎腐烂,腥臭之气,远闻数里。及至古巴,死于船上者80人,其余均受重创。 据《古巴杂记》载,1853——1974年从澳门运华工往古巴共260航次,所载华工的中山东西两乡(今环城、张家边、南朗、沙溪、大涌等镇区属乡村)破产农民为多。   “猪仔”华工抵达目的地后,更悲惨的命运又是在等待差那些幸存者。命运的悲惨,莫大于被贩往秘鲁钦查群岛(CHINCHAIS)的“猪仔”。那里气候恶劣,工作繁重,人容易晕倒;晕倒时,凶神恶煞的监工还用皮鞭将其抽打死亡。1860年的前后10年,贩运往秘鲁的华工其数在4000人以上,有的被打死,有的劳动过度而病毙,有的坠落鸟粪中而死,有的不堪苦投自绝壁上或投海而死,生存者不过百人而已。情况之惨,真是骇人听闻。   正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华工和当地人民一起,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使美洲和南洋许多地区得到开发,并逐步繁荣起来。对于这些华工的贡献,许多态度客观的外国人,包括一些官员和学者,都作了很高的评价。                                1996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