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隆都侨刊溯当年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高民川  
  《隆都沙溪侨刊》创办于1984年6月。旅外乡亲说:“刊自故乡来,报道故乡事,捧读值万金,故乡今昔异。”可见该刊深得旅外乡亲喜爱。   华侨先辈离乡背井,谋生海外,身居异国,心悬故里,来自故乡信息,自然喜不自胜,先睹为快。有侨胞谓家书既抵万金,则侨刊值百万金,可见侨刊价值不菲,作用非比寻常。   隆都是清末民初中山一行政区域,乃著名侨乡,包括今之沙溪、大涌两镇,文化事业较发达,以办刊而论,抗战前后,中山各区、乡办刊物已风起云涌,有资料可查的计有40种之多,其中隆都占相当份量。《隆都沙溪侨刊》之创办,实际是隆都乡刊月报之延续。隆都办刊有传统历史,此为隆都之文化遗产,不应泯没无存。笔者乃隆都人,虽非工作于隆都,而对隆都的历史与现状,焉能无动于衷?故不避浅陋,据所知而成此文,权作引玉之砖。   据现有资料显示,隆都在抗战前后办有下列刊物:   《清江月报》 约民国13年(1924年),青冈村创办。   《?角月报》 民国16年(1927年),?角乡(今龙瑞、云汉两村)创办。创办人是刘守刚、刘家良、刘子谦、刘若卿、刘德严、刘瓞民、刘毅勋、刘稚良、刘子飞等。   《濠溪月报》 民国18年(1929年)9月20日,濠涌村创办。创办人是方肇华、方守恒、方凤波、方懿荣、方涤非、方子文、雷宜群、方社灿、方润昌、方炯来、方半农、方兆洲、方荫川等。   《隆都月刊》 民国19年(1930年)3月,沙溪创办,属全区性刊物。创办人是张浪石、张稚庐、肖放诗、肖汉宗、冯万里、陈发迹、余乐群等。后改为《隆都半月报》。   《涌头月报》 抗战前,涌头村创办。创办人是张方谷等。   《龙头半月报》 抗战前,龙头环村创办。   《隆都侨报》 民国36年(1947年)2月15日,沙溪创办。创办人不详,发刊词署名泽民。   《隆都华侨月报》 沙溪创办,其余未详。   昔日因战乱等原因,历史刊物散失不全,旧籍收藏较多之中山纪念图书馆,所藏报刊亦甚为零散。按中山文化事业发展向较蓬勃之情况来看,隆都及所属乡村过去所办报刊,估计不止此数。上述创办最早者为《清江月报》,是否有比此更早者,有待今后发现及收藏者、知情者提供补充。   上述报刊,均属隆都热心人所创办,集资出版,亦有由乡政拨款支持,出版后赠阅或出售,均获得海外侨胞资助维持,所办报刊,均向海外寄发,侨胞视若家书,有的报刊就称为侨报,可见读者的主要对象是华侨。抗战前,中山各都(区)乡办报刊甚为蓬勃,沦陷时被迫停刊。抗战胜利后,各报刊纷纷复刊或创刊,民国36年(1947年)曾盛极一时。之所以如此,除热心文化人之努力外,则因海外华侨喜爱并慷慨捐助经费有以致之。   至今,《清江月报》、《涌头月报》、《龙头环月报》均缺资料可查,而《?角月报》、《隆都半月报》、《濠溪月报》等尚幸有少量资料,有助于对这些刊物之历史、作用有所了解。   《?角月报》之前身为《?角乡事月刊》,创刊于民国14年(1925年),专事报道政令及乡事,因内容欠充实,甫出一期即告停版。   民国16年(1927年),热心人士及旅外侨胞决定组织?角月报社,以提倡文化,传达消息,联络侨胞,促进乡政及公益事业发展为宗旨,由乡人捐资筹办,拟选职员,成立月报社委员会。时物价低廉,初期由刘瑞华、刘业荣、刘业超、刘耀恭四人借出双毫银100元作出版经费。创刊号出版于是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首届编辑为刘守刚。后深得乡人及侨胞喜爱,踊跃捐资,经费渐裕,来稿甚多。   出版数期后。刘守刚辞职,公推刘家良代理编辑主任,出版至第12期。至民国17年(1928年)4月5日,社员大会改选第二届职员,刘子谦为编辑,时经费仅存60余元,后经人外乡亲源源捐助,依期出版,内容比以前更丰富,继续出版至20多期。民国18年(1929年)夏,改选刘若卿为编辑。刘若卿毕业于日本大学,曾在广州与郭唯灭等筹办《现象报》、《民仇报》多年,熟悉而热心报务,被选为编辑,乡民深幸得人。若卿个性率直,对乡事有敢言之称,本报言论及内容均有无限进展。直至期满,若卿赴省。民国19年(1930年)夏,改选刘德严担任编辑,出版数期,终因经费短缺,加上国难深重,中山沦陷,被迫停刊十多年。   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国土重光,各地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中明达,重议复刊。唯纸币贬值,百物昂贵,无从措手。民国35年(1946年)冬,自治促进会举行乡务会议,公推刘瓞民、刘毅勋等23人组成《?角月报》复刊委员会。刘子谦、刘子飞等7人为常委,主理一切。乡中三堡庙尝分别拨借国币60万元为 出版经费。旋推刘毅勋为社长,刘稚良为编辑。停刊已久之《?角月报》乃于民国36年(1947年)元旦复刊,但刘稚良主编两期后即辞职。改任职于《中山民国日报》,编辑一职暂请刘若卿担任。若卿以年老力辞,但一时未得妥人,只得临负责,许暂不许久,该月报乃仍继续编印。以上为1947年5月1日以前之事。   《?角月报》栏目有社论、邑闻、都闻、乡闻、专载、各地侨讯、各国拾遗、中外名人言行录、园艺生产、医学卫生、时代食谱、文丛、义务通讯、社会服务、鸣谢捐款等。复刊第6期刊名为中山县长孙乾所题定。民国37年(1948年)出版新春号,因物价飞涨,邮费3港元;星洲及南洋10元坡元;欧美各国5美元,平邮6美元,空邮15美元。   《隆都月报》出版于民国19年(1930年)3月,由张浪石、张稚庐、肖放诗、肖汉宗、冯万里、陈发迹、余乐群等7人出资创办,赞成者有该区50余乡各界知然人士。《隆都月报》内容十分丰富,除新闻及文艺外,注重华侨消息,论文方面,尤多鼓吹自治和教育建设工作,图文并茂,封面画及插图均甚精彩。每册二三页不等,镇各乡公所及县各机关,均免费赠阅,出版至第四期旅外侨胞争先订阅,销路激增,每期销量达5600余份,凡镇人足迹所到之地,均不胫而走,旋因徇读者之请,改为半月刊。秘鲁中山隆善社不远万里,慨捐补助金及题赠匾额,足见侨胞爱护之诚。旅加拿大张楚弓、旅檀香山林江岳等乡亲赞助尤多。由民国19年(1930年)创刊至民国21年(1933年),出版达40期,后以办刊人员散处省港京沪各地,遂告停刊。   《隆都月报》创刊号于民国36年(1947年)2月15日出版,刊有署名“泽民”之《我们的话(代发刊词)》,其中云:“本文化事业,战前即已贫乏异常,沦陷期间,当然更无足道。可是复员以后,却一发连战前仅有的全区性定期刊物《华侨月报》也迄今音沉响绝,其它继起者也寂然无闻,这已经是亟待弥补的缺陷,何况在此久经变乱之余,都中一切复兴建设事业,尚急切需要旅外乡亲之继续努力,大量投资,以期迅赴事功。因而,吾人对于旅外乡亲渴想明了之战时战后的祖国和家乡一般实际情况,在理亦亟宜从速据实传达室达海外,借以增强旅外乡亲复兴祖国,重建家园的信念与决定。我们此次之所以不自度德量力,创办此刊,盖亦不外基于上述原因。”   创刊于民国37年(1948年)8月10日的《涌头月刊》,其办刊宗旨,在《我们的号角》之代发刊词中概括为两句话:“发展乡村文化是本刊的主要目的,报道乡情是本直的主要内容。”   濠涌所办的《濠溪月报》始创于民国18年(1929年)9月20日,版本规格为32开本,约100页,虽属一乡之报,却有邑闻、区闻、乡闻、婚姻、生死等个人消息,还有侨胞动态亦刊之颇详。当年9月27日,乡人方善东放美洲,该报备茶点欢送,其过程亦详载该报。   该报刊有一消息:“?叠车路(旧称沙溪北路)由?角至涌头路线。现已建筑完竣,涌头至叠石及大涌支路,不久可以完成,故将车费改订:?角至永厚收10仙,其余每站加银4仙,每角18仙计。以上俱系二等车费价目,若搭头等,无论远近,照二等加费4仙。该车路公司董事长为李公藩、总经理为缪鸿若。当时拟开辟第一支路。由龙聚经黄屋坑,龙头环至象角止。”   以上消息发生于60多年前,对于今天了解当年?叠车路之历史,研究物价、车费的变化,不失为有力之根据。   以上资料表明隆都办报刊已的60多年历史,甚至更长。以发展文化策励人心,报道乡情,联络侨胞,同心同德,建设家乡为宗旨。80年代创、复刊之侨刊,与此一脉相承。当年都办或乡办之报刊,与今办之侨刊,均获得旅外乡亲喜爱的热诚赞助支持,足见旅外乡亲爱国爱乡,一如既往,发扬光大。   隆都过去所办乡报,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厚,内容多姿多彩,侨胞社会与侨乡社会,记载颇多,是研究该地区华侨历史与侨乡社会的形成、发展不可多得的史料和文化遗产。惜乎历经变乱,散失不全,如难在民间征集此种乡刊,以作为研究资料,承先启生,办好侨刊,激发华侨爱国爱乡的热情,发展经济,建设侨乡,将大有裨益。                             1993年12月2日第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