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追本溯源 温故知新

——为祝《环城侨刊》30周年而作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值此《环城侨刊》而立大庆,出版30周年纪念专刊之际,忝属读者,不揣浅薄,谨为文以祝。   环城为中山著名侨乡,建制名称,迭经变异。从清代算起,先后称仁良都,仁良区、一区、沙涌区、沙涌乡、沙涌公社、环城公社和环城区等,随建制之不同,所辖乡村亦有变更,时分时合;而主要乡村为沙涌、恒美、竹秀园、渡头等村,均在所属之内,向无划出。环城乡侨众多,内外关系密切,得风气之先,文化较发达,区乡所办刊物,从历史看,非自1958年始。 [center][B]追本溯源 历史悠久[/B][/center]   我中山侨乡,文化素称发达,人才鼎盛。早在清末,有识之士创办全县性报纸,以发聋振聩。民国成立后,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响,各镇乡办刊物相继出现,仁良都亦不后人,早在二三十年代风行一时,沦陷时被迫停刊,抗日胜利后复办或创刊者如雨后春笋,资料表明,属仁良都有范围者,则有《良都月报》、《竹秀园月报》、《恒美月报》、《渡溪月报》、《北台通讯》、《起湾乡报》等。惜乎此等刊物残缺不全,多者十余册,少者仅一册中数页,全部无存者亦有,系从其他刊物文章中提到始知,故大多数刊物创刊时间不明,今知《良都竹秀园月报》创办于民国9年(1920年)9月1日为最早,是否比此更早者则有待今后发现。《渡溪月服》创办于民国18年(1929年)。《恒美月刊》约出版于民国21年(1932年)。《良都月报》为良都十八乡人李颂韶等筹办于民国21年(1932年),深得读者好评,沦陷时停刊,国土重光,都中文化界人士梁龙、李我武、李任康、李中岳、李博生等筹备复办。《起湾乡报》创办于民国26年之前,沦陷时停刊,民国35年(1946年)复刊。《北台通讯》不知何时创办,直到1949年12月至1950年3月,中山已经解放,仍出版第13、14、15期。 [center][B]文人办刊 先知先觉[/B][/center]   以当年历史条件而能创办月刊乡报数份,人、财、物三大因素缺一不可,其中人之因素最为重要,倘无文化界中有识之士,不计成败名利,亦难克成。民国10年《良都竹秀园月报》第13期刊有署名“少豪”的《本报一周年纪念之回顾》一文载:“……乡村类不逮都市远甚,虽然,乡村之进货难矣。顾吾人岂可安于自然,而不设法以促其进货哉?噫!此我乡有志之士,所以发聋振聩之伟愿,而有本报行也。……诸同志之组本报,因非热中于名利,亦无名利之可图,胡为乎劳其精神,竭其心思,而甘受咎病乎?毋亦先觉者所应有之责任,而欲求大有造于我乡也……”出版于1929年之《渡溪月报》某期,亦有类似文章,力陈报纸之重要:“于是各乡悯社会之闭塞,藉纸以开通,纷纷组织日报、各乡月报,使衔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矣……” 为报不易,办民间刊物更难。虽有有识之士不图名利创办,若畏首畏尾,知难而退,势难成事,须如《良都竹秀园月报》“同人等坚忍其志,百折不回,遇众谤而心益奋,经群毁而志愈坚……只望乡事之改良,不顾众怨之咸集……多年停办之学校则规复矣;争议难决之碉楼,则兴工两大建设,次第底成。同人等虽不敢自以为然,不能不负提倡之责。虽然,同人等之责任,犹未完也,须坚定厥志,深具魄力,始终不渝,使陋习日渐改良,乡俗日臻文明,然后告无愧也……”   当年办报人员知难而进之精神与效果,数十年后之今天,仍不失为学习榜样。《良都竹秀园月报》当年正副社长、编辑等职员有干鸿、璞生、天成、鹏远、华活、琳天、林育、门开、乃彬、昆容、三合、官惠、达材、普公等。《良都竹秀园月报》何时停刊不明。抗战胜利后,《良都竹秀园月报》复兴版面世,注明:“竹小校友主办。”足见前人办报精神对后之影响也。   《起湾乡报》约在1937年创办,报头为当年乡人、县长杨子毅所题。报社职员有杨桂馨、卓师甫、杨德裕、杨汉元、杨汉芬等,均为乡中青年。抗战期间该报停刊,1946年复刊。   1930年《渡溪月报》第15期刊载:社长雷学院、理财雷宜涧、编辑雷霹雳、督印雷腾学、书记雷宜敏。   1948年元旦,《张家边月刊》出版之复刊第23、24期合刊刊有一则消息:“《良都月报》,筹备复刊。”称《良都月报》自创办以来,风行海外,抗战爆发停刊。为宣扬正义,灵通消息起见,《良都月报》筹备复刊,并聘请郭顺先生为名誉社长。可见《良都月报》深受海外华侨欢迎,及其支持办刊之热心。 [center][B]丰富多彩 侨胞喜爱[/B][/center]   顾名思义,月报按月出版,其印刷装璜、照片等虽不如今日之精美,而且其内容丰富多彩,一般均有邑闻、区闻、乡闻、华侨消息、侨乡建设、长论短评、常识、小说、杂谈、行情、义务通讯等栏。如《良都竹秀园月报》第二期有“对于乡务之整顿谈”等论说三篇、“本乡碉楼之亟宜建设”等短评两篇、农业知识、文苑等多篇,其余则是本邑、本区、本乡等新闻及惠捐致谢。   昔日所办乡刊月报,虽未标明侨刊,实际与今日之侨刊并无二致,办报宗旨之一,是向海外乡侨报道家乡消息,密切联络侨胞,故每期大量发行海外。《良都竹秀园月报》发至香港、雪梨、西澳洲、加拿大、檀香山、美洲、斐济、新西兰、日本以及广州、上海等处。   《渡溪月报》载有代理处:石岐新祥盛银号、三多洋货公司、香港新永盛金山庄,发行上海、汤士炉、车士兜、雪梨、温哥华、域多利、新西兰、秘鲁、花旗、檀香山、夏湾拿(哈瓦那)、斐济、千里达、巴拿马等地。   当年乡刊月报起及时向外报道乡闻之效,收内外联系之功。时至今日,当年新闻已成历史,时有乡侨撰寄自海外,述说海外华状况,有喜有忧。《华侨函述谋生之困难》一文刊于《良都竹秀园月报》第19期,作者为飞枝(斐济)华侨,详述该国环境、华侨“买纸”入境苦况及上岸后谋生不易之凄凉惨状,可见昔年华侨出国之艰,谋生创业之难,血汗之资来之不易。   中山为著名侨乡,之所以成为侨乡,主要是因有侨资、侨汇使纯农村变成具有“桥味”特点之“桥乡”。沙、恒、竹、渡各村原非富裕,自有华侨后逐渐形成侨乡。二三十年代,此等农村碉楼之建筑、学校之创办、公益事业之兴起、农村经济之繁荣,莫不因侨而致之。约1921年,《良都竹秀园月报》刊有《郭顺君恳亲会演说词》一文,文中定道:“试就我乡学而论。现在虽未十分发达,然亦粗具模形,蓝田、志远学塾,幸得教员管教有方,悉臻完善……若能同时举办学校,后辈之人材当蔚然称盛矣。”可见当时仍未办学校。郭顺为兴学育才,“到上海与诸梓友及家兄商榷,无不愿我乡办一完善之学校……”。在“永安公司”郭氏昆季及父老同心协力下,宏伟壮观之竹秀园学校卒于1932年建成。校名由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题写。竹秀园学校成为新校中之佼佼者,远近驰名,参观者众。其他公益事业亦次第兴办,均可见诸各乡刊月报中。   乡刊月报之办成固然为文人创办之功,“而侨外同乡之踊跃赞助,实亦不可忘者。盖当时……经费不充,巧妇难炊,事所必然,幸蒙海外同乡,慷慨捐输,并殷殷以持久为勉……其关怀乡土之热忱高谊为何如乎?”华侨爱国爱乡,从来若此。 [center][B]承先启后 策励将来[/B][/center]   《沙涌侨乡月刊》创办于1958年12月,至1965年春出版第21期后因十年浩劫而停刊,直至1982年复刊,改名为“沙涌侨刊”,原为32开本,1985年因建制名称早已变异,又再度改名为“环城侨刊”,并以新姿态出现,改为16开本,彩色封面,继承过去办刊宗旨,向旅外乡亲报道乡闻家讯,热诚为侨胞服务,复刊以来,深得旅外乡亲爱护,赞助经费。更可喜者,热心作者,不远万里,惠寄鸿文,仅1988年《环城侨刊》出版之第11期则有美国梁容标先生、澳洲李炳鸿先生写来“海外通讯”,充实内容。际此《环城侨刊》30周年大庆之秋,特冒涂鸦之嫌,祝愿《环城侨刊》诸君,温故知新,承先启后,策励将来,内外同心,越办越好。                                1988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