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嘉锐考察雪梨中山先侨史迹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高民川
中山市旅澳洲乡亲郑嘉锐先生曾任市侨联副主席、市华侨历史学会首届副会长。其父亲是老侨工,从小耳濡目染,对先辈华侨出国的苦难、创业的艰辛、爱国爱乡的赤诚,体会至深,出国前就热心于华侨历史研究,对中山侨史的研究工作,作出过有益的贡献。
1992年由中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由市长汤炳权(现任广东省副省长)作序的《中山人在澳洲》(《中山文史》第24辑)一书,主要作者就是郑嘉锐。他出国前还将其平日积累的华侨历史资料交与市华侨历史学会保存备用。
出国后,他对华侨历史研究之志不移,尽管年逾古稀,两度入院治病,仍然孜孜不倦,在掌握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凡中山先侨足迹所到之处,都不辞辛劳,前往考察,采访老人,翻阅典籍,实地求证,因而发现不少新的史料,加以补充。据他考证,澳洲雪梨名胜古迹岩石区,濒临深海,交通方便,是雪梨最早开发的地方。当年“卖猪仔”的华工和自由移民,大都聚居于此。
1888年,雪梨已有华人4202人。
早年从香港来的华人中,有相当部分是香山人,就聚居在岩石区一带。早在1880年前后,香山人就组织了同乡会。据《广益华报》记载,香山荫德堂是早期中山人的同乡会组织,有一个时期的负责人是隆都申明亭人杨度。在雪梨以县市籍计算,以中山人为最多。为了团结互助,共谋福利,新的澳洲中山同乡会于1982年7月6日在雪梨成立。
雪梨的喜市场,是个地区,是华人最多的地方,著名的唐人街(德信街DIXON ST)就在这里。此地有个叫柏地士市场的蔬菜市场。
这里“写下”了先侨菜农艰苦奋斗的历史。1870年以后,澳洲各地金矿已淘尽,淘金的华工纷纷离开矿区,流落各方,转行来到这里种菜和做木工。中山人多数以种菜为生。柏地士市场就是中山菜农出售农立品的寺主。郑嘉锐先生的父亲和一位堂叔当年就曾在这里工作过。曾驰誉中外的四大百贷公司之一的永安公司创始人郭乐,是中山环城(念称南区——编者)竹秀园村人,1892年就来到这里种菜,艰苦创业,兴办永安里栏,进而集资在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创办永安公司,成为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口碑载道。
郑嘉锐先生对当年为侨胞服务作出过贡献的金山庄作了深入的考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金山庄承接派送家书和赡家侨汇,在沟通信息等方面起了桥梁纽带作用。中山人在雪梨开的金山庄就有多间,其中创办于1883年的广和昌,系由隆都涌头村李临春所经营。1911年,广和昌从金宝街迁到德信街84号现址。李临春为人诚实,深得侨胞依赖,生意兴隆,广和昌成为海外游子同祖家联系的纽带。至今在该店楼下柜台上还放着一个当年特制的大信箱,当年凡踏进广和昌的侨胞,第一眼必然看看这个信箱,看有无自己的家信。这已成为海外游子的希望所在。广和昌双曾为香山荫德堂和隆都同善堂等中山同乡组织的会址,至今保存着1910年隆都同善堂十名穿着清代服装的执事的合照。
广和昌历史修久,店内台凳箱柜,全是古老陈设,一踏入广和昌,好像时光倒流了几十年,令人思古的幽情油然而起。在保存的文物中,最有历史价值的,是一个有70多年历史的大型木制中国算盘。这算盘长1米,宽32厘米,共21行,比一般算盘大四五倍,是1911年由中国运来的,至今保存完整,只是木条已腐朽,不能再用。
郑嘉锐先生对六福华人坟场和中山县先侨公墓也作了考察。
1996年12月30、31日,澳洲《星岛日报》连载了郑嘉锐先生的《雪梨中山华侨遗迹考察记事》一文,详实记载了他考察中山华侨在澳洲雪梨的历史遗迹,并附有五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深受华侨,华人,特别是海内外研究华侨历史的专家、学者的欢迎,对于中山市华侨历史研究工作也在有裨益。
1997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