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杨颖滨家族兴办石岐守恒小学始末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杨悦生  
  杨守恒,原是石岐南门(古称“南关”,在今民生路)杨氏家族始祖杨大章的第六个儿子,生于宋末元初。他与长兄青海、三兄怡斋、四兄雪江都分别拥有大量禾田、商店,后来又分别建有祠堂,其中以守恒祠面积最大,占地约500多平方米。   1931年,杨颖滨家庭杨伯朝、杨浣芬等见到杨氏家族子弟失学较多,原因主要是交不起学费,便提议利用守恒祠堂(今民生路柿巷1号教工宿舍)作学校用地,廉价收费,创办守恒小学校。这一提议很快得到各叔伯兄弟响应和了孙的支持。学校于1932年秋天正式开学。可是,由于杨家子弟大部分生活困难,因而入学的也不多,一个班只有10多人,尽管后来又增收外姓子弟入学,但合起来一个班也只有20人左右。   到1938年,杨家子弟失学的更多,连一个学期学费3元(大洋券,约占当时一个教师月工资的10%)也交不起。为了杨家作育英才,从1939年初起,杨颖滨等人在祖尝中拨出位于港口的木禾梗(土名)水田28亩、张家边杨家沙(土名)沙骨一条和民生路商店两间给学校收取租金作经费。虽然由于土地产量低,又只能收取第二手的租金,但每年合起来仍有稻谷3500司斤左右,仍可支会教师的工资、杨姓子弟的学费和日常经费。杨颖滨等人还决定:   今后凡是杨姓的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因此生源又多了。是年,初小四个年级的学生共有100人(其中外姓的约占30%),教师5人。   1940年3月日军第二次占领石岐后,从1943年起,守恒小学校被迫停办了3个学期。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守恒小学校复办且扩大了,从1946年秋起还发展高小两个年级,全校学生增至200人(其中外姓的约占30%),教师也增至7人。1948年7月,守恒小学有首届毕业生毕业(笔者是其中之一)。因教学质量较高,应考的毕业生全部考上中学。   杨颖滨家族对守恒小学校非常关心,为了加强对学校的领导,1939年成立由11人组成的守恒小学董事会,成员都是杨颖滨的亲弟、宗弟、儿子等。首届董事长杨伯朝,继任董事长杨步云(杨颖滨的儿子),曾任董事的有杨仕勋(杨颖滨的亲弟)、杨柳村、杨仲麟、杨仲仙、杨仲年、杨定?、杨祖德、杨惠堂、杨志平等。   董事会能够经常巡视学校,帮助解决重大问题,如学校校产收取租金和支会教师月薪均使用纸币(关金券、大洋券),1945年,纸币不断贬值,直接影响教师的生活。董事会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决定校产改为以稻谷实物收取租金和支付教师月薪,从而使教师的生活能安定下来,让教师能更努力地工作。   办校初期,学校只设兼职校长,具体工作由教导主任负责,后来才设专职校长。初期兼职校长、名誉校长杨浣芬。1940年——1949年校长杨建础(现78岁,退休在家),名誉校长杨柳村。1950年,校长杨惠娴(现年78岁,退休在家)。1951年,校长欧青岩。   1952年,守恒小学校并入迎阳小学。                                1996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