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李炳坦、李铨波昆仲与涌边学校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逻通  

  一座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具16间标准课室,配置会堂、图书馆、会客室、音乐室、教师值班宿舍和小型足球场、篮球场、大小班学生课余游乐场、花圃等,校园占地13亩的新校舍,屹立于岐叠公路涌边路段北侧,桥坑尾村场以东上九亩地段。其钢筋水泥架构,红砖石米批荡,琉璃瓦雨檐,茶色玻璃铝合金窗,正堂3层,左右两排课室2层,具中西结合,古今兼用之建筑格局;以水泥铺面、具单边观众座位的标准规格篮球场;四周设有阶梯式座位,可容近千观众就坐观看比赛之小型足球场兼田径运动场;配备固定式钢铁或铝合金,\的千秋、滑梯、跷跷板、旋转车、攀架等逾10项器械的大小班学生业余游乐场;而花竞艳与绿树婆娑的校园等等,为路人所赞美。其建筑规模与格局之高雅,于近年蓬勃发展的中山境内新建中小学校之林,虽未敢称居榜首,然登堂入室,触目皆新。除原于旧校舍任教与就读的师生,谓之旧员生外,厅堂室廊之间,所见桌椅几柜、施教器械、图书教本等等,一律新置,无一旧货。基此,可谓中山市内新校舍之一流。新校新台新椅,教师精神焕发,学生衣着光鲜,课堂书声琅琅、笔划沙沙,呈现出一派朝气勃勃的景象。   建校缘于1983年,涌边村旅外乡亲李炳坦、李铨波昆仲捐资10万港元,改建全村进村车道与村街里巷。曾伯享、李金亨、曾卓余等几十们旅外乡亲获悉改建村街,热诚捐赠港币10万元襄助其事。1985年底,全村三条大街和村口四条连接大公路车道、一条新建大街和约九成里巷铺设水泥路面,以及覆盖大沟渠的工程基本完成,四条大街均可行走中型汽车、李炳坦、李铨波昆仲再献资2万港元修整千年古物杜婆桥,修建红砖结构的饰有琉璃瓦二龙争珠于顶端的村东门楼于桥之南侧,辟公园于桥之北畔。李照三、李君毅、李君聪昆仲献资2万港元建钢筋水泥结构凉亭于公园中。1986年春,全部工程完成。全村街道宽阔,里巷平坦;古桥两端连接公路,桥畔公园树木花奔争妍;园中古榕绿荫婆娑,英姿勃勃;赛高斗靓之侨房农舍,点缀于桥畔园侧与新街洁巷两旁。千老乡村崭亲之貌,令人赞叹。   改建村街工程期间,李炳坦曾偕夫人返乡视察,在工地上对施工人员说:”力求平坦宽阔,质量可耐百年。至于资金或有不足,可以增加预算。”又表示:树立于简陋,修好街道后,再考虑筹资改建校舍。   旧涌边村立小学,始建于清末民初间,初名村立初级国民小学,以李氏乔东祖司为校舍,设3个班;旋迁往建筑面积较大的李氏帝滋祖祠,改为涌边村乡立完全小学,设6个班。1967——1970年间,为适应普及适龄儿童毅学的需要,拆卸帝滋祖祠堂,迁建校舍于村内后门山人面荔枝园,扩为12间课堂,配备篮球场与小操场,附设3个初中班。时因经济拮据,建设因陋毅简,教学设施亦残缺不全。至1980年,校舍已报成为危房。该校历史约100年,曾经毅读于该校接受启蒙教育的近4500名小学生中,成年之后颇有成就的有:国民党部队中将1名、校尉10多名、大学毕业生约30名,名医、工程师、海内外工商界巨子等约50名。李炳坦、李铨波昆仲亦曾就读于该校。   1986年春,李炳坦伉俪返乡验收村庄环境建设工程,并与村中父老座谈了解涌边学校情况。他表示:”人要有文化才可以充分发挥智慧,而读书识字又促进增长智慧。我少年时家穷,将近10岁时才得到旅外返乡的叔父资助一个美国小金币,时称‘金仔’,作为学费,与舍弟铨波一起得以入私塾与初级小学读书几年。稍长,则为谋生奔波于外,失却再读书的机会。兄弟俩事业稍有成就,家慈则教导说:‘为人不可只顾自家,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经济上有宽裕,就要为家乡办点善事。’老母亲辞世几年矣,她老人家生前未能新眼见到家乡新貌,乃一遗憾。村校破陋,远未能适应后辈入学所需,妨碍造就人才,我愿为根本改变此种状况助一臂之力。令子女已经各有事业,我与太太有个共同愿望——将我俩所拥有的可动资财,奉献一部份给家乡,以赞助改建学校……舍弟铨波于善举亦不甘后人,料亦可作出捐献……”之后不久,李铨波返乡约见村中父老,商讨筹建新校事宜,当场认定与兄长一起捐出港币100万元为建校专款。为照顾办学经费不足问题,议定以80万元建校舍,20万元建厂房作为校产,出租厂房收取租金补充教学经费和奖励教工。   筹建学校期间,旅檀香山乡亲李金享、曾伯亨,旅三藩市乡亲曾焯余、曾伯雄父子,旅香港乡亲李照三、李君毅、李群聪昆仲 ,以及黄鉴、黄华国、曾德惠等近百人,热情支持建校,捐款购置图书、师生所用全部桌椅、教学器械、学生课余游乐设施,建设校园凉亭等等。   1989年秋,学校落成启用,设小学1——6年级7个班,学生270人,幼稚园2个班,学童95人。全校教职员工14人。李炳坦、李铨波昆仲支付建筑费为120万港元,赞助建成一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三层厂房,以作校产。   家乡父老们为志李氏昆仲热诚爱国爱乡、关怀后世之善举,建议其先君之讳将学校命名为”李良盛学校”,李氏昆仲未予同意,说:”我等捐资建校,志在作育英才,培养后辈,非为沽名钓誉,以匾‘涌边学校’为妥,以利众乡亲协力办好家乡子侄教育事业,于学校小礼堂三层楼正面冠以‘李良盛教学楼’之名,似觉可行。”其心怀家乡,关注后辈之热诚,令人敬佩。   1990年11月8日,涌边学校举行新校舍落成开幕典礼。李氏昆仲再斥资5万港元。是日,华侨、港澳同胞方若愚、林余文姬、赵树勋、刘粕发、郑康明等逾百人共会祝贺,新会笪湾村派出50人的纱龙舞蹈表演团专程前来表演致贺,典礼之后,学校筵开80席宴请与会嘉宾和村中60岁以上老人,热闹非凡,为涌边村建村千年以来最为喜庆之日。   建校期间,李炳垣、李铨波昆仲还捐赠10万港元建成一座面积逾30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以第一层为村民委员工会办公室,第二、三层为退休老人文娱室。   粗略统计,李氏昆仲无么贡献给家张的公益事业建设款项为177万港元。最近,李炳垣表示,为开辟青年人业余活动场地,拟捐赠港币10万元为建设村办灯光篮球场专款。   中华民族之优良传统——饮水思源,怀宗念祖,爱国爱乡,盛意虔诚。念李炳垣、李铨波昆仲暨众多族外乡亲发扬民族传统精神,见诸行动,于家乡涌边村之建设所作的贡献可见一斑,可堪赞佩。                                1991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