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陈吉士、陈吉文昆仲乐善好施铁事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重庆)陈子香  
  陈吉士,名玉堂,号兰台,香山县四大都莆山村(今属中山市南朗镇榄边村)旅美华侨。其六弟陈吉文,名玉藻,号兰谱,旅居香港。兄弟俩乐善好施,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有口皆碑。   1911年间,粤皖发生水灾,陈吉士在旧金山筹集巨款,汇回祖国赈灾。翌年,时人赠刺绣为纪念,其一为四时花鸟四幅、绣联一对,联曰:功亏夏禹怜饥溺,德仰唐尧务博施。   其二为一幅顾绣牡丹,作者沈孝端女士并题诗其上云” [center]抡元善界莫争迟,绣此还需五色丝。 红到中心无缺陷,绿须百叶相扶持。 政参平等从今日,花放自由此合时。 我欲勉君多善念,偷闲描罢学吟诗。 她以金山筹赈善长称之,固其宜矣![/center]   20年代初陈吉士告老返乡。他对孙中山先生非常敬仰。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在悬挂家中的中山先生遗像两边题联曰: [center]士尊国父,农尊国父,工商也尊国父,铜像巍巍资景仰; 城号中山,县号中山,学校亦号中山,音容渺渺恸哀思。[/center]   1928年秋的一天,下午3时前后,因台风骤起,在莆山村上堡仰山公祠内开设凤文私塾的陈凤文先生提前放学,正将两扇大门合拢之际,一阵狂风奖大门吹开,把他推翻在地上,陈吉士的儿子放学前回家拿雨具,返校见状惊呆了,急再跑回家叫其父出来,将老先生扶起,但已奄奄一息,不几天就死了。凤文私塾也从此停办了。莆山上堡年幼的学生要到下堡的林星河私塾或到榄边圩的云衢小学读书,甚感不便。为此,陈吉士邀集村中父老乡亲,商议将该村的三世祖积翠公祠辟为学校,以其田尝及募捐为经费,开办小学。然而,回家探亲的陈吉文却主张为全村街巷铺筑混凝土路面,以便行人。长兄季弟各持已见,争执不下,村人认为两者均是好事,决议同时进行。于是,兄弟各行其事。翌年,莆山私立积翠初级小学校办起来了,陈吉士任校董事会主席兼校长,后来附设高级班,他还兼教古文。而全村大部分街巷的混凝土路面也铺筑好了(部分巷为块石路面),在村西北围墙内斜坡下,还铺筑了一条长约200余米,宽约6米,两边设有花坛和灯柱的”模范街”(迄今没有人在那里起屋,只作打谷、晒谷和晒芒草之用)。而两兄弟自开会发生争执后,便互相不见。   陈吉士不信鬼神,但崇敬祖宗,每年清明都祭拜列祖列宗,于祖先之生辰忌日亦必焚香叩首,以明其慎终追远之志。1932年,因母丧,其妹陆拜兰生(香港广东银行总经理陆蓬山之事)请石岐的尼姑数人,却不能反对,乃亲书一门联曰:明知地狱非亲所,聊向沙门尽子情。   1935年9月,拜吉士病故了。拜吉文从香港赶回,入门便抚尸痛哭,并代老嫂幼侄妥善料理后事。村人咸其兄弟对公益的公而忘私与手足感情之真挚,偕学生列队,鸣鼓放炮送殡,极尽荣哀,一时传为佳话。                             1997年4月15日天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