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林中翘先生创业之路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钟文殊  
  1992年下半年,香港港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林中翘先生,先后获得政协中山市委员会增补为第六届委员,市人大常委会授予“中山市荣誉市民”的光荣称号。这是林中翘先生热爱祖国,支持祖国发展经济,热心家乡的教育及公益事业,并为此作出重大贡献而得到的殊荣,实至名归,乡亲称道。   林中翘先生在香港被称为“电视机大王”。祖国改革开放初期,他就卓有见识地在深圳投资开设港华电子公司。在他的主持下,香港港华集团公司于1990年就计划在中山市投资2.7亿港元与东区合作兴办嘉华电子城,其中林先生个人投资4000万港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嘉华电子城已生产出各种彩电、电脑、镭射音响、通讯器材等高科技系列产品,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林中翘先生能有今天的成就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艰苦的创业,在实践中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路。   林中翘先生1936年出生于中山县第四区小鳌溪乡(今中山市东区小鳌溪村)的一个华侨世家,从祖父辈开始已飘洋过海,到美国“捱骡子”,经营杂货店和洗衣店。其父亲林仲棋曾在巴西经商,日寇侵华期间,因中山沦陷而被滞留家乡。林中翘先生幼年就读于乡间。他勤奋好学,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立第一中学。1949年初中毕业后,和母亲迁到澳门定居,依靠侨汇生活。1950年,喜欢自食其力的林中翘,15岁就到了香港“只身走天涯”,接受生活的磨炼。为了解决自己的生活出路和熟识香港的环境,他先后在“办馆”作过后生,在深水?一家制衣厂当学徒。不久,他伯父从美国回来,特意带了一部真空管收音机送给他作为礼物,从而引起了他对电子技术的浓厚兴趣。于是,他在工余期间,报名到哥林比亚无线电夜校进修。他遵循伯父和父亲的“年青人不要急于赚钱,要学本领增加见识”的教导,苦读了几年。这就为他日后创立和发展电子工业事业打下了基础。   林中翘在工厂劳动实践中,体会到香港不比中山、澳门,人不能单靠勤劳谨慎,因为香港市场竞争性大,必须要掌握本领。于是,他在学习无线电技术知识之余,又补习了英文,还考入香港理工学院校外进修部进修了工厂管理课程,充实了自己,成为一个有见识有本领的青年.   60年代,香港工业开始起飞,加上美国市场兴起消费狂潮,香港货畅销美国。因为这时香港劳工工价较低。1963年,日资开始到香港建立电子装配厂,东洋电子公司在九龙新蒲岗开张,招聘中下层职员。先后在制衣厂、塑胶花厂、电子厂工作过的林中翘,暗中到东洋公司报了名。由于他既掌握电子技术知识,又懂得管理工厂,经过口试,被认为有实践经验而破格录取为工厂的生产科文员,主要负责协助分配和收集产品工作。这时,林中翘27岁,第一次获得较高的职位。   东洋电子厂是当时香港设备最先进的同类企业,除了装配之外,也搞家庭电器如收音机、电容、电阻之类的生产。林中翘通过工作,掌握了日本厂家的有关生产与管理的方法,从中得到很好的磨练。林中翘后来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说:“日本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可谓说之不尽。但最重要的,又与我们的传统大不相同的,就是处事对事不对人。这种对事不对人的作风,其好处是培养了相互容忍的精神,什么事都可以通过协商解决,而公众也有很大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林中翘在日资电子厂做“科文”,一干就是三年。到了1965年,东洋公司业务发展,扩充厂房,他获升任为生产经理,领导下属八位“科文”,月薪由700元升到2000元。在此期间,他通过对厂物负责全盘管理的实践,熟悉了全部生产过程,为日后创业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   1968年,美国电大电子公司在香港成立,以“高薪挖角”的办法,把林中翘聘请过去担任生产经理。在任职期间,林中翘认真摸索和了解美国的市场运作和销货门路,还认识了从澳门来电达工作的王道源,并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美国人重视经济效益,达不到理想就“开源节流”。1969年,在电达准备结束业务之前,林中翘对王道源提出合作办厂的建议,另两位同事亦有意加入,于是,4人各出资2.5万港元,合成10万港元,建立了联华电子公司。   王道源是个市场研究专家,经他调查:精致小巧的收音机,在西欧北欧的市场潜力很大,但新产品必须胜过日本出产的精美小巧产品。林中翘是精通电子技术的技术师。他了解精巧收音机的最关键部位是那个电动马达,并获悉韩国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微型小马达,正适用于他们设计的袖珍型兴收音机。于是,联华成批出产使用这种韩国微型小马达的袖珍型收音机,在欧洲市场售价仅折合港币不足100元。这种价廉物美的收音机,比笔记本还小,而性能超卓,音色悦耳,包装又是一流的,因此受到欧洲顾客的欢迎。这是林中翘创业之始。   1970年,正当联华业务扩展的时候,有人购得某大股东私自出售的股权,加股联华,后又收购了另外两位股东的股份,继而控制了联华。林、王反被任用为正副经理,成了那位新的大股东的下属,经济上受损不菲。直到1978年,祖国实行改革开放,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林中翘才看到了自己的发展前景,那就是个人的事业,必须与祖国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林中翘的实践经验和开创精神,深的国务院侨务侨务院办公室主任廖承志的赏识。他鼓励林、王二人到深圳投资设厂。1979年林、王由国务院侨办担保,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人民币,在深圳开设了港华电子公司,把香港联华的产品运到深圳加工。就这样,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林、王的联华公司化险为夷,得到了飞跃的发展。1980年,在林中翘的设计之下,深圳港华开始生产收录音机。由于新产品外型小,成本低,赢得了稳定的销路,公司逐步还贷。1984年,林中翘与王道源决心重振雄风,集资1500万港元组建成香港港华,集中力量开拓美欧市场。他们在官塘鸿图道设立了厂房,招聘了200名工人,开始生产音响器材,把货样迅速寄往联华在美洲及西欧的旧客户。从1985年开始,香港港华接管了深圳同名的合营公司,港深两地互相互利,协作产销。   但在此时,美欧及东南亚市场对大陆产品缺乏信心。因此,在初阶段,还是以香港出品作牌子,只把小部份产品拿到深圳加工,直到海外客户对深圳的产品有了信心,才正式打出深圳港华的名字。   此时,林中翘意识到搞好企业,必须在商品设计、人员素质和产品成本三方面下功夫。为此,从1985年开始,林、王二人就在港华成立了庞大的设计部,延聘了70名员及60名技术人员悉心研究、改良产品的质量及包装,降低成本,并设计了新产品。其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林中翘以日为师,决心从设计研究着手,把提高产品的素质为目标,并亲自监管产品的生产过程,使自己的产品能投入国际市场竞争。他还发挥深圳特区的地理优势,使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所产高档商品物美价廉。   为了培养人才,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林中翘以高出同业20%的工资挑选素质较好的工人,同时在员工福利方面作了长远的规划。港华还对工人实施培训计划,在厂内设有技术进修班。在工余时亦可以入读较高级的进修班,争取升为技师。而技师一级的员工,则可以同工厂保送到专修学院就读。这一英明措施,既培养了本厂人才,稳定了队伍,又壮大了本厂实力,发展了企业生产。1987年,港华在布吉建立第二分厂,作为电视机配件的生产基础。1989年,港华又在深圳建立了生产音响 器材的第三分厂。1990年后,港华的投资目光转到中山市(兴建了嘉华电子城)和马来西亚。到了1991年,港华集团已成为大企业,每年生产彩色电视机200多万台(其中一半在中国大陆制成)、收录音机80万台及大批高级家庭音响器材,还生产传真机、电话、通迅器材等,年营业总额高达22亿港元。   林中翘先生发迹后不忘家乡,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和公益事业建设,自1984年以来,为改善小鳌溪学校的教学条件,捐资98万港元重建该校校舍,并兴建 幼儿园,整治乡村道路;1989年捐赠100万港元兴建东区中学教学大楼;1992年捐资130万港元资助兴建东区医院和市一中游泳池,还捐资40万港元兴建东区中学运动场。多年来,他对家乡的捐赠总额已达380万港元。   我们祝愿林中翘先生和他的港华集团、嘉华电子城生意兴隆,鹏程万里,为发展祖国和家乡经济作出新的贡献!                                1993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