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一片育后人
——老共产党员蔡福就印象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赵锡雄
早就听说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中共老党员,却又参加过美军。他和宋庆龄、廖承志、李少石等老一辈革命家过往甚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曾先后为他题字。如今他虽然年届九旬,但仍担任香港中旅集团副董事长一职,每天坚持上班……
他就是有着61年党龄的中山籍名人蔡福就。
[center][B]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B][/center]
1910年,蔡福就出生于香山县隆都永厚村(今属中山市沙溪镇)。他在家乡度过童年后,于1926年就读于中山县立中学(今中山市一中)开始接受进步思想熏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其后,蔡福就辗转就读于广州国民大学附中、中国公立大学、上海大厦大学等著名学府。在此期间,蔡福就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结识了不少进步学生,并在校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进步文章,抒发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
1930年,蔡福就东渡扶桑,选读了东京明治大学,寻求兴邦救国之道平着其正直、热心、精干,蔡福就在留日学生中崭露头角,名气渐升。1934年,蔡福就众望所归,当选中华留日学生总会第一任会长,大胆维护留日学生的合法权益,积极宣传爱国救民的思想。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蔡福就人生的转折点。1936年,蔡福就携家人由中山来到香港,并于1937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其直接领导人是廖承志。其时,廖承志由中共中央派遣到香港设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为新四军、八路军募集抗战物资,团结海内外的爱国人士。蔡福就为人处世的作风和工作热情深得廖公赏识。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蔡福就毅然接受党组织的安排,与1940年启程赴美国旧金山,肩负起中共在太平洋沿岸建立交通网的重任,以期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沟通。
面对美国这个全新的环境,第一次做隐蔽工作的蔡福就既要为生计而奔波,更要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建立交通网。在美国共产党的支持下,经过缜密的准备,跨越半个地球的中国共产党太平洋交通网于1940年圣诞节前开始运作。一份份情报、一箱箱物资随之带至彼岸,由上海和香港转入抗日根据地,中国革命的信息也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
1942年,蔡福就的人生再一次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为了方便工作的开展,他加入了美国籍。隐没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的他被征召入伍。由于精通日语和英语,他主要负责收集研究日军军事情报的工作。在盟军司令部工作的时间不到半年,他凭着出色的表现被提升为中尉官,在另一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5年,蔡福就被美军派至重兴的美军驻华司令部,继续从事反情报工作。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周恩来、宋庆龄、冯玉祥、于右任、郭沫若等知名人士,并利用自己在美军的特殊地位再一次为民族大业建功立业。
1946年年底,蔡福就复员旧金山。其时,国共两党的内战如火如荼,美国援蒋反共态度也昭然纸上。由于二战期间太平洋地区战云密布,客轮的航班以近停止,蔡福就一手建立的太平洋沿海交通网也被迫停止。复员的蔡福就来不及建立自己的安乐窝,又担负起重建太平洋交通网的工作。几经艰辛,此网很快又投入运作。与此同时,蔡福就花大力气团结华侨进行反蒋爱国斗争;创办《金门侨报》,为共产党的解放事业摇旗呐喊;在留美学生和学者中积极慎重地发展新党员。新中国成立后,蔡福就组织成立了“新中国研究会”,积极推动和协助旅美学者和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
[center][B]甘做“朱贵”结英豪[/B][/center]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蔡福就身上处处闪烁着高尚的情操。1951年接到回国的通知书,蔡老二话没说,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依依不舍地携妻带女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1954年,受中侨委的派遣,蔡老接管香港中国旅行社,终于公开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从事活动。
当时的香港中国旅行社业务单一,规模甚小,只有员工30多人,时至今日,香港中旅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固定资产逾百亿元、员工1000多人的国际化企业集团。这其中凝聚了蔡老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蔡老深深感到,接待好华侨虽然只是订机票、找旅馆等接送工作,但把工作做好便能团结更多的华侨,更好地支持新中国的建设。因而,蔡老总是默默无闻地扮起《水浒》中朱贵的角色,以香港中旅作为梁山泊山寨前面的水亭,广结来自世界各地的英雄好汉,有效地宣传中国的建设和取得的成就。
蔡老和经理方远谋坦诚相对,配合默契。他们共同敲定:香港中旅实行“发扬国光,服务行业,宣扬名胜,致力货运,推进文化,以服务大众为己任”的经营宗旨。在组织港台同胞、海外华侨和外国人的国内观光的同时,他们还大力开拓、代理由国内经香港出口至国际市场的货运业务,令旅行社的业务不断走向多元化、国际化和现代化。
[center][B]风范育后人[/B][/center]
“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虽然已从一线退下来,虽然已是88岁的高龄,但香港中旅离不开蔡老,蔡老也离不开香港中旅。他现在仍是香港中旅的副董事长。除了假日,他每天坚持到公司上班。他就像一块磁石一样,不断吸引旧友新朋到香港中旅来。他要做一辈子的“朱贵”。
香港中旅财大气粗,但其掌舵人蔡老却从没利用特权为自己谋私利。他常引用古人的话说:“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惠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始终拿驻外干部的工资,住公司提供的普通住房,直到1994年才向银行贷款买下住了多年的旧住宅,现仍在供楼中。
蔡老和我们共进午餐毕,服务员很麻利地用饭盒把剩余的菜装上,让蔡老带走。事后服务员告诉我们,蔡老节俭成性,从不浪费,每次借把剩余的菜“打包”回去。点滴小事,却尽显一位老革命家的品德和风范。
家乡的一土一木、一山一水,经常萦绕在蔡老的心头。我们拜访蔡老当天是端午节的前一天,恰好有人送中山美食卢兜粽到蔡老办公室。原来蔡老专门托人从中山把粽带来。蔡老津津乐道:“始终还是家乡的好。”他一直是香港香山会所、香港中山侨商会、旅港中山同乡会、香港中山隆都同乡会、中山市一中香港校友会等中山社团的会员,至今仍被一些社团推选为会长或名誉会长。中山于1989年、1991年、1994年分别举行了三届“世界中山各中学同学恳亲大会”,蔡老作为其中年岁最高的校友,每次都依约而回。
盛德满中华,风范育后人。蔡福就先生留下的是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谱写的是一曲曲动人的爱国之歌。
(原载1998年6月28日《中山日报》,编者稍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