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五章人物

(按在政协任职时间次序排列)
发布时间: 2006年09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志》   
  郑 吉(1921—1959.11),原名郑欢吉,曾用名黄健平。广东省中山县三乡乌石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三乡圩仔支部书记,民生队副队长,抗日民主政权谷镇区政务委员会主席,中山特派室三乡武工队小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团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山县五区区长,下五区区委书记,中山县总工会主席,石岐市总工会主席、手工业部部长、武装部政委、市委常委、副书记、书记、市长,中共中山县委书记,副县长。1956年11月后任政协石岐市第一届委员会主席。1959年11月因被错划为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分子而自尽。1980年春获平反。   黄 逞(生卒不详),别号侠雄,曾用名京凯。广东省中山县长洲人。1949年10月参加民革,曾为民革中山筹委会负责人(1957年6月以前)。1949年参加过新民主协会,建国后曾任石岐市协商委员会副秘书,石岐工商联总干事,市文教科科员,石岐市人民委员会民政科副科长,石岐市人委会委员,政协石岐市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石岐市人民代表。   石德泰(1919.8.16—1988.8),河北省乐亭县闫镇黑崖子村人。参加革命工作前务农及在家乡的伪治安队当兵。1944年2月起参加冀东区昌乐支队当战士,后任副排长。抗战胜利后任飞行野战旅33团六连排长、乐亭县四区区队长、土改队员、冀东区军区后勤司令部作战参谋等。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后任河北迁西县一区党委副书记、县委纪检秘书、晋黎地委干事、油脂人事科长。1952年7月后任广东省韶关市市委秘书和手工业部部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干部处科长。1954年11月后任中共中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政协中山县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1961年4月后任中山纸厂厂长,中山水泥厂革委会副主任,石岐食品厂副厂长,县糖纸公司副经理,中山纸厂党委副书记、厂长。   程观树(1918.10.9—1999.12.15),广东省中山县南蓢人。1947年5月至1950年3月,任广东省番禺沙湾公立医院医师、石岐镇开业医师。1950年3月15日参加革命工作。196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2月至1950年6月,任石岐市人民医院院长;1950年6月至1954年6月,任珠江专署中心卫生院副院长、中山县卫生院副院长;1954年6月至1968年12月任中山县人民医院院长。历任中山县第一、二、四、五届人民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59年1月至1966年5月任政协中山县第一、二届委员会副主席;1968年12月至1969年6月任中山县干校学员;1969年6月至1972年9月任中山县张家边公社卫生院医师;1972年9月至1989年8月任中山县(市)人民医院院长。   邓永年(1911.10—1971.2),广东省开平县赤坎江南村人。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起任中共中(山)顺(德)边县工作委员会执委、中共中山九区区委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山县九区、六区区委副书记,张家边公社书记,水利指挥部指挥,1961年7月后任中共中山县委常委、中山县人民委员会文教卫生部部长。1962年9月至1968年7月,任中山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政协中山县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1970年1月后任中山县革委会城建街道战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刘震球(1906.9.19—1984),曾用名刘智明。广东省中山县南蓢合水口里人,美国归侨。1935年回国立志抗日,从事民众教育。抗日战争期间,在乡间组织青年成立“刘震球集结队”保卫乡邦,积极支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44年4月当选为五桂山区抗日民主联乡办事处主席,同年8月当选为五桂山区抗日民主政务委员会主席,抗日民主政权中山县行政督导处委员,10月,刘震球集结队编入中区纵队第一支队,代号“孔雀队”,任队长。抗战胜利后,在香港经营雅丽理发店,作为中共地方组织的联络点和交通站。新中国成立后,即返回内地参加祖国建设,先后任中山县政府民政科、交通科副科长,中山县副县长,政协中山县第二、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山县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陈振光(1927.7—1999.4.1),广东省斗门县乾务公社南山村人。1946年12月参加革命,在斗门当教师,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月任中共中山八区委员会宣传干事、土改工作组组长,1951年至1955年7月任中共中山县委文印员、宣传部干事、县委秘书处秘书,1955年8月任中共中山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57年10月任中共中山县委三乡工委会书记,1958年2月任中山县三乡大公社党委书记,1959年7月任中共中山县委宣传部部长,1961年5月至1965年10月先后任中共中山县委政研室主任、宣传部部长,1965年11月任中山县农村部部长、县委常委,1967年2月至1972年6月先后任中山县临时生产指挥办公室主任、县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县革委会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务,1976年3月任中山县革委会副主任、常委,1979年12月任中共中山县委副书记,1980年9月任中共中山县委副书记、政协中山市第三届委员会主席,1984年任政协中山市第四届委员会主席。   甘子源(1927.4.2—1998.9.29),广东省中山县翠亨村镇石门村人。1943年10月参加五桂山游击队,194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2月任中山特派室情报站长,1948年8月任中山武工队北平队独立团副营长,1950年3月任两广纵队炮兵参谋部参谋,1950年7月起先后任中山四区政府副区长、宝安县土改工作队副大队长、中山下四区区委书记、中山十一区区委书记、中山县委生产合作部部长,1957年6月任中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59年4月任佛山专署水利处副处长,1961年6月任中山县委副书记,1964年9月任佛山地委农办副主任,1965年8月任斗门县委副书记,1972年6月任省红旗农场党委副书记,1977年4月任广东省粤中船厂党委副书记,1980年9月至1987年3月任政协中山市委员会第三、四届副主席。   苏干远(1908.7.12—2002.3.30),曾用名苏南。广东省北海人。1955年夏参加民革广东省委会,1956年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10月至1957年7月任石岐市民革筹委会干事;1956年至1966年期间分别担任石岐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和中山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58年担任石岐市第三届人民代表;1959年10月当选为民革中山县筹委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1960年夏参加中央举办的各党派代表反修学习讨论,受到毛泽东接见。1960年至1968年期间,担任石岐镇(并入中山县)第四届、第五届人民代表,中山县第四届、第五届人民代表,民革中山县第二、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1980年至1984年任中山县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0年至1987年,担任政协中山县(市)第三、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1986年连续当选民革中山市第五、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郑家杰(1932.9.20—1995.8.10),广东省中山县张家边濠头村人。1956年9月,从湖南长沙市中南土木建筑学院铁道建筑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成都市铁道部第二设计院工作,以后历任:铁道部第二设计院地质路基处技术员、铁道部第二设计院第三总队勘测队内业组组长、外业大组长;铁道部第二设计院第三总队路基组技术员、工程师;铁道部第二设计院三总队胶济铁路复线指挥部专业组长、工程师。1977年9月,因工作需要,调回中山水电局工作,历任水电局工程师、中山市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市科协副主席、市水电局水利设计室主任、高级工程师。1980年4月,被选为中山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被选为政协中山县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以后,连续担任政协中山市第四、五、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席职务。1989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并担任市民建副主委。 梁祥胜(1930.10.14—1990.1),广东省中山县港口镇群众村人。解放前务农,新中国成立初参加土改运动。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任港口群众乡农会主席。1954年在本乡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任主任兼支部副书记,期间积极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带领群众搞好生产,获得连年增产增收。其经验《我当大社主任的经验》被收入1955年中共中央出版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泽东主席为该文写了按语加以赞扬:“这一篇是广东中山县的一个合作社主任的谈话记录,他谈的并不比一个老解放区的合作社主任差些,可能某些老解放区的合作社主任还比不上他。”于1956年召开的广东省第一届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被评为省特级劳模,1957年被评为全省农业劳动模范,并获团中央授予模范团员和模范社长称号。1960年起,先后任港口公社副社长、副书记、社长、书记,1976年起先后任中共中山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中山县(市)围垦指挥部指挥兼围垦公司经理等;先后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当选为全国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主席团成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被选为广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及政协中山县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山市第七、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林 焯(1919.3.18—1991.8.17),广东省中山县人。1956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58年5月至1960年11月,任石岐市第三届人民代表,1960年起先后任第一届民建石岐市委员会副主委,政协中山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第二届民建石岐镇(县级)委员会主任委员,石岐镇(县级)第四、第五届人民代表、政府委员,第五、六届石岐镇(县级)工商联副主任委员,1980年起任政协中山县第三届委员会常委,政协中山市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第四届民建中山县支部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县第六届人民代表,第七届中山县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第八届中山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第五届民建中山市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三届民建广东省委员会常委,首届中山市海外联谊会理事,政协历届委员联谊会名誉副会长。   叶明青(1931.5.6—2000.10.20),广东省和平县人。1947年7月参加东江第二支队武工队,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至1981年11月任广东东江军分区第九团一营一连排长、广东东江军分区第八团一连副指导员、广东东江军分区政治部助理员、中南军区空军政治部助理员、空军第九师政治部干事、军委空军政治部保卫部副处长、军委总政治部保卫部干事、空军第九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81年12月至1983年12月先后任中山县副县长兼石岐镇镇委副书记、中山县委常委、副县长,1984年1月至1987年3月任中山市副市长兼政法委书记,1987年4月至1988年5月任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8年6月至1994年1月任政协中山市第五、六届副主席。   欧家礼(1935.1.17—2000.7.16),广东省番禺县大岗公社人。1951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4月至1957年2月任中山县财政干事、财粮助理、组织干事、县委宣传部干事、文教部主要干事;1957年3月至1962年4月,先后任中山县三角大乡党委副书记、黄圃公社党委副书记、县文教办副主任、大涌公社党委书记;1962年5月至1968年4月,任中共中山县委组织部主要干事、组织部副部长;1968年9月至1970年1月,任中山县龙山中学革委会主任;1970年2月至1972年5月,任中山县南蓢公社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1972年6月至1980年9月,任中山县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组织办公室主任、县委组织部部长;1980年10月至1983年10月,任中山县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83年11月至1984年2月,任中共中山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84年至1993年12月,任中共中山市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994年1月,任中共中山市委副书记、政协中山市第七届委员会主席;1994年12月至1998年2月,任政协中山市第七届委员会主席。   杨容显(1933.11.2—1995.11.25),广东省中山县张家边窈窕村人。1952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5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小榄粮所副所长,小榄永宁区副区长,南头乡乡长,阜沙公社副书记,黄圃公社副书记,新湾公社副书记、书记,五桂山建设指挥部副指挥,三乡镇副书记、书记。1991年任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政协中山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常委;1994年2月任政协中山市七届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