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联谊工作
发布时间:
2006年09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志》
中山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组织的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界人士的团结合作,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的联系沟通,广交朋友,凝聚力量;加强与各地政协的学习交流,借鉴经验,提高水平。
石岐市第一届,中山县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会主要通过以下工作开展联谊活动,发挥统一战线组织作用。一是设立机构。设立华侨组,开展“三胞”工作;建立学习组,通过经常组织各界人士学习,加强交流、联系。1962年5月,县政协第二届第七次常委会应各界人士要求,决定成立中山县政协文化俱乐部,内设讲座、茶座及文娱、展览项目,成为联系各界人士的好场所。二是在孙中山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国庆节等举行纪念、庆祝活动,邀请各界人士参加。三是召开座谈会,控诉香港国民党特务制造九龙暴乱事件,慰问九龙暴乱事件受害同胞,并针对台湾国民党派遣特务窜犯大陆问题召开大会。四是举行各界人士座谈会和召开港澳同胞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对市政府执行农业政策、粮食政策、价格政策、华侨政策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
中山县第三届,中山市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强同各个民主党派和有关团体组织的联系,并组织这些团体和社会人士开展活动,凝聚社会各种力量。其中县政协第三届委员会支持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先后兴办育才业余文化夜校、振兴函授会计学校和光明夜中学、培才夜中学等,举办文化补习、英语、日语、会计、烹调、点心、美容化妆的专业学习班,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各种展览会,举办余菊庵、高植谦在岐、穗、澳画展,毛公弼、林介如画展,中山、澳门摄影艺术展,《祖国颂》摄影公开大奖赛和入选作品展,君子兰、花卉盆景展等。与中山诗社举行诗会,出版《中山诗苑》和《长江诗集》。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学习组,除组织本届委员参加学习外,还组织社会人士和历届委员107人参加学习。1983年,中山成立孙中山研究会,由2名政协副主席担任正副会长,在进行学术研究中广交朋友。1986年11月6日至9日,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在翠亨村召开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邀请美、日、苏等10个国家和地区139位知名学者参加。通过邀请外国学者、华裔学者到中山作学术研究报告,扩大对外联系。1989年2月18日,成立中山市历届委员联谊会,该会是政协中山市委员会领导的、由中山历届政协委员自愿结成的联谊组织,宗旨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离任的历届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致力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中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二是落实统战政策,将各方面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县政协第三届委员会指定专人,会同统战部组成落实统战政策的机构,平反124宗冤假错案(其中政协委员9宗),解决203人在运动中被查抄的问题,补发95人被扣减的工资,金额达117,849元。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除继续协助和督促有关部门解决政策遗留问题外,对102名新委员和知识分子的落实政策问题进行调查,收到要求落实政策的意见书17份,已按政策解决15位委员的问题。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协助有关部门解决上届遗留的2宗政策问题,并发出调查信给新委员,有9位委员要求解决遗留问题,有关部门作了答复。三是以宗教活动方式团结教友,宣传中山。改革开放以来,市政协宗教工作组接待来自世界各国及港澳的宗教界人士近7000人次。其中于1985年接待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副总干事林志强来访,其认为中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香港圣公会邝广杰主教来访后,在香港电视台发表谈话,称赞中山建设好,贯彻宗教政策好。在美国经商的老基督教徒郁为瑾于1985年8月应邀到中山参加中山基督教会的聚会,回美后将其在内地拍摄的相片制成幻灯片,在华侨教会中放映,引起很大反响。香港先施有限公司副监督欧炳光一行于1987年3月来访,参加市基督教会“欧亮楼”的落成奉献礼,通过实地考察,认为“共产党确是认真贯彻宗教政策,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是正确的”,当教会把国内印刷的《圣经》赠与他时,他说:“我可以拿这本《圣经》向海外信徒证明,中国基督教会是真正的教会。”政协宗教组组长、基督教主任牧师李护法在参加省基督教教牧人员访问团出访港澳时,一路介绍中山建设和基督教三自爱国教会的情况,一路宣传国内宗教政策,结交了朋友,扩大了影响。四是通过邀请、接待、出访等方式,做好“三胞”和统战工作。1980年10月,县政协第三届第一次常委会决定建立对台工作组,1981年4月,县政协第三届第十次常委会决定调整成立“三胞”工作组,以利于更好地开展“三胞”工作。1981年,通过政协和有关部门做工作,邀请“三胞”300余人回中山参加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活动,杨仙逸将军之子杨添霭从美国回来参加活动后,出席恢复仙逸中学校名大会,受聘为该校名誉校长、董事长。此后,他多次回来,捐资为学校建科学楼,建立“奖学基金会”。1985年和1986年,经市政协提议,中山市分别举行隆重纪念孙中山诞辰119周年、120周年活动,其中1985年应邀回来参加活动的港澳和华侨社团19个,235人;1986年应邀回来的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秘鲁、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的侨胞社团26个,有港澳同胞、华侨、外籍华人代表600多人,包括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英、孙穗华、孙穗芳以及外孙女戴成功,杨仙逸将军的儿子杨添霭,美籍华人原美国国家内政部副部长王颂明,日本广东同乡会会长吴桂显,港澳知名人士蔡继有、林余宝珠等。活动期间,还组织他们参观中山的变化和近年的建设项目,激发其爱国爱乡之情。他们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中山的好朋友和荣誉市民,为中山的经济建设作出很大贡献。经过政协的努力配合和积极筹备,1989年9月,中山市举行首届“世界中山各中学同学恳亲大会”,应邀参加大会的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山各中学同学1300多人。这次大会,广泛地团结了海内外乡亲,宣传了祖国和家乡,增强了海内外乡亲爱国爱乡之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985年,市政协领导参加市政府组织的拜年团赴香港开展联络社团和乡亲的工作,与香港中山社团建立良好的关系。1985年5月,市政协副主席陈占勤参加中山市友好访问团,访问日本守口市,研究缔结友好城市活动。1986年9月,香港中药联商会广东省观光访问团一行20人到中山访问,受到市政协副主席林藻、黄华键、郑家杰及工商联主委傅嘉志热情接待。11月12日和19日,孙中山的曾侄女、美籍华人孙爱娜及丈夫怀斯顿,孙中山的曾侄孙孙必兴及夫人吴冰明回中山拜祭祖先,受到市政协副主席麦满珩等欢迎,并陪同瞻仰孙中山故居,参观孙中山革命事迹陈列馆;临别时向孙爱娜、孙必兴分别赠送市政协文史委编印的《中山文史》(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专辑)。
1987年11月,解放前曾任中山县县长,后定居美国的孙中山侄孙孙乾回乡,由于对国内政策不了解,曾声言“不见官,不赴宴、不安排参观”,市政协主席林藻以同乡身份接待他时,送给他一本刊有《孙乾小传》一文的《中山文史》,他看到该文对他的历史作出的实事求是评价后,思想感情起了变化。特别是看到孙中山故居被保护完好,并为他找到祖母(孙眉夫人)坟墓,非常感动,一再表示感谢。此后,他多次回国,主动与“官方”接触,提出要在家乡修葺祖坟和建房。在他的影响下,一些海外乡亲也陆续回乡祭祖探亲,投资实业。
1988年5月,由市政协主席林藻,政协常委、市侨办主任黄结荣,市侨联主席余华组成的家乡代表团,经香港前往美国和加拿大访问中山同乡会社团组织,会见乡亲,广交朋友,宣传家乡建设情况和有关华侨政策,使不少乡亲解除顾虑,踏上回乡的路程。8月21日以檀香山中华总会馆正副主席黄超常、杨庆昌、欧锦鸿为正副团长的檀香山中华总会馆旅行团一行26人到中山探亲旅游;10月29日,美国檀香山华侨回国观光团一行8人到中山参观,其中包括檀香山中华总会馆主席、律师、泰兴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超常伉俪,檀香山中华总商会会长程瑞泉伉俪,檀香山四邑会馆主席陈衡伉俪,以及四大都会馆主席梁润普和会馆华文书记张镜波,受到市政协热情接待。
1986年12月,市政协接待全国政协委员、文史专员沈醉和其女沈美娟,沈醉写下“肝胆相照,团结至诚,同心协力,统一完成”条幅送给市政协留念。1989年4月,接待台湾著名作家、新地文学出版社编委陈若曦女士及其丈夫美国电脑专家段世尧先生。
中山市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委员会站在新的高度,积极拓宽联谊渠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为促进中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努力。
一是通过会议、调研、协商座谈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团结合作。政协全会、常委会议,都把民主党派的发言放在重要位置。每年的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都邀请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参加或发言。政协的一些专题调研,也请民主党派参与,为他们了解情况、参政议政创造条件。此外,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形势报告会、香港基本法报告会等大型学习活动,帮助各界人士认清形势,增进共识,自觉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市政协联谊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会员的社会影响力,广交朋友,扩大联谊,为增进各界人士的团结、促进中山的发展和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作出贡献。
二是通过组织重要纪念和联谊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1991年,市政协牵头筹备组织市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召开纪念大会,举行学术研讨会、中小学生小论文演讲比赛和集邮学术讨论会等,邀请孙中山的亲属和中山籍辛亥革命元老后裔回故乡参加纪念活动。1996年,配合市委和上级有关单位举行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召开纪念大会,举行“中国近代化思想与中山市”研讨会、“孙中山先生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接待孙中山的亲属、当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的志士和革命烈士的亲属及港澳台和海外来宾。2001年,配合有关部门举办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活动,参加“辛亥革命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等。通过开展纪念活动,宣传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先驱的历史功绩,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为振兴中华、祖国统一大业奋斗的正气和热情。
从1991年起,市政协协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第二届(1991年11月)、第三届(1994年11月)世界中山各中学同学恳亲大会的筹办组织工作;市政协领导和“三胞”委及香港、澳门工作组部分委员参加了第一至第六届世界中山同乡恳亲大会。其中,第四届恳亲大会于2002年11月在中山举办,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63个社团,1500多位港澳台、海外乡亲参加盛会。市政协为搞好这次以“缅怀先贤,畅叙乡谊,合作发展,振兴中山”为主题的恳亲活动积极献计出力,文史委专门出版华侨史料专辑(《中山文史》第51辑)赠送与会乡亲,受到海外乡亲的欢迎和好评。第二届与第六届恳亲大会分别于1998年和2006年4月在香港、澳门举行,市政协港澳委员在筹办大会的过程中,以高度的爱国热忱积极开展争取爱国力量的工作,使世界中山同乡恳亲大会高举爱国爱乡的旗帜,传承中华文化,加强互动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得以实现,令世界各地中山乡亲的联谊和合作更加密切,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市政协以促进香港回归为切入点,开展深层次的联谊活动。在香港回归前夕,积极协调关系,通过港澳委员的精诚合作、不懈努力,推动香港中山社团联合会成立。该会在香港回归前夕(1996年10月8日)成立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团结和联络广大中山旅港乡亲,壮大爱国爱港力量,促进香港顺利回归和平稳过渡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新华社香港分社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为提高该会的知名度,以便更好地支持和配合香港特区筹委会工作,市政协于1996年11月组织联合会一行30人由副主席韩泽生带队,新华社香港九龙办事处主任杨海(后任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陪同,到北京拜访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港澳办,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李德洙、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王凤超等领导亲切接见,增进香港中山社团联合会对筹委会工作的了解,坚定对香港顺利回归、平稳过渡的信念。与此同时,市政协还紧紧贯穿迎香港回归这条主线进行系列宣传学习活动,与市委统战部联合举办香港《基本法》报告会;政协联谊会举行喜迎回归座谈会和书画展;组织民主党派的政协副主席赴香港,拜会中山籍的香港知名人士和中山香港社团联合会,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深香港同胞对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认识,赞扬香港乡亲为祖国强盛和香港繁荣稳定所作的贡献。香港回归后不久,1997年9月29日,市政协在香港召开港澳委员座谈会,委员们畅谈对中共十五大召开的感受和香港回归、“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展望香港的美好未来,对祖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1999年,以澳门回归祖国和人民政协成立五十周年为契机,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纪念、庆祝和联谊活动。包括在怡华文化广场举办以“团结民主、爱我中华”为主题的电影交响音乐晚会,在中山纪念堂召开中山市庆祝人民政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出版纪念邮册,举办书画展等。政协领导参加市迎澳门回归倒计时牌建立、庆澳门回归倒计时等大型活动,并率“三胞”委委员到澳门开展联谊活动,与澳门中山社团广泛接触。文史委积极收集整理澳门史料,在澳门回归前出版反映澳门历史的《中山文史》第45辑《镜海涛声》,为了解澳门历史提供有益的教材。
三是通过联络中山社团和发挥政协“三胞”委、港澳委员作用加强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交往,增强向心力。1992年3月下旬,市政协主席林藻、副主席麦满珩赴香港参加香港中山侨商会、旅港中山同乡会、香港榄镇同乡会、香港中山南朗廿四乡同乡会分别举行的新一届理监事就职典礼和香港中山横栏同乡会、香港中山黄圃同乡会成立大会,出席由香港香山会所主办的香港22个社团新春联欢大会。此后每年市政协都派员参加香港各中山同乡会的春茗活动。1992年11月,应中山侨团的邀请,林藻率访问团一行6人,访问澳洲、斐济、新西兰等国家,出席澳洲中山同乡会举行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26周年暨同乡会第五届委员就职典礼。1994年9月,应秘鲁中山会馆的邀请,以林藻为团长的访问团一行4人,赴秘鲁拜会我国驻秘鲁大使馆;拜访中华通惠总局、中山会馆、同升会馆和隆善社,与众侨团乡亲畅叙乡情,了解侨团发展情况,向乡亲通报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以及落实侨务政策的情况,赞扬邑侨爱国爱乡的义举,表达促进两地联系沟通和发展经济合作的意愿。1995年3月,在市政协主席欧家礼,常务副主席古干清,副主席韩泽生,秘书长杨容显带领下,市政协组团赴香港,开展为期5天的探访香港中山社团的活动,分别召开中山社团首长座谈会、香港政协委员座谈会,拜访新华社香港分社领导,探访香港一些知名人士和社团首长。通过一系列活动,协调各社团的关系,使社团联合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1997年,政协领导和部分港澳委员出席马来西亚沙巴洲中山分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山乡亲宣传祖国和中山的建设成就。1998年2月,市政协“三胞”委到三乡镇参观当地台资企业“宝元”鞋厂和“皇冠”皮具厂,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加强与台商的沟通联系。1999年台湾发生大地震后,市政协和“三胞”委有关领导及时到台资企业慰问,了解台湾受灾情况,积极为台商排忧解难,使台商深受感动。2000年4月,政协领导到澳门拜访澳门中山籍知名人士,召开澳门中山籍知名人士、政协委员座谈会。通过座谈和拜访澳门中山同乡会等形式,推介中山的发展情况,为乡亲释疑解难,在增进沟通的基础上,共同寻求促进中山澳门经贸合作与发展的途径。政协领导还于2000年和2002年赴香港参加香港工作组为香港委员杨贯一荣获世界御厨蓝带四星奖、蔡国赞荣膺美国西方肯尼迪大学荣誉博士衔、袁兆英当选香港特区选举委员会委员、李光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及方若愚、卢伟国、杨贯一获颁MH荣誉勋章举行的庆祝活动,褒扬他们作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2002年6月,市政协领导率领中山港澳地区政协委员拜访省政协,受到省政协主席郭荣昌、常务副主席刘维明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委员们就加强粤港澳经济合作、人才交流等问题向省政协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2004年,“三胞”委协助市经贸局组织15家外资企业参加2004粤港—欧洲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积极为发展外源经济寻觅商机;并组织委员考察中山台侨资企业,协调关系,理顺环节,为企业解决生产和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投资者信心。2005年市政协领导多次参加港澳中山社团举办的重要联谊活动,如香港中山榄镇同乡会庆祝成立80周年纪念暨会员春节联欢敬老大会、香港中山恒美侨港乡亲会活动、香港中山侨商会乙酉年会员春节联欢暨敬老大会、香港香山会所成立25周年庆典暨第十二届理事就职典礼活动、澳门中山三乡同乡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暨澳门中山三乡同乡会成立14周年会庆联谊晚会等。2006年4月,“三胞”委赴日本开展了一系列联谊活动,登门拜访已故日本广东同乡会会长吴桂显的夫人及其子女;与横滨、神户的中山籍华人、华侨相聚,传递乡讯,共话乡情;参观日本孙中山纪念馆,与该馆负责人一起回顾孙中山的革命史迹,缅怀一代伟人。
四是通过做好全国、省、市政协有关调研及其他联谊活动的组织接待工作,扩大交往,加强沟通,增进友谊。市政协注重加强与全国政协及各地政协的沟通联系,认真做好全国、省、市政协有关调研的组织接待工作,接待了到中山调研考察的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为组长的全国政协经济委非公有制经济调研组;全国政协常委、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绪武率领的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关于政府在就业中的职能定位专题调研组;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计委副主任盛树人和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务院副秘书长席德华率领的全国政协减轻企业负担问题调查组;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带领的全国政协教科文体委打击文物走私活动调查组;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率领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统筹城乡发展专题调研组;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率全国工商联、中央统战部、国务院研究室、民政部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转变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商会的作用”调查团;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扭亏脱困”专题调研组;省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与省科技厅组成的到中山开展民营科技企业调研的省政协委员及专家;省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台资企业专题调研组;省政协副主席王兆林带领的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关于加快我省会展业发展问题”专题调研组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调研组;省政协副主席陈蔚文带领的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省地税局和省农工党联合组成的“关于加强对高收入偷逃税者监控和打击力度”重点提案调研组;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与省教科文卫体等方面的教授专家学者组成的“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推进科技强省建设”专题调研组;省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带领的开展“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环境规划管理和治理情况”专题视察的省政协委员视察团第六团;省政协副主席姚志彬率领的省十项民心工程考察组等,以热情周到的服务、缜密精心的安排确保各项视察调研活动顺利进行。并接待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洪学智、邓兆祥、王光英、钱正英、丁光训、张思卿、胡启立、任建新、孙孚凌、杨汝岱、钱伟长、王忠禹、张怀西、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黄孟复、李贵鲜、白立忱和省政协主席郭荣昌、陈绍基等政协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协客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此外,积极参加省政协组织的一些重要活动,包括参加省政协牵头举办的“辛亥革命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全省政协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中南六省(区)政协后勤工作会议、省政协职业教育研讨会以及全省政协各有关专委会的工作座谈会等;组织政协委员参加2004年省政协举办的首届乒乓球和粤曲比赛,荣获乒乓球女子团体第一名和粤曲新人奖;承办2005年第二届省“政协杯”乒乓球比赛,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古镇镇、市乒协等单位的全力支持下,圆满完成承办任务,并取得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三名、女子单打第一名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