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概 述

发布时间: 2006年09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志》   
  中山政协成立50年来,在中共中山市(县)委的领导下,在中山市(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依照政协章程的规定,遵循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突出“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积极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围绕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各时期的中心任务、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在中山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山政协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各种会议,如全体委员会议、常务委员会议、主席会议以及各种专题议政、专题协商、专题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对党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重要事务进行协商,对中山政府的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协商,对贯彻党和国家以及地方领导机关的重大决策和统一战线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学习、讨论和协商;通过全体委员会议和常务委员会议或主席会议提出的建议案、专委会的专题调查报告、委员提案、委员视察、参加有关部门的调查或检查活动以及其他形式提出建议与批评等形式对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党与国家领导机关制定的重要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地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遵纪守法、为政清廉情况,政协各组成单位和个人遵守政协章程和执行政协决议的情况等进行民主监督;通过选择群众关心、党政部门重视、而政协又有条件做的课题,调查研究,广开言路,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的优势,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改革开放献计献策。   中山政协还通过做好统战工作和“三胞”联谊工作,做好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做好文史资料的征集、出版工作等,认真履行职能。   中山政协在50年的历程中,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和发展履行职能的形式。1990年,中山市政协首次举行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此后每年举行一次,拓宽了政协参政议政的渠道,在广东省开创了先例。1996年,市政协第七届第九次常委会议一致同意增补优秀外来员工古文平为政协委员,在中山乃至全国各地引发了良好效应,这是中山政治协商的重大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体现了中山对外来员工政治上的关心,为做好新时期政协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2003年,市政协第八届第六次会议首次增设旁听席,从报名的社会各界人士中挑选20名作为旁听人员参加会议,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获得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中山政协履行职能的实践活动分为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56年石岐市政协建立至1966年政协停止活动时期;第二个时期为1980年政协恢复活动至1991年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时期;第三个时期为1991年市政协第六届委员会至2006年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时期。   第一个时期政协的活动准则是: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为宪法的实施而积极努力,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加强联系群众,反映群众意见,向有关的国家机关提出建议;不断地巩固和扩大全国人民的革命大团结,坚持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继续巩固和发展同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友谊,为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和发展人类的进步事业而奋斗;推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全体成员自觉自愿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国家的政策,提高政治水平,努力进行思想改造。   这个时期,中山政协主要通过会议、催办提案、参观考察履行政协职能。 首先,通过全体委员会议进行政治协商。石岐市政协第一届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对本市工业、农业、商业、市场供应、物价政策等方面提出了83项意见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石岐市政协第一届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通过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揭露矛盾,提出在党群关系、党派之间的关系、干群之间的关系、升学就业、市场供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山县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全体委员会议,就发展农业生产、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阶级斗争、战备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供政府和有关单位参考研究。会议期间,列席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和有关部门工作报告,通过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其次,通过召开协商性会议或派委员到有关单位听取意见,催办提案,进行协商监督。1957年2月,石岐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工商、华侨、医卫、宗教4个界别召开8次座谈会,对政府执行农业政策、粮食政策、价格政策、华侨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意见和要求。同年3月,派委员参与石岐市人委组织的检查组,到各单位检查办理提案工作。中山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于1959年召开过34次协商性质的会议,其中有知识分子问题座谈会、神职人员座谈会、科技人员座谈会、经济问题座谈会等;1960年,召开过各界人士座谈会17次,港澳同胞座谈会1次,专题座谈会6次,谈心会13次。中山县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围绕中共同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文学艺术工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6次、专题座谈会2次,并把会议内容整理成文送给政府和有关部门参考、研究、处理。 再次,通过参观考察收集、反映社情民意。中山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于1960年组织委员进行8次考察活动,主要是到本县人民公社参观考察。中山县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分2次组织160多名委员,分别参观工厂和农村社队,在参观考察中对各项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协助有关单位改进工作。   第二个时期政协的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本准则,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基础上,尽一切努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总任务而奋斗。该时期中山政协履行职能方法和渠道有更大发展:   第一,通过各种会议(如中共中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召开的各种会议)进行协商监督。政协主席参加市委扩大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为制定有关方针政策主动积极提出意见;政协领导认真研究市委、市政府作出重要决定前印发的征求意见草案,通过政协常委会议进行讨论,提出修改、补充意见。政协召开的历届全体会议都列席人大会议,其中市政协第五届第四次全体委员会议安排在市人大代表会之前召开,先行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市长直接听取。这种协商议政形式,在中山尚属首次。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在履行职能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提高协商监督层次的新路,于1990年起,通过举行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与市长们面对面地交流协商本市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这种直接的对话方式,拓宽了政协委员协商监督、参政议政的渠道,使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能直达决策层,促进党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第二,通过专题调查研究,为协商议政提供依据。县政协第三届委员会进行了25次专题调查,内容包括市场物价、计划生育、城市建设、环境卫生、植树造林、“五讲四美”、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妇幼福利、治安、交通安全等,形成调查报告,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的建议。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进行了98项调查研究,内容涉及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科技、教育、体育、医疗卫生、城乡建设、妇幼福利、治安、交通等方面。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就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工业生产、建立调控机制、发展粮食水果生产、发展交通、搞好水利建设、发展“三资”企业、教育改革、成人教育、农村合作医疗、食品卫生、侨乡环境卫生、牲畜屠宰卫生检疫、科技人员职称评定、环境保护、水上居民住房户口和教育、青少年教育和保护、整顿文化市场、兴办弱智儿童学校、建立消费者委员会、建立社会福利中心、解决城乡饮水、归还宗教房产等专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写出各类调查报告超100份,其中多数得到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和采纳。   第三,通过听取多方意见,通报情况,反映社情民意。县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共召开34次座谈会,主要内容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问题、交通问题、医药卫生问题等。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召开座谈会或意见听取会154次,内容包括物价问题、落实政策问题、科技改革问题、培训人才问题、商业改革问题,整党问题等。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分别约请建委、经委、公安局、工商局、物价局、邮电局等单位的领导就解决自来水供需矛盾、工业生产发展、住房改革、纠正“三乱”与行业不正之风等问题向主席会议、常委会议通报情况,经过协商座谈,交换意见,达成共识。   第四,通过认真办理提案和群众来信,协助有关部门改进工作。每年在全会召开前,组织委员围绕本市中心任务及群众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开展视察调研,将委员在视察调研中提出的提案和意见、建议,送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并督促办理。这一时期政协共收到提案700多件、群众来信约100件,基本上做到件件有落实、有交代,其中的许多建议均由市委常委、市长们亲自组织办理落实。 第五,通过调查协商,配合落实统战政策。县政协第三届委员会指定专人,配合统战部组成落实统战政策(包括落实政协委员政策)的机构。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各单位反复协商,使124宗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其中政协委员的问题有9宗),解决了203人在运动中被查抄的问题,补发了95人被扣减的工资。市政协第四届和第五届委员会除继续配合统战部门抓紧落实政协委员的政策外,还协同有关部门落实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逐一复查有关查抄、挤占房屋、宗教政策、维护“三胞”合法权益等方面的遗留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办法。   第三个时期是中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中山的社会和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山政协按照政协章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履行职能的成效更加显著。   第一,积极参与全市重大事务的协商讨论,不断提高协商议政的实效。市政协第六届委员会3年共举行3次全体委员会议、12次常委会议、39次主席会议,对中山实施“八五”规划、力争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规划以及每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市政协第七届委员会积极参与宏观决策的协商,通过全体委员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等,对《中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纲要》、《关于重点扶持中山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补充规定》、《中山1996~2000年第三产业发展规划》、《中山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山再就业工程实施方案》等重要决策进行讨论协商,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许多建议被市政府采纳。政协主席列席中共中山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已成为制度,通过这一渠道,政协能直接参与中山一些重大问题的讨论,将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带进决策层,使政协民主协商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在开好全体会议的同时,每年都结合中山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与长远的问题,精心选择具有牵动性和战略性的重要题目,组织政协委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建议和对策,再通过常委会议进行专题协商。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共召开17次常委会,其中专题议政、视察的内容主要有:“中国加入WTO后对中山工业、农业、金融业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山城市化发展”、“实施人才资源战略”、“文化、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在协商过程中还邀请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到会通报情况,听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把知情和参政融为一体。此外,精心组织开好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与市长们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深入协商、探讨,提出的《关于促进中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关于推进中山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关于加快中山城市化进程的意见和建议》、《关于实施人才资源战略的若干思考与建议》、《建设环保健康社会刍议》等论题贴近市中心工作,许多建议已融入决策。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以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为平台,就全市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务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开展协商议政。全会期间,通过一边视察,一边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重要报告的形式,既增强协商议政氛围,又提出有价值、有份量的意见和建议,如第九届第二次全体会议和第三次全体会议期间,委员们分别视察了火炬开发区、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小榄镇、古镇镇以及中江高速公路中山路段,提出加快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等建议。政协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坚持服务大局,突出协商主题,重视抓会前调研,增强会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中山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略汇入智慧和力量。在中山“十一五”规划制定过程中,市政协积极配合中共中山市委做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对中山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征询工作;组织和发动委员建言献策,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改善环境、加快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教卫生和体育事业、建设创意中山等方面提出真知灼见,并已被融合到中山“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第二,寓民主监督于调研、视察、提案、信息工作之中,凸显民主监督的影响力。一是认真做好调研视察工作,市政协每年都组织委员就市委、市政府决策的实施情况及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视察,对带全局性、前瞻性的课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有深度、有份量的意见和建议,引起市委、市政府重视,促使一些重要问题得以解决,其中开展的“减轻企业负担,优化投资环境”、“增强中山工业发展后劲”、“抓好市场建设,促进大流通”、“搞好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工作”、“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发展人才资源战略”、“加快沿海经济发展”等专题调研已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二是努力做好提案工作,充分发挥提案在民主监督中的独特作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积极运用提案的方式履行政协职能,提案内容丰富,涉及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案质量不断提高,提出的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不少提案被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纳。主席会议、常委会议经常就如何做好提案工作进行研究,对重点提案认真审定。对题材重大的提案,及时组织力量予以论证,充实内容,以提高提案的可行性。在提案提交有关部门办理后,注意做好跟踪落实。通过召开提案人和提案承办单位见面会等,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促进提案的办理。三是积极做好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市政协把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作为履行职能的经常性工作,积极倡导委员通过日常的工作交往、专委会的调研活动,密切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关注社会动态,及时反映信息,为协助市委、市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加强与各界群众的联系铺设新的桥梁。政协办公室成立专门工作机构,通过办好《政协信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反映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和愿望,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密切党群联系。其中《关于整治三乡镇、翠亨交通问题的建议》、《故居门前非法载客急需整治》、《孙文路涵秀里、唐屋巷路面亟待修葺》、《发展“三绿工程”,推广无公害食品》等信息,受到市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重视,为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全面了解社会动态,体察群众情绪,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突出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力促联谊、宣传工作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一是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联系面较广的优势,以各种纪念、联谊活动为纽带,以浓烈的乡情作引子,延展团结的领域,增强向心力,积极参加港澳中山社团举办的重要联谊活动,筹办或参与有关纪念孙中山的活动和世界中山同乡恳亲大会等。二是广辟联谊途径,促进交流团结。通过编辑出版《中山文史》,加强与省内外政协组织、大专院校及海内外有关人士的交流,以文会友,扩大交往;通过做好全国政协和省政协到中山调研以及各地政协来访客人的接待工作,广交朋友,扩大影响。三是依托报刊、电视、电台、网站等媒体,对政协全会、常委会议和各种调研、视察、提案督办等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增进社会各界对政协工作的了解,提升政协整体形象。   第四,从履行职能的总体要求出发,不断拓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渠道。一是根据市委统一部署,组织委员参与中山基层评议机关作风活动,促进机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积极推动委员参与中山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为被评议单位改进工作坦诚建言。二是推荐各民主党派等多个界别的委员和机关干部受聘担任中级法院人民陪审员和中山海关、市检察院、公安、国土、工商、物价、国税、地税、卫生等单位的特约监督(察)员,应聘担任有关部门监督员的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得到聘任单位的充分信任,使政协民主监督工作不断加强。三是协助市委、市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稳定人心的工作,市政协领导向市委建议成立农村工作督导组,以进一步做好中山农村工作,建议被采纳,多名政协常委担任督导组组长,深入到农村第一线,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凝聚民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