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孙中山与俄国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

发布时间: 2007年01月0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列宁,1870年生于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1888年在喀山加入马克思主义小组。1895年创建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903年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组成了以他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共产党)。1917年11月,他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被选为俄罗斯人民委员会主席。以列宁为首的苏联(先后含俄国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哈窿克、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立陶宛、摩尔达维亚、吉尔吉斯、塔吉克、亚美尼亚、土库曼、爱沙尼亚等15个国家组成的共和国联盟)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了国内白卫匪军的叛乱和英法美日等10多个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列宁组织国际革命无产阶级的力量,1919年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成立了。他是共产国际领袖之一。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发展,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对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辛亥革命胜利万分重视。早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初期,列宁在俄罗斯的《涅瓦明星报》和《真理报》上,就在1912年7月15日发表了《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11月8日发表了《新生的中国》;1913年3月22日发表了《中华民国的巨大胜利》,5月16日发表了《中国党派的斗争》,18日发表了《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等一系列文章,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给以很高的评价和高度赞扬,论述孙中山的思想“是真正伟大人民的伟大思想”,阐述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辛亥革命的胜利说明了“四亿落后的亚洲人……已经从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了”。随后,因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孙中山被迫辞大总统职,继续领导人民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17年8月25日,中国国会议员120多人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中华革命党总理孙中山出席了会议,对会议胜利召开,致以热烈祝贺。31日,国会非常会议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恢复《临时约法》,特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中华民国行政权由大元帅行使;大元帅对外代表中华民国。 9月1日,国会非常会议第四次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从此,孙中山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和开展经济建设。   11月7日(俄国旧历10月25日),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俄国工农兵群众举行革命,推翻反动政府,创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0日,在孙中山指导下于上海出版的《民国日报》,在我国最早报导了列宁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孙中山欢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希望革命后的俄国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真诚同盟者。他密切注视着俄国内外情况和列宁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发展,并想了许多方法,准备和俄国苏维埃政府和列宁取得联系。12月,以列宁为主席的俄罗斯政府宣布废除沙皇与其他各国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在外国的一切特权,充分显示了对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友好态度。1919年7月25日1920年9月27日,俄国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重申废除沙皇俄国时代同中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并放弃在华各项特权,还建议在完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缔结中俄友谊条约。以列宁为首的俄国政府所宣布这一切,使孙中山受到极大的鼓舞。   孙中山很早就向往俄国十月革命,希望学习俄国的经验。在十分秘密的条件下,他曾与列宁在书信和电报中研究东方革命问题。   1918年夏,孙中山离广州到上海后通过美洲华侨向列宁和俄国政府拍发了一个贺电,祝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俄国政府的成立。电报说:“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这份贺电表达了孙中山对列宁的尊敬和对俄国人民的友好祝贺。   8月1日,列宁委托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复信给孙中山,对孙中山的贺电表示感谢,并向“中国革命的领袖”致敬。信中说:“当各帝国主义政府从东西南北伸出贪婪的魔掌,想一手击破俄国革命并剥夺俄国工农用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革命而获得的东西的时候,当外国银行家所扶植的北京政府准备同这伙强盗勾结的时候,—— 在这个艰辛的时刻,俄国劳动阶级就向他们的中国兄弟呼吁,号召他们共同进行斗争。因为我们的胜利就是你们的胜利,如果我们遭受毁灭你们也要遭受毁灭。”列宁通过齐契林给孙中山的复信,充满革命友谊。这封信对在艰苦奋战中的孙中山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因为同年5月21日,由于受到西南军阀岑春煊、陆荣廷等排斥,孙中山不得不离开广州,后转到上海,写成《孙文学说》自序。   1919年7月25日,以列宁为领袖的俄罗斯政府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孙中山对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事业成功,非常钦佩。10月10日,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孙中山任总理,并指定居正任总务部主任,谢持任党务部主任,廖仲恺任财政部主任。   1920年夏,孙中山联络粤军,分兵三路进攻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在孙中山的大力支援和广东民军的援助下,经历两个多月的作战,粤军就驱逐了岑春煊、陆荣廷驻在广东的桂军,全部占领广东。11月25日,孙中山离上海返广州。28日,孙中山在广东省署宴会上发表演说,指出“吾国必须统一”,并对列宁在俄国实行社会主义表示赞扬,说“俄国革命后,实行社会主义,遂酿成一种良好风气,而此种风气传到欧洲,欧洲各国竟莫能抗。”   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并推选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5月5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8月28日,孙中山复信给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说,齐契林给他的信,是他从俄罗斯那里收到的第一封信。接着,他向齐契林叙述了辛亥革命及其后的历程以及经验教训,指出:“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它的政治后果正像在俄国如果让高尔察克尤登尼奇或弗兰格尔跑到莫斯科去代替列宁而就会发生的一样。袁世凯很快就开始了恢复帝制的勾当,如您所知,我们已经将他击败了。”他认为当前的中国,“列强仍然在政治上财政上支持一些土皇帝和军阀,其中一个是过去的胡匪头子,叫张作霖。他名义上是满洲军队的统帅和督军,但实际上是北京‘政府’所听命的主子。而他本人却又在一切重大的与日本有关的事情上听命于东京。因此,可以正确地断言:在与日本切身利益有关的一切重大政策问题上,北京实际上是东京的工具。莫斯科在自己与北京的一切正式关系上应当好好地估计到这个情况。只有在首都实行彻底清洗之后—— 当我到那里时这种情况将会发生—— 苏俄才可以期望与中国恢复友好的关系”。孙中山强调设在广州的中华民国政府是中国合法政府,“它的权限已经为中国西南诸省及其权力所及的其它各省所承认”。最后,孙中山热情地表示:“我希望与您及莫斯科的其他友人获得私人的接触。我非常注意你们的事业,特别是你们苏维埃的组织,你们军队及教育的组织。……像莫斯科一样,我希望在青年一代—— 明天的劳动者们的头脑中深深地打下中华民国的基础。”孙中山向“我的朋友列宁以及所有为了人类自由事业而有许多成就的友人致敬”。他还提出今后通信联系的意见。   早在1918春,孙中山指出:“此后我国的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期大发展也。” 随后,孙中山也注意与俄联系。 1921年6月3日,列宁派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中国,援助孙中山开展革命斗争。12月23日,孙中山与马林在桂林商谈多日。马林向孙中山提出两项建议:(一)组织一个能联合各阶层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政党;(二)建立革命的武装核心,应先创办军官学校以培养革命骨干。孙中山赞成这些建议。   1922年6月,军阀陈炯明指使部下炮轰孙中山总统府。孙中山不得不离广州到上海。   8月,经列宁同意,苏联俄罗斯政府特命副外长越飞以全权大使职务到中国。越飞到北京后,边进行外交工作,边派代表带信赴上海同孙中山联系。至12月止,越飞写四封信给孙中山。孙中山复信三封给越飞。12月,孙中山特命张继到北京会见越飞,商议孙中山拟与越飞直接会见等问题。   1923年春,孙中山指挥革命军队到广州。陈炯明反动军队溃败,退至惠州。孙中山于2月21日在广州任大元帅府大元帅,继续与俄国联系。   10月6日,经列宁同意,苏联政府派鲍罗廷到广州,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国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高等顾问等职。鲍罗廷对孙中山多次介绍列宁领导俄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孙中山对此十分欣赏。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说:“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   21日,列宁在莫斯科郊区哥尔克村逝世。 25日,孙中山在大会期间对全国代表说:“俄国行政首领列宁先生已去世”。他赞扬列宁是“革命之大成功者”“革命中之圣人”“革命中最好的模范”。“列宁先生之思想魄力奋斗精神,一生的工夫结晶在党中。他的身体虽不在,他的精神却仍在”。孙中山以万分悲痛心情,向大会建议致电莫斯科,对列宁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他号召大家学习列宁的革命精神。根据孙中山的提议,大会作出三项决定:电唁苏联俄罗斯政府致哀;休会三天,广州各机关下半旗三天,以志哀悼;广泛宣传列宁的革命生平及其业绩。   接着,孙中山请鲍罗廷在大会上介绍列宁毕生英勇战斗的光辉事迹。 2月24日,根据孙中山指示,中国国民党举行了追悼列宁逝世大会。孙中山和广州市内党政军工农商学兵各界人民群众六万多人参加了大会。孙中山亲笔撰写了“国友人师”的挽联,并在会上宣读了一篇言简意赅的悼词:“中华民国十三年二月,俄国苏维埃政府领袖列宁先生之丧,孙文既与同人追悼,乃述哀词曰:茫茫五洲,芸芸众生;孰为先觉,以福齐民?伊古迄今,学者千百,空言无施,谁行其实?惟君特立,万夫之雄;建此新国,跻我大同。并世而生,同洲而国;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艰,我丁百厄;所冀与君,同轨并辙。敌其不乐,民乃大欢;邈焉万里,精神往还。天不假年,与君何说;亘古如生,永怀贤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