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黄埔军校学生陈赓
发布时间:
2007年01月0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陈赓是湖南省湘乡县人,1903年诞生,192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4年,他到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任首届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候补干事。
6月16日,孙中山到黄埔军校作《陆军军官学校开学演说》。他说:“俄国革命,虽然是在中国革命的六年之后,”但是,结果,他们是彻底成功。“我们拿两国的历史来比较:就对内一方面说,中国从前革命,是对外来的满洲人。满清皇帝的威权,到我们革命的时候,已经是很薄弱,政治也是很腐败。”他又说,当那个时候,清朝的国势,是世界上衰微的国家。比较俄国对他们皇帝革命时候的情形是怎么样呢?俄皇是本国人,又是俄国的教主,在国内的威权是第一。当没有革命的时候,俄罗斯的国势,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像这样比较,可以说,中国是对权势很薄弱的皇帝来革命;俄国是对权势很强盛的皇帝来革命。所以就对内这一方面讲,中国革命是很容易的,俄国革命是很艰难的。就对外一方面说,俄国革命之后,所遇到的障碍是很大的;中国革命之后,毫没有人干涉。在革命之前,外国人虽然有瓜分中国的言论,我们也怕到革命的时候,受列强的干涉;但是发生了革命之后,列强毫没有理会。俄国发生了革命之后,遇到外国人的障碍,不只是言论,并且实受兵力的干涉。各国军队侵进俄国境内的,有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和意大利,以及其他各小国的军队。外国人集合全世界的力量来干涉俄国。像这样看来,我们革命,只在内对付一个很衰弱的政府;俄国革命,在内要对付一个威权很大的政府,在外还要对付全世界的列强。所以更就对外那一方面讲,中国革命也是很容易的,俄国革命也是很艰难的。为什么俄国遭了那样大的艰难,遇了那样多的敌人,还能够在六年之内,把所有的障碍都一概打消,革命是彻底的成功。我们革命的时期,比较俄国要长一半,所遇的障碍又不及俄国的大,弄到如今,革命还是不能成功呢?由中国和俄国革命的结果不同,推求当中原因,便是我们的一个大教训。因为知道了这个教训,所以有今天这个开学的日期。这个教训是什么呢?就是俄国发生革命的时候虽然是一般革命党员做先锋,去同俄皇作斗争,但是革命一经成功就马上组织革命军;后来因为有了革命军作革命党的后援,继续去奋斗,所以就是遇到了许多大障碍,还是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大告成功。中国当革命之时,在广东奋斗的党员,最著名的有七十二烈士,在各省舍身奋斗的党员也不少。因为有了那些先烈的奋斗,所以武昌一经起义,便有各省响应,推倒清朝,成立民国。我们的革命,便有一部分的成功。但是后来没有革命军继续革命党的志愿,所以虽然有一部分的成功,到了今天,一般官僚军阀,仍敢明目张胆,更改中华民国的政府。至于说到民国的基础,一点都没有。这个原因,简单的说,就是由于我们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
陈赓听了孙中山的讲话,深受启发,决心按孙中山的讲话去办,认真学好各门功课,做一个好的革命军人。他认识到黄埔军校是以贯彻孙中山的革命宗旨,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革命为目的的。
根据孙中山的指示,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促进军事与政治方面革命人才的迅速成长。军事教育尽量采用最新的军事理论和作战技术进行讲授和训练。陈赓学习的军事课程分为学科与术科两类。他学习的学科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筑城学》、《军制学》等军事理论。他学习的术科有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实弹射击、行军、宿营、战斗联络等军事技术。
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由于那时军事需要,战情紧逼,用人迫切,因而原定以三年为一期的军训计划改为半年一期。军事教学夜以继日进行,非常紧张。每在课堂讲授之后,学生就要参加实战演习,称为贯彻孙中山的“知行合一”学说。陈赓与同学们在学习期间都戎装待命,时刻准备着奔上战场。在战斗中,军校执行严格的军令和军法。师生触犯军校制定的军法,均按官佐学生身份的不同,分别给予处罚,甚至判刑。
按孙中山的决定,军校政治教育以进行最基本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知识教育为内容,对不同党派和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实行兼容并包,给予讲授,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知识。为此,军校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另一方面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陈赓看到,在军校训令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可阅读。”他还看到,在军校早期的《政治训练班训练纲要》中,规定政治教育课程有:三民主义、帝国主义、解剖社会进行史等八门。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后,该部还自编了一些通俗生动的辅助教材,教育学生养成爱国爱民的品德,发扬为革命事业、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的精神,使陈赓受到深刻的教育。
10月,陈赓随黄埔军校队伍,浩浩荡荡进入广州,配合孙中山指挥的粤军、湘军、赣军等革命军队,平定了商团叛乱。黄埔军校首次树立了军威。
陈赓在黄埔军校毕业后,以成绩优秀,留在校内任副队长,按孙中山的部署,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他对学生既讲孙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又讲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使学生受到革命理论的熏陶。他特别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学生拥护国共合作,拥护援助工农运动。这时,他也是国民党员,宣传孙中山“以俄为师”的主张,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学生走革命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他率领部分学生严格进行军事训练,学会实弹射击、刺杀、掷手榴弹等军事技术。他与学生高唱《陆军军官学校校歌》,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军队,不爱钱,不怕苦,不怕死,立志献身革命。
11月3日,孙中山到黄埔军校辞别,并发表讲话,论述北上目的。陈赓听了孙中山的讲话,深深感到孙中山为了速谋祖国的和平统一,为了分崩离析局面得以收拾从事经济建设,不顾个人生命危险,毅然赴北京去,精神十分伟大。
13日,孙中山偕宋庆龄乘永丰舰离粤北上,途经黄埔军校时,上岸,检阅军校师生的军事演习,并发表讲话。这时陈赓最后一次见到孙中山。孙中山的讲话,言语精辟,意义深刻,对陈赓鼓舞很大。
1925年2月,根据孙中山的部署,大元帅府举行东征,讨伐大军阀—— 原陆军部长、原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陈赓参加东征,任革命军连长,率领士兵离广州,挺进粤东,参与歼灭了陈炯明一部分反动军队。东征途中,传来了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的噩耗。3月中旬,他在部队中参加了追悼孙中山的大会,决心继承孙中山遗志,从事革命斗争。随后,他继续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直至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