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国民党一大代表毛泽东
发布时间:
2007年01月0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知各省市派代表参加。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曾在长沙等地开展工人运动,在湘江流域建立岳北农工会,开展工农运动和反帝反军阀斗争很有成绩,被湖南推选为国民党“一大”代表。当获悉国民党中央和孙中山已同意湖南推选的国民党“一大”代表名单时,他万分高兴,于是迅即离开长沙,乘车到达广州。
19日,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商定大会会址和议事日程。廖仲恺报告国民党改组要点在于修改党纲,制定党章。毛泽东参加了这个预备会议,听了孙中山廖仲恺等的报告,与全体到会代表一起,举手赞成国民党中央和孙中山廖仲恺关于大会的一切安排。
20日上午9时,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文明路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礼堂隆重举行开幕典礼。孙中山以中国国民党总理身份担任大会主席,主持召开这个盛会。参加当天大会的代表有165人。孙中山在大会开幕词中说:“今天在此开中国国民党全国大会,这是本党自有民国以来的第一次,也是自有革命党以来的第一次。……这次国民党改组,第一件是改组国民党的问题;第二件是改造国家的问题。”孙中山讲话后,廖仲恺建议成立大会主席团,并提议由孙中山指定5人组成。孙中山指定胡汉民汪精卫林森谢持李大钊等5人为主席团。毛泽东认为:胡汉民林森等是国民党的元老,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中有功,有革命斗争经验。而李大钊是北京大学教授,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共中央委员,有革命斗争经验。因此,到会代表,包括毛泽东在内,一致举手赞成5人为主席团。下午,孙中山以《中国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为题作演说,指出:“由今日起将十三年种种可宝贵最难得的教训和经验,来办以后的事。以前有种种力量来创设民国,以后便有种种力量来改造政府。” 毛泽东认为:孙中山讲得很正确。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确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因而能带领群众打倒清朝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政府,现在又适应革命发展新潮流,改组国民党,改造政府,是完全正确的措施。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代表们热烈鼓掌赞成。接着,孙中山提出《中国国民党宣言案》 ,请秘书长刘芷芬照原文朗读一次。毛泽东在会上认真听读宣言。孙中山随即指派胡汉民戴季陶于树德李大钊等9人为审查委员会委员。毛泽东认为:胡汉民等是长期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事业的人;而李大钊是共产党的重要干部,与于树德同是中共“三大”代表,都知道要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以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为此,他鼓掌表示赞成,并同时看见到会代表也鼓掌通过。同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组织国民政府之必要案》。孙中山指定林森发言后,自己再作说明。到会代表纷纷发言。许多代表表示同意。有的代表还有新建议。根据大会安排,毛泽东坐的是第39号座位。他在会上对主持人说:“此案为《组织国民政府之必要案》”,“请主席以此标题付表决。” 大会代表继续发言。后来,大会主席说:“赞成《组织国民政府之必要案》者请举手。”毛泽东认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在推翻清朝皇帝的专制统治后,又不屈不挠,继续领导革命党人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在国民党“一大”召开前一年,即1923年2月,联络滇军桂军粤军组成讨贼军,发动了对军阀陈炯明部的进攻。陈炯明军队土崩瓦解,迅速溃败,退到惠州。孙中山重回广州,第三次建立政权,被推选为陆海军大元帅,重新成立了大元帅大本营,又称大元帅府,以廖仲恺为财政部长,伍朝枢为外交部长,谭延闿为内务部长。 大元帅府虽有全国政权的性质,但毕竟是一个军政府,如果将来建立国民政府,既是全国性质的政府,又可避开军政府这一层之嫌。政府的名称更好更恰当。为此,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全体代表举手通过,赞成建立国民政府。
1月21日上午,经孙中山同意,大会主席林森宣布组织党务审查委员会,指定谭平山廖仲恺谢持孙科张秋白等9人为委员。毛泽东认为:谭平山既是中共中央中央局委员,又是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曾出席中共“三大”,认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而廖仲恺是拥护孙中山国共合作政策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张秋白等也是跟随孙中山从事革命运动的重要人物。因此,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全体代表没有异议, 同意上述9人为委员。当日下午,孙中山作关于民生主义之演说,说:“本党既服从民生主义,则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集产主义,均包括其中。……俄国今日所行之政策,实非纯粹共产主义,不过为解决民生问题之政策而已。本党同志于此便可十分了解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毫无冲突,不过范围有大小耳。” 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将来是要实现人类最美满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但,目前要实行民主革命,要与国民党合作。孙中山为了说服国民党“一大”代表也同意国共合作,对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了这样的解释,也是可以理解的。全体代表鼓掌,表示赞成。
1月22日,经孙中山同意,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交大会审查,并授权大会执行主席林森指定谢持、何世桢、谭平山、廖仲恺、李大钊、毛泽东等19人为审查委员。毛泽东认为自己当时仅是一个青年人,已受到国民党临时中央和孙中山的重视,已被指定为国民党党章审查委员,心中感到高兴。代表们一致表示同意后,接着又通过了《纪律问题》及《收回海关权益》等两项决议案。
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月23日提出《出版及宣传问题案》,交大会审查。孙中山指定戴季陶胡汉民李大钊等9人为审查委员。毛泽东认为:审查委员有国共两党重要人士参加,表明孙中山对国共合作的重视,表示同意。他也同时看见到会代表都赞成。接着,胡汉民等作了关于大会宣言草稿第二次审查结果说明。毛泽东认为:这次大会,既有许多国民党员参加,又有大批已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参加,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实现国共合作的大会。大会制定了一个反帝反军阀的新三民主义纲领,并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的共同积极努力下,确定了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承认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同意工人农民参加国民党,改组国民党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联盟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这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这次大会提出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是由共产党人直接参与制订的。它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他是国共合作的重要产物,是中外无产阶级支持的结果,也是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向右派斗争的结果。毛泽东还认为:这篇宣言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了辛亥革命的教训,分析和批判了那时社会上流行的立宪派、联省自治派、和平会议派和商人政府派等等各种错误的反动的政治流派,认为那些流派统统不过是“空谈”或“恶意的讥评”,并严正指出只有国民革命,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确定了现阶段民主革命的纲领,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作为奋斗的目标;还提出了取消不平等条约、废除军阀所借的外债、确定人民的自由权利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内政外交政策,作为行动的纲领。
当天,廖仲恺等代表纷纷表示同意宣言。大会主席孙中山说:“现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宣言全文付表决”,赞成者,请举手。 包括孙中山毛泽东等在内的全体代表举手通过。毛泽东认为:大会通过的宣言,成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
紧接着,孙中山作了《对于宣言旨趣之说明》,强调对内要打倒军阀,对外要打倒帝国主义。毛泽东听后,认为孙中山这个革命纲领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遂与代表们一致鼓掌表示赞成。毛泽东还认为:孙中山在大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是一个大进步。他认为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三个方面的大进步。在民族主义方面,过去只提反满,现在提出民族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另一方面,“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方面,过去只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现在孙中山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使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在民生主义方面,过去只有“平均地权”的政纲,现在孙中山则提出了“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的具体办法。平均地权的内容是:“由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照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反对土地权“为少数人所操纵”。节制资本的内容则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空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毛泽东看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孙中山在宣言中说:“质言之,即为农夫工人而奋斗,亦即农夫工人为自身而奋斗也。” 中华民族独立中国人民有民权有民主自由中国群众民生幸福是孙中山的崇高理想,因而赞成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
大会期间,孙中山毛泽东等到会代表还举手通过了《复北京全俄苏维埃代表加拉罕电》、《1月25日致北京苏俄代表加拉罕唁列宁电译文》、《致全国讨贼各军将士电》、《致广东农工商暨各社团各报馆函》、《慰劳海外同志函》、《出版与宣传问题案》、《中国国民党章程》、《感化游民土匪及殊遇革命军人案》等多项议案。
在这次大会上,代表于树德提出建议,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名义建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碑,应需款项由各代表负担。”孙中山毛泽东等全体代表举手赞成。该案获通过。嗣后,孙中山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碑题词:“浩气长存”。
在酝酿国共合作过程中和大会期间,毛泽东很活跃,积极宣传反帝反军阀的重要性,强调要大力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革命运动,而在参加这次大会前又在湖南开展工农运动及各方面工作,很有成绩,深受各界人士好评。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各方面人士商议以后,提出第一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候选人名单。孙中山认为:毛泽东在德才等各方面表现是好的,够条件担任中国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为此,在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候选人名单上,孙中山亲笔写上“毛泽东”三个字。 1月30日上午,全体代表选举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主席团胡汉民朗读孙中山写好的名单,逐一表决。 选举结果,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保留孙中山为总理的情况下实行委员制,胡汉民、汪精卫、张静江、廖仲恺、林森、谭延闿、谭平山、李大钊、于树德等24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瞿秋白等17人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月31日,孙中山在广州越秀南路惠州会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礼堂召开国民党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监察委员第一次全体会议。到会者有孙中山、毛泽东等32人。会议推选廖仲恺、戴季陶、谭平山等3人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议决成立中央各部,以谭平山为组织部长,戴季陶任宣传部长(后由毛泽东任代理宣传部长),廖仲恺任工人部长,林祖涵(林伯渠共产党员)任农民部长,邹鲁任青年部长,曾醒任妇女部长,许崇智任军事部长;议决派遣中央执行委员、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分赴上海北京汉口等特别区,组织执行部,指导和监督当地党务;中央党部之下,设省市县区党部、海外党部和特别党部。2月6日,会议闭幕。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体制的正式建立,从此,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共产党可以公开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中共“三大”至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期间,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情况是这样:中共中央委员9人。他们排列的顺序是: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毛泽东、王荷波、朱少连、谭平山、项英、罗章龙。中共中央局委员6人。他们排列的顺序是: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谭平山、罗章龙、王荷波。
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陈独秀曾被选为国民党“一大”代表。但是,当国民党“一大”召开时,陈独秀因担任中共中央委员长,忙于共产党方面工作,留在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不能到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毛泽东、谭平山、李大钊等作为共产党方面的代表,公开身份又是已当选为国民党“一大”代表,来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因此,大会期间,孙中山与毛泽东的活动,也是代表国共两党之间的活动。毛泽东同孙中山的友谊,也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友谊。因此,当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时,毛泽东等到会的共产党员都表示热烈拥护,并表示要坚决执行。这点也表明国共合作开始时的好征兆。
国民党“一大”结束后,根据国民党中央和孙中山商议,派毛泽东到上海。毛泽东到上海后,一方面在中国国民党上海市执行部兼任委员,从事国民党方面的工作,在上海一些部门传达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的讲话精神和有关决议;另一方面则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同年5月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 继续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继续巩固和发展首次国共合作。3月6日、20日,他出席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第二次、第四次执行委员会议,强调要执行孙中山的扶助农工政策,要大力开展工农运动,在上海要特别开展职工运动,以便发动广大工人参加反帝反军阀斗争。
如上所述,首次国共合作初期,孙中山与毛泽东的革命活动,对促进首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做出了贡献的,对促进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的发展是有作用的,对促进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开展是有作用的,对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是有作用的,对促进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是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