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军票法币中储票

发布时间: 2007年04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上海沦陷的八年中,市面流通过三种纸币:日本军票、国民政府的老法币和汪精卫政府的中储票。日本侵华的主要目标,就是搜掠中国的财富,尤其是战略物资。他们的手法很毒辣,直接用军票征购。例如:江苏省内的产米地域,全被划入军米区。日军只付给你一张军票,就如取如携,名正言顺地把大米掠夺而去。

这些军票,没有编号,也没有储备金保证,在中国境内究竟发行多少,无法统计,任何人不能拒绝使用,反抗的话,就有斩首之虞。农村百姓受此祸害最严重。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此不问不理,毫无勇气为遭殃的人民说句公道话,要求日本政府作出赔偿。

上海市面上军票虽有出现,但尚属少量,而且人人都推来推去,不愿接受,而日军方面也没有严格执行,不像在农村那样硬性强迫人们使用。上海市面通货仍然是老法币和黄金,甚至港币和美钞,或其他比较流行的外币。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始有彻底变化。1942年2月2日,汪伪政权在南京成立,首先极力控制财政和税收,设立“中央储备银行”,并发行“中储票”,取代老法币。规定兑换率为2对1,即2元国民政府的法币兑换中储票1元正。这法令是于1942年5月27日公布的,我记得很清楚,在26日上午新新公司已接到中央储备银行的通知,派代表出席。那时在上海的官方银行有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农民银行(市面称之为“大四行”)。当八一三撤退时,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已停业,只有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照常营业。现在的中央储备银行接收外滩的中国银行,两总行则设在南京新街口的交通银行原址。

中央储备银行的总裁由汪伪财政部部长周佛海兼任,以钱大槐为副总裁,执行一切。钱大槐衣着朴素,趋于保守,年过半百,却掩不了那干练本色,笑面迎人,说话很有条理,简淡清晰。周佛海选中他为助手,确有其因。他是江苏太仓人,也是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的主力干部,曾任金城大连分行经理。大连和旅顺两地受到日本势力控制多年,周作民是亲日派,因此,钱大槐也和日本人攀上了关系,相当亲近。

在会场上出席者全是金融界代表和工商界领袖,人人心情沉重,极想早一点知道统治政府的意向。钱大槐是主持人,当席宣布要点:

一、法币与中储票,以2对1的比例折换。在限期满时,法币不准在市面流通使用,只有中储票是唯一的合法货币。

二、黄金和美钞的兑换率,由中央储备银行公开挂牌报价,可自由买卖,但一切交易要用中储票。

三、日本军票中止再发行,已在市面流通的,由中央储备银行照牌价收回。

四、除官立或有牌照的银行可以继续营业外,其他兑换店应立即改组。

综合以上四要点,都切实迎合目前形势的急务,得到大众普遍的支持。从此,中储票代替了国民政府的老法币,开始在市面流通。

在商言商,我觉得中央储备银行的新措施,并没有对老百姓过于剥掠,比之抗战胜利后归来接收的国民政府,似乎来得公道。中储票与法币的比值为200对1,即1元法币兑换200元的中储票。没有人知道这比值是根据什么计算方法得来的,于是,原来沦陷区的老百姓在一夜之间家荡产。这大大失却民心,伏下了四年后国民政府崩溃失败的祸根。而当时香港政府以1对1的比例,负责回收日本统治时期发行的港币,体恤民情,同时,将沦陷时期三年零八个月的政府欠薪,一次发还给所有相关的公务员。对比之下,当时的国民政府能不惭愧之至!我并没有任何政治偏见,以上海当时情况来见证,自从中储票统一货币之后,工商业都蓬勃发展起来,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各业交易所也恢复昔日的活动,经济的操作也上了轨道。

换言之,自1942年至1945年的时期,上海社会秩序是相当安定的,没有工潮,没有斗争。就以新新公司本身而论,都有显著的成就,福安烟行、整个机构扩张到六项事业,有新大银行、新新实业公司(专经营地产)、福安南货公司、奇美服装厂(自制出品)和绿宝饮料公司。这些附属企业先后建立,出乎我们想像之外。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海运中断,欧美货品的来源断绝,所以,价格飞涨,货币贬值,故有存货在手,何止利市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