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到永安纱厂实习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07年04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当我在圣约翰大学肄业,到第四个学年时,已经修完五分之四的课程,每星期我可以有四天空闲时间(连同星期六和星期日在内)。按照常理,我不妨找寻一些娱乐调剂生活,最低限度,也可以在家休息。可是我没有这样做,反而积极争取工作,到永安纱厂实习。

凡在1949年以前,在上海住过的人都会听说过“永安纱厂”的大名,因为永安纱厂的股票是第一热门股,家喻户晓,认为是投资或投机图利的最佳筹码。

永安企业集团由郭乐、郭泉兄弟创立,而永安纱厂是这企业集团的支柱,由郭顺总其成。郭顺年纪最幼,排行第六,中山同乡和后辈都亲切地叫他“六叔”。他为人谦厚和蔼,最得人缘,也是郭氏昆仲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承袭两位兄长的事业,负起“攻”和“守”的重任,接受最艰巨的挑战。郭氏前辈,我都认识,常亲聆他们的教诲,但以郭顺六叔最为接近,“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就是他个性的写照。我父亲和六叔自幼在中山故乡已认识,后来同到澳洲,因经商关系,往来密切,建立了深切的友谊。当年郭顺为永安纱厂招募股本,北上昆士兰和父亲磋商,如何进行大计,希望收到良好的效果。

父亲一开口便答应承担投资20万元,遂成为永纱的大股东。他积极倡导,悉力支持,设宴邀请当地亲友、同乡和故旧,广为六叔宣传。结果反应热烈,投资踊跃,成绩至为美满,超越百万之数,彼此感情又深入一步。后来,父亲回国,在上海创立新新百货公司,同行如敌国,在业务方面虽和永安百货公司互相竞争,但在私人交情,却互相扶持,六叔欣然担任新新董事,鼎力襄助,直到1949年。其胸襟坦荡,极念旧情。

父亲去世后,我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常到新新公司各部向亲友请益,学习做生意之道。但是,失望得很,不少人总是多方推托,敷衍了事,给我一些皮毛的知识,那些不着边际的理论,都是老生常谈,令我索然无趣,不再去找他们麻烦了。要想深入地学习,从他们那里取得真正的知识,真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之下,我想起六叔,特地专诚拜谒,请他指点。他于百忙之中招待我在厂里共进午餐,亲切地训诲我一番。虽已事过境迁,历半个多世纪,但金石良言,至今仍记忆犹新。

他脸上浮起一抹笑容,缓缓地说:“你涉世未深,当然不了解人心自私。在商场,每个人都藏有自己的秘密,拥有自己的秘诀,秘而不宣,才能自保,这是他们生存之道。他们认为让你学到了一切,自己就失去了保障。因为俗语说,教会了徒弟,就没有师傅,师傅失去了被利用的价值。你在新新公司,有你特殊的地位和背景,人人对你有所顾忌,所以你向他们求教请益,就像与虎谋皮,不会有什么好的收获。你真有决心,想锻炼自己,就到永纱来吧!我会给你妥善安排。”

六叔的意见很对,简直洞悉人情世道。从此,我每年暑假、寒假和平日有余暇时,除了追随潘序伦老师参加查帐工作之外(按:上海有许多会计专业人士,而潘序伦是其中最资深的一位。他开业最早,领有国民政府颁发的第一号会计师执照,并著有会计书籍多种,作为学校选用的教材。他是会计行业的垦荒者、先行者,也是新新公司的常务顾问。所以,我每年在大学暑假期间到他事务所学习,由此特殊机缘,我深入上海许多大商行,大工厂大企业的查账工作,广开眼界,利益良多),大部分时间都到永纱实地学习当时,我用的名字是李肇和(这是我的别号),名义上是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员,凭借这个身份掩护,在厂内活动,相当便利。因为一般人都不知我的背景真相,只以为是个小角色“临记”而已,不加注意。我更感谢六叔的刻意安排,特别令有关人员照顾,得到厂内人员合作,是以获益良多。

我在纱厂学习的第一课是原料物资采购。纱厂的主要原料是棉花,采购来源有二:

一是美国,质量比较优良,但是价钱很高,加上昂贵运费、保险费和洋行代理商扣佣,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影响出品价格。后来改为直接从美国订购,便减轻了额外的费用。

二是国内产地,可以就地取材,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但是竞争剧烈,如果缺乏人事关系和手段,就很难得到满意的成绩。购料竞争何以会竞争剧烈?这完全是因外商,尤其是日本商人的操纵。自从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和约,准许日本在中国各口岸设立工厂,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工,进行经济侵略。仅上海一地竟设有纱厂23家之多,占上海纱厂总数的三分之二,其势力之膨胀于此可见。日商在江苏各地都设立棉花收购站,用出资贷款方式,将华南纱厂拒之门外,言之痛心。当然,经过多方努力,始挽回颓势,但是日本商人的奸诈手段层出不穷,确是一大隐忧。棉花采购的小事,使我对中日商战加深了认识。

我在纱厂学习的第二课是生产的运作。中国工业多承袭传统,以人力手工为主体,到民国初年,才开始采用欧美技术和机械。永纱初期用机器,由于机器过于陈旧,无法和日本纱厂竞争。六叔有鉴于此,积极改良,并派子侄及亲信到美国攻读纺织工业,学习新技能,追上新潮流,为永纱放出异彩。当我到各厂实习时,永安纱厂已发展扩拓到五间工厂,拥有纺、织、染、印的全能部门,成为了中国私人经营最具规模的大企业。从棉花纺成纱线,而织成布匹,由一布匹加工漂染而制成衣服,其间过程确不简单,要深入了解,定须下一番功夫。而我的目的只是增广见闻,并非以从事纺织为业。是以我对生产的学习略为涉及,只求知道大概和要点就足够了。

我在纱厂学习的第三课是行政管理。这是六叔给我的特别训练。行政管理包括:(一)人事管理:划分职权和任务,各级员工站在各自的岗位上,必须协力同心,融和合作。(二)货物管理:调节物资来源,打开制成品的销路,保证产品的标准品质。(三)帐目管理:控制开支,精算成本,掌握业务的盈亏。六叔说:“以上三项是做生意的基本条件,你必须切实把握,将来回到新新公司任职,始能运筹自如,开拓新境界。”

永安纱厂共有五间工厂,员工300人。我在里面学习一年多,深入各厂各部门,接触各方面人士。我看到了他们的工作情形和生活状况,进一步认识到社会是多么的不公平!贫富是如此的悬殊!同时,我也大开眼界,知道主持一个庞大的企业,需有一股百折不挠的干劲,慎重坚忍的耐心,再加上广博的才智和经验,才可以确保企业的发展。

四年的大学课程,给我丰富的知识;一年在永纱的实践,给我宝贵的经验。

1940年,我正式进入新新公司,接掌我父亲创立的事业。六叔却在背后又助我一臂之力,给予经济支持。他分别向上海汇丰银行和麦加利银行签了一份保证书,以私人担保,同意我可以随时动用50万元的信用借款。按照当时币制,50万元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他如此信任,如此厚爱,确非我所敢求,更何况那时我仅是21岁初出茅庐的少年!但六叔的用心,至为明显,他不但在精神上给我鼓励,壮我声势,而且在物质上多予以实际的支持。后来,我依靠他的借款度过公司内部多次的危机,如有神助。当然啦,助我的人不是神,而是人,是六叔!长者的恩惠,天高地厚;长者的隆情,绵绵无尽,永铭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