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公司
新新公司之创立,表面观之,似甚顺利,但高层人士组织却不单纯,因此,开业一年之后,便起分裂,导致罢工而停业,以至元气大伤。后经先父李敏周出面排解,运用投资股权,召开股东大会,才改组了内部,从头做起。其中经历过程,可以说多彩多姿,亦可以说是多灾多难。昔人有云:“创业难,守业更难。”诚非虚语。其中经过,略述于后。
上海先施公司及永安公司,皆以香港为其发源地,然后分支而至中国上海。质言之,香港之总公司控制一部份股权,在表面上及组织上,上海之公司是独立公司,实际上,仍受香港总公司之遥领。
当时,在上海之先施公司,由黄焕南以“监督”名义,领导主持,以经理刘锡基为副。因为刘伯反对香港总行会计制度不合理之支配,而有脱离先施,另行自创天下之决心。
何以先施公司会计制度不合理?因为,由于上述之原因,沪港两公司“息息相关”,所以,每年之总结算混合计算。上海之先施公司溢利很高,香港之先施公司溢利底落,在后半年,常有亏本。由于混合计算法,于是,上海先施之溢利被港方分享了。常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此制度支配之下,上海先施之主持人产生了莫大之反感。
正在刘伯筹谋“另起炉灶”之际,先父李敏周适由澳洲返国,游览各地,考察商情,抵达上海,与黄焕南会合。
黄焕南乃是我外祖母之兄长,亦是澳洲华侨,由此双层关系,黄翁极力促成先父与刘伯合作,共创新局面。
刘锡基(1881—1926)是广东香山县人,与先父李敏周属同乡同里,乃少年共游之好伙伴,幼年父母双亡,依靠其叔父为生,后跟随其叔父到澳洲,在昆士兰省之汤士威卢大埠为木匠营生,人地生疏,飘零无依,甚不得志,无限沮丧。当黄翁焕南回香港,参加先施组合,刘伯见机而作,追随同返,初在先施公司任职,学习百货生意。但其为人也,足智多能,富于进取,不久,已崭露头角,“青出于蓝”,被擢升为高干成员。俟上海先施公司成立之初,刘伯遂荣膺经理重任,独当一面,得遂其鸿鹄壮志,展其创业抱负,成为中国百货业之翘楚人物。
当先父与刘伯在上海相见,旧雨重逢,倍感亲切,彼此正届英年,志趣相投,雄心万丈,斗志如虹,且经黄翁之鼎力促成,两人遂衷诚合作。新新百货公司之宏大事业,诞生伊始。开业初期,前有工潮纠纷。后有经济危机,两人“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挽回颓局,渡过难关。其慎守信义之精神,终生不渝。
我陇西李族,卜居广东省香山县仁良都南阳里(今属中山市石岐区南下村),世代务农,已历多年。根据《香山县志》记载:李氏17代之先祖“彦林公”,乃由南雄珠玑巷迁来,为我族定居香山县之始祖。
先祖父“兆轩公”已是第19代,生子女共7人,6男1女。先父生于1881年9月3日,排行最幼,名德树,字敏周。
当先父年方十八,香山洪水成灾,为患至烈。目睹家园破碎,农作物失收,深为沮丧,心想若不早图生计,来日艰苦,势难避免,于是发奋自立,决意出洋谋生,借以减轻家庭之负担。
当家境困难,正待谋寻出路之际,邑中仁良都曹边村(今属中山市南区)乡亲梁坤和老先生,适从澳洲旋里,与先父邂逅相逢,畅叙别情。先父遂力恳梁翁提挈,玉成其出国谋生之愿。
梁坤和老先生,因旅居澳洲多年,早已成家立室,并置业生产,勉称小康,且为人慷慨,关怀梓里,欣然接受先父之请,并出资相赠,以壮行色。
一路饱尝风浪颠簸之苦,先父在墨尔本登陆后稍事休息,即乘火车北上,至昆士兰省QUEENSLAND之汤士威卢埠TOWNSVILLE,再乘马车入乡,至AUR小镇。迢迢千里之行程,经30多日之舟车转接,始抵达最后目的地。盖梁翁在此置有农场,种蕉树果,栽植菜蔬,颇具规模。于是,先父一生之事业,发轫于斯。
先父在农场日间苦力耕种,晚上则到当地基督教会拜“密勒牧师”REV ALLEN MILLER为导师,勤习英语,充实一已知识,经备后用。